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安慰了老漢,躍馬揚鞭,奔馳而去。
一會兒,口令傳下來:“加快速度,天黑前趕到鄆城!”
去年,部隊也是這個時候來魯西南。這兒的老百姓和太行山的老百姓一樣,親得很。火熱的天,他們冒著炮火把西瓜一直送到戰壕裏,堆得吃不完。婦女們給傷員洗血衣、餵飯;傷勢重不能進食的,她們就擠出自己的奶汁一匙一匙地餵。第1縱隊第2團的張玉樓就是這樣被救活的。這次行軍路過那個村,他向連長請假,執意要去看看那位大嫂。連長給了他10分鍾。10分鍾後他哭著回來了,說大嫂被曹福霖的兵糟踏了,跳了井……
隊伍無聲地在魯西南大地上疾進。
楊勇的日本種大洋馬四蹄生風,揚起漠漠黃塵。
楊勇是湖南測陽人。對魯西南,他有著第二故鄉的感情。抗日戰爭一開始,他就率部來到這裏開闢根據地,出沒於水泊、平原之間,與魯西南的山山水水、鄉裏鄉親結下了生死之情。解放戰爭初期,他又指揮部隊解放了鄆城。這次渡河南下,鄆城是第一關,出發前劉伯承曾指示:“鄆城打得好壞,關係重大,直接影響到整體戰略的實施。你們1縱不能有半點含糊!”
今年3月中旬,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7縱隊合併,楊勇擔任了合併後的第1縱隊司令員。3月下旬豫北作戰,第1縱隊承擔了攻殲黃河鐵橋守敵、炸毀黃河鐵橋的任務。這是豫北戰役的關鍵一環。結果守橋之敵火力猛烈,執行任務的第1旅無法接近橋頭,沒有完成炸橋任務。新1縱首戰失利,上下的挫傷和震動都極大。雖然經過戰鬥檢討、整頓休息,但整個縱隊是否真正恢復了元氣,能否重振虎威,還要看鄆城之戰……
“鄆城!”
楊勇策馬揚鞭,沉沉的思慮中不由得喊出聲來。
他沒有料到劉鄧又把攻堅的重任交給了他的1縱。這種對部隊的信賴在劉鄧是一貫的,而對於楊勇則無疑是沉重上復加沉重。
楊勇跟隨劉鄧這些年,常為劉鄧愛兵之誠、用兵之活而銘佩。踏上這塊昔日的戰場,他不禁想起:去年7月,執行中央指示配合山東戰場,跟隨劉鄧二出隴海,100天內打了五個極漂亮的仗。
那時劉鄧東進之軍僅有6萬人馬。但劉鄧率兵見利不失,遇機不疑,寬大機動,遊刃有餘,忽動忽靜,忽打忽高——不攻示以攻,攻示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順理成章斷判,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古老的兵法韜略在劉鄧手裏無窮盡地發展、創造,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五戰五捷之後,敵將領劉廣信說:
“如其說我們受白崇禧、陳誠指揮,不如說受劉伯承指揮。”
有文人填詞相賀:
撲麵塵沙,黃河故道,堤長水淺人跡少。棄糧誘敵
夜匆忙,鄄南回馬如風掃。齊魏爭雄,孫臏減灶,戰場
還是中原好。古今名將齊旋律,歡呼劉帥用兵巧。
劉伯承在五戰結束後,應記者要求發表談話:
三個多月來,我們以冀魯豫17座空城,換得蔣介石6萬多人,據說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買賣,還要堅持做下去。好吧,讓他做下去吧,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算出總帳來的。
存人失地,地終可得,存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當我殲滅蔣軍西線主力整3師及47師共四個旅後,蔣軍西線全線崩潰,其占領我東明之左翼也不得不撤退,東明完歸我手。因此,蔣軍主力被我消滅到一定程度時,蔣軍將不僅無力進攻,也將無力防守,在我保存的優勢兵力攻擊下,終將所占城鎮全部都吐出來。目前這種形勢已日益接近,再消滅相當數目的蔣軍主力,我軍大反攻的局麵即可出現。
時間在濃烈的硝煙中匆匆而逝。眼下劉鄧率領著南征大軍已經踏上了反攻的征途。如果說勝利渡河是揭開大反攻的序幕,那麽攻打鄆城則是大反攻的頭一炮。楊勇吸了口氣,在疾馳的馬背上點燃了一支煙,他這一手連鄧小平政委也自嘆不如。
他突然想起童年的一件趣事:
八歲那年,他和夥伴們在村後的墳地裏玩“搶江山”,這是楊勇最喜歡玩的一種遊戲。一個人守在墳頭上,大家向他進攻,誰最後守住“高地”,誰就是坐江山的“司令官”。楊勇個子高,力氣大,夥伴們“死”得四肢朝天,誰也奪不走他的“江山”。他極得意,覺得當司令官是件很容易的事。為了這個“司令”當得像樣,他偷偷跑回家,把屋樑上懸掛著的一塊臘肉割下來,帶上火柴,提上鐵鍋,飛快地跑向“陣地”。他的“三軍部下”一邊大嚼臘肉,一邊喊他“千歲”“萬歲”。
35歲的楊勇想到這裏淡淡一笑,舉起煙猛吸一口,任那煙縷在胸間左衝右突,迴腸盪氣。許久,才慢慢吐出,已是淡淡的一絲了。
司令官,這千鈞壓頂的司令官喲!
“宋江河!”策馬趕到楊勇身邊的第1縱隊參謀長潘焱喊道。
楊勇舉目遠眺,視野裏出現了一條黛色的曲線。
潘焱感慨道:“河兩岸的垂楊柳全沒了,青紗帳也砍了,隻剩下砍不斷的河水!”
楊勇無語。
一會兒,口令傳下來:“加快速度,天黑前趕到鄆城!”
去年,部隊也是這個時候來魯西南。這兒的老百姓和太行山的老百姓一樣,親得很。火熱的天,他們冒著炮火把西瓜一直送到戰壕裏,堆得吃不完。婦女們給傷員洗血衣、餵飯;傷勢重不能進食的,她們就擠出自己的奶汁一匙一匙地餵。第1縱隊第2團的張玉樓就是這樣被救活的。這次行軍路過那個村,他向連長請假,執意要去看看那位大嫂。連長給了他10分鍾。10分鍾後他哭著回來了,說大嫂被曹福霖的兵糟踏了,跳了井……
隊伍無聲地在魯西南大地上疾進。
楊勇的日本種大洋馬四蹄生風,揚起漠漠黃塵。
楊勇是湖南測陽人。對魯西南,他有著第二故鄉的感情。抗日戰爭一開始,他就率部來到這裏開闢根據地,出沒於水泊、平原之間,與魯西南的山山水水、鄉裏鄉親結下了生死之情。解放戰爭初期,他又指揮部隊解放了鄆城。這次渡河南下,鄆城是第一關,出發前劉伯承曾指示:“鄆城打得好壞,關係重大,直接影響到整體戰略的實施。你們1縱不能有半點含糊!”
今年3月中旬,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7縱隊合併,楊勇擔任了合併後的第1縱隊司令員。3月下旬豫北作戰,第1縱隊承擔了攻殲黃河鐵橋守敵、炸毀黃河鐵橋的任務。這是豫北戰役的關鍵一環。結果守橋之敵火力猛烈,執行任務的第1旅無法接近橋頭,沒有完成炸橋任務。新1縱首戰失利,上下的挫傷和震動都極大。雖然經過戰鬥檢討、整頓休息,但整個縱隊是否真正恢復了元氣,能否重振虎威,還要看鄆城之戰……
“鄆城!”
楊勇策馬揚鞭,沉沉的思慮中不由得喊出聲來。
他沒有料到劉鄧又把攻堅的重任交給了他的1縱。這種對部隊的信賴在劉鄧是一貫的,而對於楊勇則無疑是沉重上復加沉重。
楊勇跟隨劉鄧這些年,常為劉鄧愛兵之誠、用兵之活而銘佩。踏上這塊昔日的戰場,他不禁想起:去年7月,執行中央指示配合山東戰場,跟隨劉鄧二出隴海,100天內打了五個極漂亮的仗。
那時劉鄧東進之軍僅有6萬人馬。但劉鄧率兵見利不失,遇機不疑,寬大機動,遊刃有餘,忽動忽靜,忽打忽高——不攻示以攻,攻示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順理成章斷判,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古老的兵法韜略在劉鄧手裏無窮盡地發展、創造,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五戰五捷之後,敵將領劉廣信說:
“如其說我們受白崇禧、陳誠指揮,不如說受劉伯承指揮。”
有文人填詞相賀:
撲麵塵沙,黃河故道,堤長水淺人跡少。棄糧誘敵
夜匆忙,鄄南回馬如風掃。齊魏爭雄,孫臏減灶,戰場
還是中原好。古今名將齊旋律,歡呼劉帥用兵巧。
劉伯承在五戰結束後,應記者要求發表談話:
三個多月來,我們以冀魯豫17座空城,換得蔣介石6萬多人,據說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買賣,還要堅持做下去。好吧,讓他做下去吧,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算出總帳來的。
存人失地,地終可得,存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當我殲滅蔣軍西線主力整3師及47師共四個旅後,蔣軍西線全線崩潰,其占領我東明之左翼也不得不撤退,東明完歸我手。因此,蔣軍主力被我消滅到一定程度時,蔣軍將不僅無力進攻,也將無力防守,在我保存的優勢兵力攻擊下,終將所占城鎮全部都吐出來。目前這種形勢已日益接近,再消滅相當數目的蔣軍主力,我軍大反攻的局麵即可出現。
時間在濃烈的硝煙中匆匆而逝。眼下劉鄧率領著南征大軍已經踏上了反攻的征途。如果說勝利渡河是揭開大反攻的序幕,那麽攻打鄆城則是大反攻的頭一炮。楊勇吸了口氣,在疾馳的馬背上點燃了一支煙,他這一手連鄧小平政委也自嘆不如。
他突然想起童年的一件趣事:
八歲那年,他和夥伴們在村後的墳地裏玩“搶江山”,這是楊勇最喜歡玩的一種遊戲。一個人守在墳頭上,大家向他進攻,誰最後守住“高地”,誰就是坐江山的“司令官”。楊勇個子高,力氣大,夥伴們“死”得四肢朝天,誰也奪不走他的“江山”。他極得意,覺得當司令官是件很容易的事。為了這個“司令”當得像樣,他偷偷跑回家,把屋樑上懸掛著的一塊臘肉割下來,帶上火柴,提上鐵鍋,飛快地跑向“陣地”。他的“三軍部下”一邊大嚼臘肉,一邊喊他“千歲”“萬歲”。
35歲的楊勇想到這裏淡淡一笑,舉起煙猛吸一口,任那煙縷在胸間左衝右突,迴腸盪氣。許久,才慢慢吐出,已是淡淡的一絲了。
司令官,這千鈞壓頂的司令官喲!
“宋江河!”策馬趕到楊勇身邊的第1縱隊參謀長潘焱喊道。
楊勇舉目遠眺,視野裏出現了一條黛色的曲線。
潘焱感慨道:“河兩岸的垂楊柳全沒了,青紗帳也砍了,隻剩下砍不斷的河水!”
楊勇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