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麵的警察們通過一係列案件,猜測紐約地下存在著某些神秘力量,但誰也不敢下去探個究竟。“俠膽雄獅”和他的同伴憑藉這些蛛網般的地下道,可以自由往來於紐約各處,行俠仗義。而他的重要敵手也包括終日生活在地下的惡棍們。
今天,人類正在展望太空,計劃到月球建屋,準備在火星登陸。但人類的足跡雖然已經印到月塵上,卻從未超過海平麵下幾千米的深度。正是這個感慨,促使一代代科幻作家把他們的視線投向那個神秘所在——地層深處。
最後向讀者介紹一個事實:中國在地層深處結構的研究領域處於落後水平,迄今為止隻鑽出了不到兩千米的地質礦井。真正意義上的大陸科學鑽探井連一口也沒有。這一遺憾,就有待本書的某些讀者來彌補了。
第一卷:科幻講什麽? 第三編:時空探險(1-3)
第三節:幽幽深海覓神奇
淩渡宇跟在船長和上校背後,爬往艙上的駕駛室,在梯頂時,他停了下來,望往星光滿布的壯麗夜空,空氣中海水的鹹味,提醒他宇宙雖無際無涯,但對主要生活於陸地的人來說,深不可測、闊不可量度的海洋,不就是另一個宇宙嗎?其中充滿了未知的事物,隻是人類不去注意吧!(《浮沉之主》黃易著,77頁,華藝出版社。)
這是黃易科幻代表作《淩渡宇係列》中,傳奇主人公淩渡宇麵對汪洋的一段感慨。這種感慨不止屬於作家黃易,它存在於不少科幻作家的內心裏。他們展興揮毫,共同打造了一個獨特的科幻題材——深海題材。在這類科幻作品裏,故事主要發生在萬頃波濤之下神秘莫測的黑暗世界。光線平均隻能穿透兩百米海水。對於平均厚度幾千米的大洋來說,這隻是薄薄的一層,這一層在海洋學上稱為“真光層”。它不僅能透過陽光,也聚集著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算是我們熟悉的這個世界的延伸。而從那裏再往下,那個高壓、低溫、黑暗的極端環境,就可以說是“另一個宇宙”了。或許我們又可以把這類科幻小說稱為“真光層下麵的故事”吧。
深海科幻的源頭,自然要追溯到凡爾納的名著《海底兩萬裏》。一個嶄新的世界在這本書裏第一次呈現到讀者麵前,從此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小說中寫到:1866年,一隻形似鯨魚,巨大迅猛的海怪出現在大洋裏。不斷驚擾船隻,甚至撞壞了一隻軍艦。美國軍艦“林肯”號奉命出海,消滅這隻“獨角鯨”。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隨船出發,試圖研究這種“新生物”。大洋上一番爭戰後,“林肯”號被撞損,阿龍納斯落到海怪上。這才發現,它原來是一艘遠遠超越當時技術條件的高級潛艇。
不了解科技史的人,常常認為潛艇的構想最初就是被凡爾納在這部小說裏提出來的。其實,早在1670年,荷蘭人就發明了潛艇。在《海底兩萬裏》出版時,潛艇早已成為現實,並參與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凡爾納在這部名著中真正的創見,在於提出了開發深海資源的可能性。
潛艇主人尼摩船長原是印度王子,反英鬥爭失敗後,依靠天才設計和大量金錢,建造了這艘名叫“鸚鵡螺”號的潛艇。“鸚鵡螺”是一種深海貝類。它的肢體可以暫時脫離貝殼,在附近獵食,然後迅速返回自己的家。尼摩船長把潛艇當成自己的貝殼,帶著一群部下隱居在裏麵,從此棄絕大陸,聲稱陸地上都是野蠻人,他們可以完全不依靠大陸便能生存。這不僅是豪言,也是科學技術上的挑戰。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鸚鵡螺”號不僅是一隻作為航行工具的潛艇,還是一個完整的深海資源加工廠。尼摩可以從海藻中提取糖,製造紙張,用墨魚汁作墨水書寫,用海洋中的礦物質發電。甚至穿好潛水具,在深海裏捕獵。當然,他並不是真的永遠與大陸絕緣,潛於波浪之下的同時,還一直在支持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而其鬥爭方式也烙下了深海的烙印:他在深海裏養殖極品巨型珍珠,以此為各民族反抗鬥爭提供經費。
在小說裏,尼摩如此深入地依靠海洋生活,當然是為了逃避英國人霸占的陸地和海麵世界。而讀者卻可以從中讀到另一層意思:原來在那滾滾波濤的下麵,竟然蘊含著足夠養活人類的寶庫。
在開發海洋方麵,別利亞耶夫的《種海人》也是值得一提的佳作。它別具一格,將小說的主要人物設定為一群以海為生的漁民。他們在淺海區建立簡陋的海下住宅,以種植海藻為生。出現在這部作品裏的技術都不是什麽高新科技,除了一種體積極小,能量巨大的蓄電池,都是當時已有的技術,甚至有些還是手工業時代的技術。但作者可謂進行了“係統集成”的工作,把一些簡單技術結合起來,設計了很有現實感的海底住所。與《海底兩萬裏》相比,《種海人》在開發海底資源的細節上更接近當時的技術條件,甚至引用了大量同時代的海洋開發數據資料。小說還描寫了蘇聯人與日本人在爭奪海底資源方麵的衝突,可以說是最早描寫海洋資源衝突的科幻小說。
中華民族是個大陸民族,出生在黃土地上的文人墨客對海洋素不敏感,從未寫出《白鯨》、《老人與海》之類歌頌海洋的作品。直到今天,雖然海洋經濟在中國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更多的人靠海吃飯,但在文藝作品中,海洋的影子仍然微不足道。隻有中國的科幻作家是一群另類。他們從不吝於表現深海的神秘與浩闊。
今天,人類正在展望太空,計劃到月球建屋,準備在火星登陸。但人類的足跡雖然已經印到月塵上,卻從未超過海平麵下幾千米的深度。正是這個感慨,促使一代代科幻作家把他們的視線投向那個神秘所在——地層深處。
最後向讀者介紹一個事實:中國在地層深處結構的研究領域處於落後水平,迄今為止隻鑽出了不到兩千米的地質礦井。真正意義上的大陸科學鑽探井連一口也沒有。這一遺憾,就有待本書的某些讀者來彌補了。
第一卷:科幻講什麽? 第三編:時空探險(1-3)
第三節:幽幽深海覓神奇
淩渡宇跟在船長和上校背後,爬往艙上的駕駛室,在梯頂時,他停了下來,望往星光滿布的壯麗夜空,空氣中海水的鹹味,提醒他宇宙雖無際無涯,但對主要生活於陸地的人來說,深不可測、闊不可量度的海洋,不就是另一個宇宙嗎?其中充滿了未知的事物,隻是人類不去注意吧!(《浮沉之主》黃易著,77頁,華藝出版社。)
這是黃易科幻代表作《淩渡宇係列》中,傳奇主人公淩渡宇麵對汪洋的一段感慨。這種感慨不止屬於作家黃易,它存在於不少科幻作家的內心裏。他們展興揮毫,共同打造了一個獨特的科幻題材——深海題材。在這類科幻作品裏,故事主要發生在萬頃波濤之下神秘莫測的黑暗世界。光線平均隻能穿透兩百米海水。對於平均厚度幾千米的大洋來說,這隻是薄薄的一層,這一層在海洋學上稱為“真光層”。它不僅能透過陽光,也聚集著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算是我們熟悉的這個世界的延伸。而從那裏再往下,那個高壓、低溫、黑暗的極端環境,就可以說是“另一個宇宙”了。或許我們又可以把這類科幻小說稱為“真光層下麵的故事”吧。
深海科幻的源頭,自然要追溯到凡爾納的名著《海底兩萬裏》。一個嶄新的世界在這本書裏第一次呈現到讀者麵前,從此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小說中寫到:1866年,一隻形似鯨魚,巨大迅猛的海怪出現在大洋裏。不斷驚擾船隻,甚至撞壞了一隻軍艦。美國軍艦“林肯”號奉命出海,消滅這隻“獨角鯨”。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隨船出發,試圖研究這種“新生物”。大洋上一番爭戰後,“林肯”號被撞損,阿龍納斯落到海怪上。這才發現,它原來是一艘遠遠超越當時技術條件的高級潛艇。
不了解科技史的人,常常認為潛艇的構想最初就是被凡爾納在這部小說裏提出來的。其實,早在1670年,荷蘭人就發明了潛艇。在《海底兩萬裏》出版時,潛艇早已成為現實,並參與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凡爾納在這部名著中真正的創見,在於提出了開發深海資源的可能性。
潛艇主人尼摩船長原是印度王子,反英鬥爭失敗後,依靠天才設計和大量金錢,建造了這艘名叫“鸚鵡螺”號的潛艇。“鸚鵡螺”是一種深海貝類。它的肢體可以暫時脫離貝殼,在附近獵食,然後迅速返回自己的家。尼摩船長把潛艇當成自己的貝殼,帶著一群部下隱居在裏麵,從此棄絕大陸,聲稱陸地上都是野蠻人,他們可以完全不依靠大陸便能生存。這不僅是豪言,也是科學技術上的挑戰。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鸚鵡螺”號不僅是一隻作為航行工具的潛艇,還是一個完整的深海資源加工廠。尼摩可以從海藻中提取糖,製造紙張,用墨魚汁作墨水書寫,用海洋中的礦物質發電。甚至穿好潛水具,在深海裏捕獵。當然,他並不是真的永遠與大陸絕緣,潛於波浪之下的同時,還一直在支持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而其鬥爭方式也烙下了深海的烙印:他在深海裏養殖極品巨型珍珠,以此為各民族反抗鬥爭提供經費。
在小說裏,尼摩如此深入地依靠海洋生活,當然是為了逃避英國人霸占的陸地和海麵世界。而讀者卻可以從中讀到另一層意思:原來在那滾滾波濤的下麵,竟然蘊含著足夠養活人類的寶庫。
在開發海洋方麵,別利亞耶夫的《種海人》也是值得一提的佳作。它別具一格,將小說的主要人物設定為一群以海為生的漁民。他們在淺海區建立簡陋的海下住宅,以種植海藻為生。出現在這部作品裏的技術都不是什麽高新科技,除了一種體積極小,能量巨大的蓄電池,都是當時已有的技術,甚至有些還是手工業時代的技術。但作者可謂進行了“係統集成”的工作,把一些簡單技術結合起來,設計了很有現實感的海底住所。與《海底兩萬裏》相比,《種海人》在開發海底資源的細節上更接近當時的技術條件,甚至引用了大量同時代的海洋開發數據資料。小說還描寫了蘇聯人與日本人在爭奪海底資源方麵的衝突,可以說是最早描寫海洋資源衝突的科幻小說。
中華民族是個大陸民族,出生在黃土地上的文人墨客對海洋素不敏感,從未寫出《白鯨》、《老人與海》之類歌頌海洋的作品。直到今天,雖然海洋經濟在中國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更多的人靠海吃飯,但在文藝作品中,海洋的影子仍然微不足道。隻有中國的科幻作家是一群另類。他們從不吝於表現深海的神秘與浩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