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血戰:見證抗戰真實歷史 作者:胡兆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本靠什麽“發家致富”的呢?他腦子裏的這個問號,是通過在日本讀書、了解了日本的發展歷史後明白的。原來中日《馬關條約》後,中國賠給日本兩億兩白銀,日本一下子發了橫財,致使日本的歷史拐了個彎,日本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國際信用程度,不僅超過了亞洲,還超出歐洲許多大國。日本正是用中國的這筆巨額賠款,發展了軍事,瘋狂地造槍造炮,醞釀了再次進攻中國,以掠奪更大利潤的野心。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搶占了東三省,又侵占了山海關,爭奪熱河、長城,直到簽訂《塘沽協定》,策劃華北自治。這時候的蔣介石緣何對日本人一讓再讓,能夠讓日本鬼子長驅直入中國的領土?原因就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指導思想作祟。他一心想集中兵力剿共,想等到剿完了共產黨,再收拾日本人。可是,事與願違,日本人不讓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將侵略的魔爪向中國繼續延伸,他們得隴望蜀,占了長城又想再飲長江水。蔣介石一心想剿滅共產黨再扛抗日旗。可是,紅軍不僅沒有被剿光,還長徵到達陝北,率先打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幟。此時熱心內訌的蔣介石仍癡迷在剿滅紅軍的夢境裏,沒有清醒過來。直至爆發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蔣介石惶惶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之時,在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調停下,蔣介石終於答應六項協議,即:
(1)改組國民黨與國民黨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2)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力;
(3)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4)召集各黨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5)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6)其他具體的救國辦法。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五項條件和四項保證。蔣介石被迫同意確立停止內戰的國共合作政策。此時,國共兩黨表麵上握手言和,攜手抗日,實際上,蔣介石將抗日二字還隻是掛在口頭上,沒有真正放下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早在五年前的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日本海軍竟然要登岸保護閘北一帶日本僑民,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裏。蔣介石當時想的是,中日矛盾應該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暫且答應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所以,他完全不考慮中國人民的利益,命令十九路軍撤退30公裏。
蔣介石的軟弱給了日本侵略者更大的野心,日本出動飛機,對閘北、真如一帶狂轟濫炸,炸死炸傷我許多無辜老百姓。十九路軍官兵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反擊。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國民黨十九路軍擊斃敵軍萬餘,逼得敵人換了三次指揮官。明明是勝利者,南京政府竟同日本簽訂了妥協退讓的《淞滬停戰協定》。蔣介石讓中國人民再次蒙受屈辱。
盧溝橋的槍聲,又讓蔣介石寢食難安。
老蔣的態度變了(2)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同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九人聯名打電報給蔣介石:“紅軍將士願在委員長領導下為國家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地衛國之目的。”
7月9日,又由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等人率領全體紅軍,打電報給蔣介石表示:“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名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在中國共產黨及全國民眾的鼓動及催促下,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談話會,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參加了廬山談話會。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就盧溝橋事變發表了較為強硬的講話:“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繼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鍾,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事的解決。”蔣介石在講話中還提出了中國政府的四點明確立場:
(1)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
(2)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
(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
(4)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這四點立場,是我國外交最低限度。
蔣介石在7月17日的講話中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的這次廬山講話,於7月19日以“最後關頭”為題,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7月20日,蔣介石由廬山返回南京,召集全國軍政負責人,到南京研討抗日對策。同日,反蔣派的桂係李宗仁、白崇禧通電錶示擁護中央,決心抗日到底。國民黨內部的其他反蔣派係也紛紛表示擁護蔣介石抗日,服從蔣介石的指揮。
此時的蔣介石在抗日態度上,仍在談與打中猶豫,不過喊打的聲音提高了一些。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搶占了東三省,又侵占了山海關,爭奪熱河、長城,直到簽訂《塘沽協定》,策劃華北自治。這時候的蔣介石緣何對日本人一讓再讓,能夠讓日本鬼子長驅直入中國的領土?原因就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指導思想作祟。他一心想集中兵力剿共,想等到剿完了共產黨,再收拾日本人。可是,事與願違,日本人不讓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將侵略的魔爪向中國繼續延伸,他們得隴望蜀,占了長城又想再飲長江水。蔣介石一心想剿滅共產黨再扛抗日旗。可是,紅軍不僅沒有被剿光,還長徵到達陝北,率先打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幟。此時熱心內訌的蔣介石仍癡迷在剿滅紅軍的夢境裏,沒有清醒過來。直至爆發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蔣介石惶惶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之時,在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調停下,蔣介石終於答應六項協議,即:
(1)改組國民黨與國民黨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2)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力;
(3)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4)召集各黨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5)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6)其他具體的救國辦法。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五項條件和四項保證。蔣介石被迫同意確立停止內戰的國共合作政策。此時,國共兩黨表麵上握手言和,攜手抗日,實際上,蔣介石將抗日二字還隻是掛在口頭上,沒有真正放下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早在五年前的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日本海軍竟然要登岸保護閘北一帶日本僑民,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裏。蔣介石當時想的是,中日矛盾應該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暫且答應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所以,他完全不考慮中國人民的利益,命令十九路軍撤退30公裏。
蔣介石的軟弱給了日本侵略者更大的野心,日本出動飛機,對閘北、真如一帶狂轟濫炸,炸死炸傷我許多無辜老百姓。十九路軍官兵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反擊。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國民黨十九路軍擊斃敵軍萬餘,逼得敵人換了三次指揮官。明明是勝利者,南京政府竟同日本簽訂了妥協退讓的《淞滬停戰協定》。蔣介石讓中國人民再次蒙受屈辱。
盧溝橋的槍聲,又讓蔣介石寢食難安。
老蔣的態度變了(2)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同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九人聯名打電報給蔣介石:“紅軍將士願在委員長領導下為國家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地衛國之目的。”
7月9日,又由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等人率領全體紅軍,打電報給蔣介石表示:“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名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在中國共產黨及全國民眾的鼓動及催促下,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談話會,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參加了廬山談話會。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就盧溝橋事變發表了較為強硬的講話:“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繼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鍾,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事的解決。”蔣介石在講話中還提出了中國政府的四點明確立場:
(1)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
(2)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
(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
(4)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這四點立場,是我國外交最低限度。
蔣介石在7月17日的講話中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的這次廬山講話,於7月19日以“最後關頭”為題,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7月20日,蔣介石由廬山返回南京,召集全國軍政負責人,到南京研討抗日對策。同日,反蔣派的桂係李宗仁、白崇禧通電錶示擁護中央,決心抗日到底。國民黨內部的其他反蔣派係也紛紛表示擁護蔣介石抗日,服從蔣介石的指揮。
此時的蔣介石在抗日態度上,仍在談與打中猶豫,不過喊打的聲音提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