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血戰:見證抗戰真實歷史 作者:胡兆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政府向美國多次求援,一直遭到美國政府的冷淡拒絕,這使蔣介石心中不快。更讓蔣介石氣惱的是美國政府還向日本進口鋼鐵、汽油、橡膠等軍需物資。珍珠港事件發生,日本公開向美國宣戰,自然而然地將美國推向中國,美國與中國必將成為一個戰壕的戰友,中國不再孤軍作戰,這是令蔣介石高興的一個方麵。另外,美國、英國在經濟、軍事上均超過日本,有美英參與抗日行列,這樣,中國戰場意義也就水漲船高,成了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一部分。中國便可以從租借法案物資中,能分配到更多的東西。美國的飛機、大炮、槍枝、彈藥及美元、英鎊會滾滾而來。這麽一幅美好的圖畫,怎麽能不讓蔣介石激動和興奮呢!另外,與英國人爭論已久的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事,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必然會迎刃而解了,這又是一件讓蔣介石興奮的好消息。
第二天上午,蔣介石在黃山官邸的會客廳內,會見了蘇聯大使潘友新、美國大使高斯、英國大使卡爾。他就太平洋戰爭爆發,向他們表明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並當麵向他們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蔣在備忘錄中建議中、美、英、蘇、澳(英自治領)、荷蘭五國,立即建立軍事同盟國,以一致對抗德、日、意軸心國。
美國大使立即表示願意促成此事早日辦成,並建議將中、美、英、蘇、荷、澳(英自治領)五國的聯合軍事行動談判地點設在重慶。蔣介石欣然同意,要高斯馬上向羅斯福總統請示報告。
太平洋戰爭剛爆發,羅斯福忙得焦頭爛額,無法抽空來中國重慶開會,他分別回電給高斯和蔣介石,同意此提案,因中國戰場是東南亞主戰場,請蔣介石主持召開國際性會議,由高斯代表他參加會議。
12月20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五國軍事代表會議,在重慶如期召開了。經過協商,由國民黨軍令部長徐永昌寫出五國協作戰總方略。擬在1942年7月,以美國海空軍以及中國陸軍為主攻,英國海空軍、蘇聯陸軍為助攻,先撲滅敵方空軍,取得製空權,然後再對日本本土及中國東南地區,以外線作戰攻勢向日本帝國實行合擊。同時還確認中國同英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合擬的防禦草案生效。中國軍隊可在適當時機入緬作戰。但是,由於組織工作沒有跟上,中國軍隊入緬的時間表沒有排定。
半個月後,美國和英國的首腦在華盛頓舉行了一個代號為“阿卡迪”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國戰區,以管轄中國、越南、泰國的對日作戰。經羅斯福推薦,徵得英國首相邱吉爾同意,由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總司令。
史迪威臨危受命(2)
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對他新添的中國戰區總司令一職,毫無謙讓之意,覺得理所當然,非他莫屬。蔣介石接受這個職務後,考慮到如果中國戰區內沒有英國人、美國人參加戰區司令部工作,我這個總司令不就是光杆司令嗎?你們美國不來人也可,但總要有所表示,在物資上有所支持吧。為了更好地落實美國的援助物資,他打電報給在美國的大舅子宋子文,要他向羅斯福提出,要一名美國高級將領來中國擔任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其目的有三:一是由美國人來當參謀長,才能體現中國戰區的國際性;二是中國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東南亞
有英國的屬地和軍隊,美國人不來,蔣介石擔心指揮不動,紙上談兵的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事,至今還束之高閣,要想順利實施,必須有美國人從中調解;三是由美國人當參謀長,可以直接向美國政府要錢要槍要炮,隻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伸手。說到底,蔣介石要美國人來的目的,是為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錢”。
羅斯福當時也很想派一個人去中國戰區工作,不過,他的動機卻與蔣介石不一樣。羅斯福認為,美國肯定要向中國戰區撥款,也要支援數量可觀的武器裝備。這些款子和武器裝備是美國納稅人的血汗,他不想像敗家子一樣,大手大腳地花這筆血汗錢,必須派一個既懂軍事指揮,又會搞經濟核算的當家人去中國,為美國人管理好這些款子與物資。
羅斯福把物色人選的任務交給了陸軍部長史汀生和參謀長馬歇爾。兩人商量後,物色的第一個人選是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德魯姆中將。可是,當他倆找德魯姆談話時,狂妄的德魯姆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必須讓他帶兩萬軍隊、500架飛機、30艘軍艦到中國。並說,如果不答應這個要求,就請他們另請高明。
史汀生向他反覆說明,美國軍隊的數量少,無法抽人去中國。再說,中國戰區並不缺部隊。美國派人去中國,主要的任務是協助蔣介石指揮東南亞作戰,監督中國軍隊用好美國的援助經費和武器裝備。
德魯姆不聽這一套,十分生氣地說:“我一個堂堂的集團軍總司令去中國,難道就是去管管那些錢物嗎?如果是這樣,我的太太比我會算帳,不如派她去算了!”
史汀生和馬歇爾啞口無言,搖頭嘆息,他們隻得另選他人。
他們物色的第二個人選是史迪威。
史迪威曾經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武官,在中國19年。抗日戰爭初期回到了美國。他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對中國的最高領導也很熟悉,尤其與中共領導周恩來、葉劍英關係密切。他們在考慮史迪威時,擔心他隻是個陸軍上校旅長,職務和軍銜略低,派他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蔣介石可能會拿他不吃勁,很可能會給協調中美關係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第二天上午,蔣介石在黃山官邸的會客廳內,會見了蘇聯大使潘友新、美國大使高斯、英國大使卡爾。他就太平洋戰爭爆發,向他們表明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並當麵向他們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蔣在備忘錄中建議中、美、英、蘇、澳(英自治領)、荷蘭五國,立即建立軍事同盟國,以一致對抗德、日、意軸心國。
美國大使立即表示願意促成此事早日辦成,並建議將中、美、英、蘇、荷、澳(英自治領)五國的聯合軍事行動談判地點設在重慶。蔣介石欣然同意,要高斯馬上向羅斯福總統請示報告。
太平洋戰爭剛爆發,羅斯福忙得焦頭爛額,無法抽空來中國重慶開會,他分別回電給高斯和蔣介石,同意此提案,因中國戰場是東南亞主戰場,請蔣介石主持召開國際性會議,由高斯代表他參加會議。
12月20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五國軍事代表會議,在重慶如期召開了。經過協商,由國民黨軍令部長徐永昌寫出五國協作戰總方略。擬在1942年7月,以美國海空軍以及中國陸軍為主攻,英國海空軍、蘇聯陸軍為助攻,先撲滅敵方空軍,取得製空權,然後再對日本本土及中國東南地區,以外線作戰攻勢向日本帝國實行合擊。同時還確認中國同英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合擬的防禦草案生效。中國軍隊可在適當時機入緬作戰。但是,由於組織工作沒有跟上,中國軍隊入緬的時間表沒有排定。
半個月後,美國和英國的首腦在華盛頓舉行了一個代號為“阿卡迪”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國戰區,以管轄中國、越南、泰國的對日作戰。經羅斯福推薦,徵得英國首相邱吉爾同意,由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總司令。
史迪威臨危受命(2)
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對他新添的中國戰區總司令一職,毫無謙讓之意,覺得理所當然,非他莫屬。蔣介石接受這個職務後,考慮到如果中國戰區內沒有英國人、美國人參加戰區司令部工作,我這個總司令不就是光杆司令嗎?你們美國不來人也可,但總要有所表示,在物資上有所支持吧。為了更好地落實美國的援助物資,他打電報給在美國的大舅子宋子文,要他向羅斯福提出,要一名美國高級將領來中國擔任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其目的有三:一是由美國人來當參謀長,才能體現中國戰區的國際性;二是中國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東南亞
有英國的屬地和軍隊,美國人不來,蔣介石擔心指揮不動,紙上談兵的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事,至今還束之高閣,要想順利實施,必須有美國人從中調解;三是由美國人當參謀長,可以直接向美國政府要錢要槍要炮,隻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伸手。說到底,蔣介石要美國人來的目的,是為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錢”。
羅斯福當時也很想派一個人去中國戰區工作,不過,他的動機卻與蔣介石不一樣。羅斯福認為,美國肯定要向中國戰區撥款,也要支援數量可觀的武器裝備。這些款子和武器裝備是美國納稅人的血汗,他不想像敗家子一樣,大手大腳地花這筆血汗錢,必須派一個既懂軍事指揮,又會搞經濟核算的當家人去中國,為美國人管理好這些款子與物資。
羅斯福把物色人選的任務交給了陸軍部長史汀生和參謀長馬歇爾。兩人商量後,物色的第一個人選是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德魯姆中將。可是,當他倆找德魯姆談話時,狂妄的德魯姆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必須讓他帶兩萬軍隊、500架飛機、30艘軍艦到中國。並說,如果不答應這個要求,就請他們另請高明。
史汀生向他反覆說明,美國軍隊的數量少,無法抽人去中國。再說,中國戰區並不缺部隊。美國派人去中國,主要的任務是協助蔣介石指揮東南亞作戰,監督中國軍隊用好美國的援助經費和武器裝備。
德魯姆不聽這一套,十分生氣地說:“我一個堂堂的集團軍總司令去中國,難道就是去管管那些錢物嗎?如果是這樣,我的太太比我會算帳,不如派她去算了!”
史汀生和馬歇爾啞口無言,搖頭嘆息,他們隻得另選他人。
他們物色的第二個人選是史迪威。
史迪威曾經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武官,在中國19年。抗日戰爭初期回到了美國。他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對中國的最高領導也很熟悉,尤其與中共領導周恩來、葉劍英關係密切。他們在考慮史迪威時,擔心他隻是個陸軍上校旅長,職務和軍銜略低,派他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蔣介石可能會拿他不吃勁,很可能會給協調中美關係工作帶來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