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在微觀世界裏,存在著微生物、病毒、分子、原子、質子、中子、誇克這些物質對象。但作為一篇科幻小說,還必須有人物,有角色!作者要把他們安排在這個世界裏冒險。
1862年,一個名叫菲茨詹姆斯奧布萊恩的軍官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戰死,年僅三十三歲。他是科幻史上的一顆流星。他賴以照亮科幻天空的,隻是一篇名叫《鑽石透鏡》的科幻短篇。正是這個重印了許多次的佳作,引領人們將藝術之眼轉向微觀世界。
小說的主人公林利自幼迷戀顯微鏡。他沒有受過正規學術教育,憑著家庭提供的優裕條件,把時間都用在觀察微觀世界上。當時,人類隻擁有光學顯微鏡,隻能通過放大,目睹細胞水平的微觀世界層次。林利到處尋找可以突破這一局限的透鏡材料,最後,不惜通過暗殺手段,搞到一塊超過一百四十克拉的鑽石,完成了心願。
林利製造出鑽石透鏡後,把一滴水放在下麵觀察。視野擴大了無數倍,結果竟然看到了一個美妙少女,出入於白芒芒的雲霧間。林利入迷地觀察她,竟然日久生情,給她取名叫阿妮穆拉,並且對宏觀世界的女人再也看不上眼。但那個微觀世界的女郎卻無法感知他的存在。幾天之後,林利突然發現阿妮穆拉形容憔悴,奄奄一息。這才意識到,自己觀察得太入迷了,忘了微觀女郎生活於其中的水滴已經蒸發,隻好惋惜地看著她消失掉。
微觀世界裏當然不會有妙齡女郎,奧布萊恩在這篇小說裏要表達的,是對微觀世界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慨:這位美人就這麽永遠地被囚禁在小水滴裏了。她離我就像海王星那麽遙遠。縱觀此類科幻作品,大多是在描寫故事的同時,抒發類似的感受。
總結以往微觀世界題材的科幻作品,遊歷微觀世界的角色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縮小後的人,這還要涉及縮微技術。一類是外星人、地球上不明來歷的異類智慧生物,甚至是人造微型智慧生物。它們天生就那麽微小,和我們分處不同的天地。下麵,筆者分別介紹這兩類傳奇故事。
第一節:人體縮小術
《鑽石透鏡》發表後,微觀世界題材沉寂了許多年,終於在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筆下復甦。那便是不朽名篇《奇異的航程》。阿西莫夫“突破”了宏觀、微觀世界的隔閡,讓他的英雄們潛航進微觀世界。
故事發生在冷戰背景下,一位蘇聯科學家發明了物質縮小術,這足以改變世界均勢。他帶著這項成果逃到美國,途中被蘇聯間諜擊成嚴重內傷,生命危在旦夕。格蘭特帶領四位醫生,乘上潛艇,一起縮小到細胞尺寸,通過針頭從動脈進入科學家體內。
由於縮微技術的局限,他們必須在一小時內返航,否則會被還原,脹破科學家的身體。在人體裏,超微潛艇誤入靜脈、闖過心髒禁區、克服缺氧危機、經歷千難萬險,最終到達病人腦部,用雷射手術槍消除了血液凝塊。
在這期間,他們還要解決掉混入航船的蘇聯間諜。激烈格鬥中,蘇聯間諜竟然被一隻白細胞吞蝕掉。時限將至,他們駕駛微型潛艇“高速”運動,最後從科學家的眼淚裏流出。這個名篇於六十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在銀幕上一展人體世界的奇妙。
阿西莫夫除了是科幻大師外,還是傑出的科普作家。他創作《奇異的航程》,更多的地為展示生理學成果。到了八十年代,史匹柏以製片人身份,拍攝了同類題材的佳作《內層空間》inner space。此片不僅特技水平更上一層樓,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而且故事更加曲折驚險。
海軍試航員塔克參加維塔醫學研究所的縮微實驗,他和一隻實驗潛艇被縮微,吸入注射器,準備注入兔子體內。正在此時,恐怖分子瑪格麗特等人襲擊研究所,妄圖搶走縮微潛艇。科學家奧茲情急之中,將潛艇和塔克一起注射到超市服務員傑克的體內。
塔克通過實驗艇上的通訊裝置,反覆努力多次,才與傑克溝通,使他相信自己身體裏竟然有一個細菌大小的人。兩人一麵要重回研究所進行復原,一麵要與恐怖分子鬥爭。而恐怖分子又把一個叫艾戈的打手縮微,到傑克體內尋找縮微船。當然,好人取得了最後勝利。不過這一次毀滅歹徒的不是白細胞,而是傑克體內酸酸的胃液。
影片開始第一個場麵,就是美國宇航局表彰進入外層空間的英雄,卻被放蕩不羈的塔克攪了局。這預示著影片將要表現另類探險——以人體這個“內層空間”為目標的探險。當傑克知道塔克駕駛潛艇在自己體內航行時,也感慨地說道:食道、氣管、腸胃,這些東西聽起來那麽熟悉,又是那麽遙遠。
影片表現了許多宏——微世界相互關係的細節。比如,塔克想喝酒,便駕駛潛艇來到傑克的食道,把酒瓶伸到外麵,傑克喝一口酒,一點餘波便灌滿了塔克的酒瓶。當傑克情緒激動時,心髒加速跳動,把潛艇沿血管吸到那裏,心髒迅速開閉,仿佛地獄之門。
片中最神奇的一個鏡頭出現在故事後半部分:塔克的女友麗迪亞與傑克接吻,誤將潛艇隨唾液吸入自己體內。塔克不知道自己已經開到戀人體內,到處遊走,竟然來到麗迪婭的子宮,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父親駕駛著潛艇,圍繞著山嶽般的孩子航行,用按照燈掃射孩子的臉,這個想像之大膽令人嘆為觀止。
阿西莫夫重新打開的這個題材大門,甚至影響到美國的冷戰對手那裏。蘇聯科幻大師布雷切夫在《大戰微型人》中,假戲真唱地利用了這個題材:畫家阿爾卡沙忽發奇想,認為以往的畫家隻描繪了宏觀世界的生物,卻沒有人給蚊子或者毛蟲寫生,那是因為畫家不能直接觀察微觀世界。阿爾卡沙看到《奇異的航程》這部作品,便來到美國,竟然找到一家“阿西莫夫物理研究所”。該研究所正是為實現阿西莫夫這一“縮微”理想而建立,並且真的發明出人體縮微術。不過,他們隻能把阿爾卡沙縮小到三厘米,而不是細胞寸度。但在一個三厘米高的人眼裏,世界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
1862年,一個名叫菲茨詹姆斯奧布萊恩的軍官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戰死,年僅三十三歲。他是科幻史上的一顆流星。他賴以照亮科幻天空的,隻是一篇名叫《鑽石透鏡》的科幻短篇。正是這個重印了許多次的佳作,引領人們將藝術之眼轉向微觀世界。
小說的主人公林利自幼迷戀顯微鏡。他沒有受過正規學術教育,憑著家庭提供的優裕條件,把時間都用在觀察微觀世界上。當時,人類隻擁有光學顯微鏡,隻能通過放大,目睹細胞水平的微觀世界層次。林利到處尋找可以突破這一局限的透鏡材料,最後,不惜通過暗殺手段,搞到一塊超過一百四十克拉的鑽石,完成了心願。
林利製造出鑽石透鏡後,把一滴水放在下麵觀察。視野擴大了無數倍,結果竟然看到了一個美妙少女,出入於白芒芒的雲霧間。林利入迷地觀察她,竟然日久生情,給她取名叫阿妮穆拉,並且對宏觀世界的女人再也看不上眼。但那個微觀世界的女郎卻無法感知他的存在。幾天之後,林利突然發現阿妮穆拉形容憔悴,奄奄一息。這才意識到,自己觀察得太入迷了,忘了微觀女郎生活於其中的水滴已經蒸發,隻好惋惜地看著她消失掉。
微觀世界裏當然不會有妙齡女郎,奧布萊恩在這篇小說裏要表達的,是對微觀世界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慨:這位美人就這麽永遠地被囚禁在小水滴裏了。她離我就像海王星那麽遙遠。縱觀此類科幻作品,大多是在描寫故事的同時,抒發類似的感受。
總結以往微觀世界題材的科幻作品,遊歷微觀世界的角色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縮小後的人,這還要涉及縮微技術。一類是外星人、地球上不明來歷的異類智慧生物,甚至是人造微型智慧生物。它們天生就那麽微小,和我們分處不同的天地。下麵,筆者分別介紹這兩類傳奇故事。
第一節:人體縮小術
《鑽石透鏡》發表後,微觀世界題材沉寂了許多年,終於在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筆下復甦。那便是不朽名篇《奇異的航程》。阿西莫夫“突破”了宏觀、微觀世界的隔閡,讓他的英雄們潛航進微觀世界。
故事發生在冷戰背景下,一位蘇聯科學家發明了物質縮小術,這足以改變世界均勢。他帶著這項成果逃到美國,途中被蘇聯間諜擊成嚴重內傷,生命危在旦夕。格蘭特帶領四位醫生,乘上潛艇,一起縮小到細胞尺寸,通過針頭從動脈進入科學家體內。
由於縮微技術的局限,他們必須在一小時內返航,否則會被還原,脹破科學家的身體。在人體裏,超微潛艇誤入靜脈、闖過心髒禁區、克服缺氧危機、經歷千難萬險,最終到達病人腦部,用雷射手術槍消除了血液凝塊。
在這期間,他們還要解決掉混入航船的蘇聯間諜。激烈格鬥中,蘇聯間諜竟然被一隻白細胞吞蝕掉。時限將至,他們駕駛微型潛艇“高速”運動,最後從科學家的眼淚裏流出。這個名篇於六十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在銀幕上一展人體世界的奇妙。
阿西莫夫除了是科幻大師外,還是傑出的科普作家。他創作《奇異的航程》,更多的地為展示生理學成果。到了八十年代,史匹柏以製片人身份,拍攝了同類題材的佳作《內層空間》inner space。此片不僅特技水平更上一層樓,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而且故事更加曲折驚險。
海軍試航員塔克參加維塔醫學研究所的縮微實驗,他和一隻實驗潛艇被縮微,吸入注射器,準備注入兔子體內。正在此時,恐怖分子瑪格麗特等人襲擊研究所,妄圖搶走縮微潛艇。科學家奧茲情急之中,將潛艇和塔克一起注射到超市服務員傑克的體內。
塔克通過實驗艇上的通訊裝置,反覆努力多次,才與傑克溝通,使他相信自己身體裏竟然有一個細菌大小的人。兩人一麵要重回研究所進行復原,一麵要與恐怖分子鬥爭。而恐怖分子又把一個叫艾戈的打手縮微,到傑克體內尋找縮微船。當然,好人取得了最後勝利。不過這一次毀滅歹徒的不是白細胞,而是傑克體內酸酸的胃液。
影片開始第一個場麵,就是美國宇航局表彰進入外層空間的英雄,卻被放蕩不羈的塔克攪了局。這預示著影片將要表現另類探險——以人體這個“內層空間”為目標的探險。當傑克知道塔克駕駛潛艇在自己體內航行時,也感慨地說道:食道、氣管、腸胃,這些東西聽起來那麽熟悉,又是那麽遙遠。
影片表現了許多宏——微世界相互關係的細節。比如,塔克想喝酒,便駕駛潛艇來到傑克的食道,把酒瓶伸到外麵,傑克喝一口酒,一點餘波便灌滿了塔克的酒瓶。當傑克情緒激動時,心髒加速跳動,把潛艇沿血管吸到那裏,心髒迅速開閉,仿佛地獄之門。
片中最神奇的一個鏡頭出現在故事後半部分:塔克的女友麗迪亞與傑克接吻,誤將潛艇隨唾液吸入自己體內。塔克不知道自己已經開到戀人體內,到處遊走,竟然來到麗迪婭的子宮,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父親駕駛著潛艇,圍繞著山嶽般的孩子航行,用按照燈掃射孩子的臉,這個想像之大膽令人嘆為觀止。
阿西莫夫重新打開的這個題材大門,甚至影響到美國的冷戰對手那裏。蘇聯科幻大師布雷切夫在《大戰微型人》中,假戲真唱地利用了這個題材:畫家阿爾卡沙忽發奇想,認為以往的畫家隻描繪了宏觀世界的生物,卻沒有人給蚊子或者毛蟲寫生,那是因為畫家不能直接觀察微觀世界。阿爾卡沙看到《奇異的航程》這部作品,便來到美國,竟然找到一家“阿西莫夫物理研究所”。該研究所正是為實現阿西莫夫這一“縮微”理想而建立,並且真的發明出人體縮微術。不過,他們隻能把阿爾卡沙縮小到三厘米,而不是細胞寸度。但在一個三厘米高的人眼裏,世界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