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血戰:見證抗戰真實歷史 作者:胡兆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應欽受蔣介石之命,接管了東北軍後,把原來東北軍縮編成四個軍,由於學忠、萬福
麟、何柱國、王以哲分別擔任軍長。何應欽覺得日軍進攻的勢頭很猛,光靠原來的東北軍是不行的,便與南京政府多次協商,增調一部分西北軍。於是,駐山西的西北軍宋哲元部調到了北平以東,何應欽任命宋哲元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兼華北第三軍團總指揮。這樣,長城一線就有了七八個軍的力量。但是,何應欽思來想去還覺得兵力不足,還怕頂不住日軍的進攻,如果自己丟掉了華北,一定會受到全國輿論的譴責,自己到時就成了張學良第二。因此,他接連給蔣介石發出五份求援電報,另外又給社會名流胡適、丁文江、翁文灝等發電報求援。社會名流們又不帶兵,發電報給他們有何作用?何應欽此舉有他的動機,他知道這些名流雖不帶兵,但他們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說話有人聽,嘴巴子厲害,會造輿論。發電報給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有好處。果然,三位名流接電後,致電蔣介石:熱河丟失,決非漢卿(張學良字)一人之責。不戰再失華北,對內對外中央難逃罪責。
蔣介石這下坐不住了,本來決定調第十七軍的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北上,留下第八十三師南下江西“剿共”的,這時不得不命令第八十三師也北上抗日,同時還命令第二十六軍也北上。
奉命北上的部隊陸續到齊後,何應欽組建了兩個軍團,製定了長城抗戰部署,具體為:商震指揮第三十二軍,守衛東邊的界嶺口、冷口一線;宋哲元指揮第二十九軍,擔任中部的喜峰口、馬蘭峪、羅文峪一線的防守任務;楊傑指揮第八軍團拱衛北平,並以主力前出南天門、古北口方向;傅作義指揮第七軍團,擔任察東、察南的任務。
日軍攻占熱河後,馬不停蹄地逼近長城。
雄偉險奇、氣勢磅礴的萬裏長城,經戰國時代和秦始皇時代多次整修,更加高大堅固,一直是歷代帝王阻擋外來侵略者侵略的軍事屏障。在冷兵器時代,敵人要進攻長城,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有了飛機、大炮和坦克,這道牢不可破的萬裏長城就很難阻擋敵人的步伐。
日軍逼近長城後,略作準備,就集中兵力,從冷口、喜峰口、古北口三個方向,對駐守長城的一線中國軍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日軍混合第十四旅團是一支擅長攻堅的部隊,他們進攻到喜峰口,卻碰到了硬釘子。在這裏擔任阻擊任務的是號稱“西北虎”的第二十九軍。
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西北軍的一些零散部隊退到了山西,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二十九軍。由宋哲元任軍長,下轄第三十七師、第三十八師、暫編第二師共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轄兩個旅,旅長是趙登禹和王治邦;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轄三個旅,旅長是佟澤光、黃維綱和張人傑;暫編第二師師長由副軍長劉汝明兼任,實力主要是李金田一個旅。這些軍長、師長、旅長都是馮玉祥的老部下,是馮玉祥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他們帶兵都繼承了西北軍刻苦練兵的傳統。在宋哲元等人提出的“槍口不對內”的口號下,經過兩年的刻苦訓練,這支部隊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戰鬥力。雖然他們武器窳劣,主要槍枝是“漢陽造”、老毛瑟槍和自己兵工廠製造的土造槍,大炮很少,全軍隻有野炮、山炮十幾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僅有兩挺,步槍上沒有刺刀,因為自己製造不了,隻好利用老西北軍的特點,打了些大刀,發給士兵使用。再說,蔣介石又歧視這支部隊,認為他們是“雜牌軍”,在軍械、給養、薪餉上都無法與“中央軍”同日而語,而且相差甚遠。但是,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頑強戰鬥作風和軍紀,許多“中央軍”部隊都是無法與他們相比的。同時,從西北軍到第二十九軍,平時練兵都以日本為“假想敵”。所以,當他們奉命從山西調往冀東,準備防守華北前線對日作戰時,全體官兵的愛國熱情高昂、士氣旺盛。全軍開往華北前線的約有1.5萬人馬,張人傑旅留駐山西。
日寇侵占承德後,第二十九軍奉北平軍分會之命,立即開赴長城喜峰口、羅文峪、馬蘭峪一線,抵禦日軍的進攻。
第二十九軍軍部從薊縣進駐遵化,宋哲元軍長命令第三十七師第一一○旅旅長何基灃率兩個騎兵營先期出發,第三十七師和第三十八師隨後前進。何基灃旅長奉命後,將兩營士兵集合起來訓話,他大聲地說:“弟兄們,國家多難,日寇侵淩,我輩是受人民養育深恩的軍人,現在正是殺敵報國之時。好男兒當以死報國,笑臥沙場,何懼馬革裹屍還!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弟兄們,出發!”
隊伍快速向前,靜悄悄地沒有一人說笑。馬蹄過處,泥漬四濺,路邊的人們鬧不清這支似急雷迅電似的行軍隊伍為何走得這麽急。他們日夜兼程,於3月8日來到了喜峰口長城腳下。
喜峰口的敢死隊(2)
喜峰口是條寬寬的穀口。長城從東西兩邊蜿蜒而來,扼住這個咽喉。穀口向南北延伸,是一條可並排走兩個人的小路。
何基灃把部隊安頓好後,副師長劉自珍騎馬趕到了,他對何基灃說:“據軍部剛發來的通報,說敵人離喜峰口隻有30裏路,估計兩個多小時後就會到這裏,馮師長要我通知你,及早做好戰鬥準備。”
麟、何柱國、王以哲分別擔任軍長。何應欽覺得日軍進攻的勢頭很猛,光靠原來的東北軍是不行的,便與南京政府多次協商,增調一部分西北軍。於是,駐山西的西北軍宋哲元部調到了北平以東,何應欽任命宋哲元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兼華北第三軍團總指揮。這樣,長城一線就有了七八個軍的力量。但是,何應欽思來想去還覺得兵力不足,還怕頂不住日軍的進攻,如果自己丟掉了華北,一定會受到全國輿論的譴責,自己到時就成了張學良第二。因此,他接連給蔣介石發出五份求援電報,另外又給社會名流胡適、丁文江、翁文灝等發電報求援。社會名流們又不帶兵,發電報給他們有何作用?何應欽此舉有他的動機,他知道這些名流雖不帶兵,但他們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說話有人聽,嘴巴子厲害,會造輿論。發電報給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有好處。果然,三位名流接電後,致電蔣介石:熱河丟失,決非漢卿(張學良字)一人之責。不戰再失華北,對內對外中央難逃罪責。
蔣介石這下坐不住了,本來決定調第十七軍的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北上,留下第八十三師南下江西“剿共”的,這時不得不命令第八十三師也北上抗日,同時還命令第二十六軍也北上。
奉命北上的部隊陸續到齊後,何應欽組建了兩個軍團,製定了長城抗戰部署,具體為:商震指揮第三十二軍,守衛東邊的界嶺口、冷口一線;宋哲元指揮第二十九軍,擔任中部的喜峰口、馬蘭峪、羅文峪一線的防守任務;楊傑指揮第八軍團拱衛北平,並以主力前出南天門、古北口方向;傅作義指揮第七軍團,擔任察東、察南的任務。
日軍攻占熱河後,馬不停蹄地逼近長城。
雄偉險奇、氣勢磅礴的萬裏長城,經戰國時代和秦始皇時代多次整修,更加高大堅固,一直是歷代帝王阻擋外來侵略者侵略的軍事屏障。在冷兵器時代,敵人要進攻長城,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有了飛機、大炮和坦克,這道牢不可破的萬裏長城就很難阻擋敵人的步伐。
日軍逼近長城後,略作準備,就集中兵力,從冷口、喜峰口、古北口三個方向,對駐守長城的一線中國軍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日軍混合第十四旅團是一支擅長攻堅的部隊,他們進攻到喜峰口,卻碰到了硬釘子。在這裏擔任阻擊任務的是號稱“西北虎”的第二十九軍。
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西北軍的一些零散部隊退到了山西,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二十九軍。由宋哲元任軍長,下轄第三十七師、第三十八師、暫編第二師共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轄兩個旅,旅長是趙登禹和王治邦;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轄三個旅,旅長是佟澤光、黃維綱和張人傑;暫編第二師師長由副軍長劉汝明兼任,實力主要是李金田一個旅。這些軍長、師長、旅長都是馮玉祥的老部下,是馮玉祥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他們帶兵都繼承了西北軍刻苦練兵的傳統。在宋哲元等人提出的“槍口不對內”的口號下,經過兩年的刻苦訓練,這支部隊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戰鬥力。雖然他們武器窳劣,主要槍枝是“漢陽造”、老毛瑟槍和自己兵工廠製造的土造槍,大炮很少,全軍隻有野炮、山炮十幾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僅有兩挺,步槍上沒有刺刀,因為自己製造不了,隻好利用老西北軍的特點,打了些大刀,發給士兵使用。再說,蔣介石又歧視這支部隊,認為他們是“雜牌軍”,在軍械、給養、薪餉上都無法與“中央軍”同日而語,而且相差甚遠。但是,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頑強戰鬥作風和軍紀,許多“中央軍”部隊都是無法與他們相比的。同時,從西北軍到第二十九軍,平時練兵都以日本為“假想敵”。所以,當他們奉命從山西調往冀東,準備防守華北前線對日作戰時,全體官兵的愛國熱情高昂、士氣旺盛。全軍開往華北前線的約有1.5萬人馬,張人傑旅留駐山西。
日寇侵占承德後,第二十九軍奉北平軍分會之命,立即開赴長城喜峰口、羅文峪、馬蘭峪一線,抵禦日軍的進攻。
第二十九軍軍部從薊縣進駐遵化,宋哲元軍長命令第三十七師第一一○旅旅長何基灃率兩個騎兵營先期出發,第三十七師和第三十八師隨後前進。何基灃旅長奉命後,將兩營士兵集合起來訓話,他大聲地說:“弟兄們,國家多難,日寇侵淩,我輩是受人民養育深恩的軍人,現在正是殺敵報國之時。好男兒當以死報國,笑臥沙場,何懼馬革裹屍還!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弟兄們,出發!”
隊伍快速向前,靜悄悄地沒有一人說笑。馬蹄過處,泥漬四濺,路邊的人們鬧不清這支似急雷迅電似的行軍隊伍為何走得這麽急。他們日夜兼程,於3月8日來到了喜峰口長城腳下。
喜峰口的敢死隊(2)
喜峰口是條寬寬的穀口。長城從東西兩邊蜿蜒而來,扼住這個咽喉。穀口向南北延伸,是一條可並排走兩個人的小路。
何基灃把部隊安頓好後,副師長劉自珍騎馬趕到了,他對何基灃說:“據軍部剛發來的通報,說敵人離喜峰口隻有30裏路,估計兩個多小時後就會到這裏,馮師長要我通知你,及早做好戰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