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旅隻占渡河部隊的七分之一,李震不能再說什麽,但就是把時間放寬到兩點鍾,也是沒有希望的。
劉伯承走出屋子,問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嗎?”’
“河水很深,不行。”
“到處都一樣深,都不能徒涉嗎?”
“我們在村子裏找了有經驗的水手了解,他們都說淮河忽漲忽落,現在漲得很深,從來沒人敢在這樣的時候涉水渡河。”
“你們實地偵察過沒有?”
“偵察過,先鋒團和旅裏幹部都偵察過。”
李震剛回到渡口,劉伯承拄了一根打棗杆似的長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誰給他找來了這麽一個別扭的手杖。
警衛員提著馬燈,劉伯承登上一隻小船,衛士長搖起長槳,微弱的燈光隨船漸漸離去;朦朧中但見劉伯承不斷晃動,引得岸邊的許多人猜測:“司令員在幹什麽?”“是啥東西掉河裏了吧?”
忽然河心傳來劉伯承的呼喚:“李震同誌,能架橋啊!我試了許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來劉伯承在親自測量水情,他還在水淺的地方插上了標杆。
怕岸邊的人聽不清楚,劉伯承又派人送來了親筆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緩,速告李參謀長可以架橋!”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劉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翹首遙望對岸。李震向劉伯承報告,參謀長已經接到他的文字命令。
劉伯承急急地問:“布置架橋沒有?”
“已經按照司令員命令行動了。”
劉伯承抬起手臂,那隻大夜光表上的秒針飛快地轉動著。
“平時時間是金錢,戰時時間是生命,是勝利!李震,以我的名義再給參謀長寫幾句,要盡一切力量,堅決迅速架橋!”
李震寫好後讀給劉伯承聽。
劉伯承說:“在字下麵套上圈圈,要叫我們的幹部注意才行!”
字條送出去了,劉伯承抱著雙臂,走了幾步,轉過身,平緩的目光注視著李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泰山不卻微塵,大海終納細流。聖人都謹小慎微,動不失時,何況我們這些凡人?”
又說:“40年8月,我軍發動了百團大戰。在製定正太路破擊計劃時,有個參謀把‘來遠”誤寫成‘沫源’。我問他:‘你啥子時候學會搬山倒海的?怎麽把河北的淶源搬到山西來了?’你看,粗枝大葉會害死人,會害死人的啊!”
幾十年後,李震還清楚地記得這位“師長”臨水而立說每一句話時的麵部表情。
李震去組織渡過河的部隊,一個團長報告說,有一處河水能徒涉。
“在哪裏,你怎麽知道?”
“我們團有一個馬夫掉了隊,又搭不上船,就摸索著,從上遊一處徒涉過來了。”
李震高興得差點抱住那個團長。
他急忙寫字條向劉伯承報告。字條還沒送出,衛士長騎馬而至,帶來了劉伯承的字條。
字條上說他親眼看見上遊有人牽馬過河,證明完全可以徒涉,讓李震立即報告參謀長,不要架橋了,命令部隊迅速從上遊徒涉。
原來劉伯承還沒有離開河岸。李震內心似翻江倒海。
擁擠在北岸的千軍萬馬在李達的指揮下成多路縱隊,浩浩蕩蕩從上遊徒涉,渡過了南征途中的最後一道難關。
當後衛部隊拔掉最後一個標杆,剛走出南岸五裏多地,吳紹周的第85師便來到淮河北岸。
既然共軍是徒涉過淮,吳紹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隊也涉水追擊。不料人馬一下水,未到河心,整個先遣隊葬身河底。
不是神話,勝似神話。哪能那麽巧呢?偏偏劉鄧大軍一過河,上遊便降了大雨,洪峰淬然而至。無奈陸續到達的追兵30多個旅齊刷刷擺在淮河北岸,造橋,修船,足足忙活了十來天才過了淮河。
老百姓說話了:劉鄧大軍為民除害,要過淮河水淺三尺;中央軍禍國殃民,過淮河水深丈二。
大勢中原大勢中原第9章 大別重歸
陝北葭縣 朱官寨 1947年8月30日
“我沒有病!”
一聲怒吼從毛澤東住的窯洞裏傳出來。
任弼時正朝窯洞走來,聞聲急步進屋。
毛澤東怒氣沖沖,麵孔和脖子漲得通紅。
保健醫生手裏拿著藥物,站在一旁委屈得不知所措。
任弼時把眼鏡摘下來擦著,示意醫生悄悄退出去。
“史林同誌,”毛澤東頭也不回地站在地圖前,“給陳毅、粟裕的電報發出去沒有?”
“已經發出了。我想,他們很快會有動作的。”任弼時戴上眼鏡.
毛澤東“晤”了一聲,餘氣未消:“華野遲遲不動,劉鄧勢必危難重重!你來看……”
毛澤東似乎使出舉鋼釺的氣力拿起一支紅藍鉛筆,剛指向地圖上的中原地域,筆卻“叭”地落在地上。
任弼時搶先躬身撿起鉛筆,遞給毛澤東,心頭倏地一陣酸楚。
油燈下,毛澤東的手腫得像個饅頭。
撤離延安五個多月了,毛澤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吃過一頓像樣的飯,加之陝北今年罕見的天災和頻繁的戰事,糧食物品奇缺,毛澤東和戰士們一樣常處於半飢餓狀態。極度的疲勞和嚴重的營養不良使毛澤東渾身浮腫,十分虛弱。前幾天,任弼時忍痛將自己的坐騎殺了,燉了幾鍋肉,那也隻能暫解腹中之飢,解不了毛澤東心頭的沉重思慮。
劉伯承走出屋子,問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嗎?”’
“河水很深,不行。”
“到處都一樣深,都不能徒涉嗎?”
“我們在村子裏找了有經驗的水手了解,他們都說淮河忽漲忽落,現在漲得很深,從來沒人敢在這樣的時候涉水渡河。”
“你們實地偵察過沒有?”
“偵察過,先鋒團和旅裏幹部都偵察過。”
李震剛回到渡口,劉伯承拄了一根打棗杆似的長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誰給他找來了這麽一個別扭的手杖。
警衛員提著馬燈,劉伯承登上一隻小船,衛士長搖起長槳,微弱的燈光隨船漸漸離去;朦朧中但見劉伯承不斷晃動,引得岸邊的許多人猜測:“司令員在幹什麽?”“是啥東西掉河裏了吧?”
忽然河心傳來劉伯承的呼喚:“李震同誌,能架橋啊!我試了許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來劉伯承在親自測量水情,他還在水淺的地方插上了標杆。
怕岸邊的人聽不清楚,劉伯承又派人送來了親筆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緩,速告李參謀長可以架橋!”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劉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翹首遙望對岸。李震向劉伯承報告,參謀長已經接到他的文字命令。
劉伯承急急地問:“布置架橋沒有?”
“已經按照司令員命令行動了。”
劉伯承抬起手臂,那隻大夜光表上的秒針飛快地轉動著。
“平時時間是金錢,戰時時間是生命,是勝利!李震,以我的名義再給參謀長寫幾句,要盡一切力量,堅決迅速架橋!”
李震寫好後讀給劉伯承聽。
劉伯承說:“在字下麵套上圈圈,要叫我們的幹部注意才行!”
字條送出去了,劉伯承抱著雙臂,走了幾步,轉過身,平緩的目光注視著李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泰山不卻微塵,大海終納細流。聖人都謹小慎微,動不失時,何況我們這些凡人?”
又說:“40年8月,我軍發動了百團大戰。在製定正太路破擊計劃時,有個參謀把‘來遠”誤寫成‘沫源’。我問他:‘你啥子時候學會搬山倒海的?怎麽把河北的淶源搬到山西來了?’你看,粗枝大葉會害死人,會害死人的啊!”
幾十年後,李震還清楚地記得這位“師長”臨水而立說每一句話時的麵部表情。
李震去組織渡過河的部隊,一個團長報告說,有一處河水能徒涉。
“在哪裏,你怎麽知道?”
“我們團有一個馬夫掉了隊,又搭不上船,就摸索著,從上遊一處徒涉過來了。”
李震高興得差點抱住那個團長。
他急忙寫字條向劉伯承報告。字條還沒送出,衛士長騎馬而至,帶來了劉伯承的字條。
字條上說他親眼看見上遊有人牽馬過河,證明完全可以徒涉,讓李震立即報告參謀長,不要架橋了,命令部隊迅速從上遊徒涉。
原來劉伯承還沒有離開河岸。李震內心似翻江倒海。
擁擠在北岸的千軍萬馬在李達的指揮下成多路縱隊,浩浩蕩蕩從上遊徒涉,渡過了南征途中的最後一道難關。
當後衛部隊拔掉最後一個標杆,剛走出南岸五裏多地,吳紹周的第85師便來到淮河北岸。
既然共軍是徒涉過淮,吳紹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隊也涉水追擊。不料人馬一下水,未到河心,整個先遣隊葬身河底。
不是神話,勝似神話。哪能那麽巧呢?偏偏劉鄧大軍一過河,上遊便降了大雨,洪峰淬然而至。無奈陸續到達的追兵30多個旅齊刷刷擺在淮河北岸,造橋,修船,足足忙活了十來天才過了淮河。
老百姓說話了:劉鄧大軍為民除害,要過淮河水淺三尺;中央軍禍國殃民,過淮河水深丈二。
大勢中原大勢中原第9章 大別重歸
陝北葭縣 朱官寨 1947年8月30日
“我沒有病!”
一聲怒吼從毛澤東住的窯洞裏傳出來。
任弼時正朝窯洞走來,聞聲急步進屋。
毛澤東怒氣沖沖,麵孔和脖子漲得通紅。
保健醫生手裏拿著藥物,站在一旁委屈得不知所措。
任弼時把眼鏡摘下來擦著,示意醫生悄悄退出去。
“史林同誌,”毛澤東頭也不回地站在地圖前,“給陳毅、粟裕的電報發出去沒有?”
“已經發出了。我想,他們很快會有動作的。”任弼時戴上眼鏡.
毛澤東“晤”了一聲,餘氣未消:“華野遲遲不動,劉鄧勢必危難重重!你來看……”
毛澤東似乎使出舉鋼釺的氣力拿起一支紅藍鉛筆,剛指向地圖上的中原地域,筆卻“叭”地落在地上。
任弼時搶先躬身撿起鉛筆,遞給毛澤東,心頭倏地一陣酸楚。
油燈下,毛澤東的手腫得像個饅頭。
撤離延安五個多月了,毛澤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吃過一頓像樣的飯,加之陝北今年罕見的天災和頻繁的戰事,糧食物品奇缺,毛澤東和戰士們一樣常處於半飢餓狀態。極度的疲勞和嚴重的營養不良使毛澤東渾身浮腫,十分虛弱。前幾天,任弼時忍痛將自己的坐騎殺了,燉了幾鍋肉,那也隻能暫解腹中之飢,解不了毛澤東心頭的沉重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