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韓三倩領著臣子和張秀英到所有的親戚家都看望了一遍。
親戚家走完後,臣子對母親說:“明天我要去白坡,去看望高根老人。”
“好!受人恩惠,一定要報,時時不忘人家的好處。”韓三倩高興地說道。
次日一早,臣子和走親戚家一樣,拿著同樣的禮行,走了十五裏山路,去了板上村後的白坡高根家,去看望高根老漢及全家。
進門以後,因窯洞光線較暗,加之六年未見,高根老漢一時還沒有看出是誰。臣子大聲說道:“老人家,您好!我是臣子呀!我來看您了!”
“啊!是薛先生呀!這些年你去了哪裏?”高根道。
“我到運城上了一段學,就被分配到青海了!路途太遠,沒有能回來看您!”臣子大聲說道。
高根老兩口見了臣子很高興,趕緊讓坐,高跟的老伴就到窯洞後邊的甕蓋上拿水壺,給臣子倒了一碗熱水還端了一碗柿子。然後又忙著去做飯。高根老漢激動地握著臣子的手說道:“你借的錢你們家早都還了,你還這麽老遠的來看我,你們念書的人,就是把情義看的重”。
在高根老漢的眼裏,臣子是一個有很大學問的人,是個知書達理,很重情義的人,把先生看得很高。臣子覺得自己很慚愧,他知道自已的文化程度實在低得可憐!
貴客臨門,這一天,山莊窩鋪的高老漢一家喜氣洋洋,山裏人沒有什麽可招待客人的食物,但雖是粗茶淡飯,但卻是頂著腳尖做出最好的飯食來。
臣子在山裏麵呆慣了,就覺得特別的親熱。不一會兒飯就做好了,高根和臣子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臣子問道:“這幾年日子過得還好吧?”
高根笑著回答說:“美咂啦!可以說是這一輩子過的最好的日子,日本人滾蛋了,土匪沒有了,能安安寧寧地種咱的莊稼了!咱們這裏地土寬,糧食也收得多,你說日子能不好過?”看著高根老漢的滿臉笑容,臣子心裏很暢快。
閑談之中,高根老兩口知道臣子結了婚,埋怨道:“那你怎麽不把媳婦引來?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見到,你也太見外了!”
“不是我不引她來,你不知道,她是懷身子,挺著大肚子走路不方便。”臣子趕緊解釋道。
良辰苦短,他們沒有覺得太陽已經偏西了,臣子起身向高老漢告別道:“這一次請假回家探親,路太遠,耽擱在路上的時間太多,在家裏的時間不多,我就不多坐了,以後再回來了一定再來看您。”
“我知道你們忙,能來看我這糟老頭子我已經是太高興了!再回來一定讓我知道。”高根笑著說道。
高根兩口子將臣子送到了大門口,實際上也是村口。他們握手道別,依依不捨。
過了幾天,高根老漢的兒子高金有來到了西侯度。高金有是受父親之託,專程來看張秀英的。
高金有的到來,是臣子預料之外,他趕緊讓高金有進門暖和。
高金有坐下以後就開口說道:“我爹年齡大了,走路不方便,他讓我專門到這兒來看望你媳婦。”
“謝謝!謝謝!”臣子聽到高金有的話心裏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高老漢竟這麽重情重義,於是連聲道謝。
張秀英聽了也很感動,她親自下廚,給大家做了一頓青海的清湯麵片子。當她把飯端上炕時,給大家介紹道:“這是青海的一種麵食做法,沒有好吃的待客,就做個新鮮,讓大家嚐嚐。”雖然隻有蘿蔔丶豆腐和粉條,大家都吃得很高興。一邊吃,一邊議論著說:“這飯不但很好吃、做起來也很簡單,我們以後也可以學著做” 。
雖說解放了,但由於百年戰亂,加之解放前的天災人禍,山裏農民家庭的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兒媳婦第一次回家,韓三倩卻拿不出什麽禮物來。思謀再三,她決定給媳婦做了一件三新的棉大衣(新裏、新麵、新棉花),作為家裏對張秀英的見麵禮。
這天,天氣晴朗,韓三倩便領著張秀英去了一趟風陵渡,到裁縫店給兒媳婦量身做衣服。裁縫做出來的衣服就是好看,秀英將衣服穿回來之後,全村人都很羨慕。
這是臣子家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裁縫店裏做的唯一一件衣服,也是西侯度村裏第一個在裁縫店裏做衣服的,在村子裏算是一件稀罕事。自古以來,這一帶村裏人穿的衣服都是農民在自家地裏種的棉花,自己紡線、織布、製作衣褲鞋襪的。從種棉花,田間管理到摘棉花、紡線、織布縫衣服、做鞋襪,都是由家庭婦女親自動手做,就連村裏最有錢的財東家也不例外。
臣子這次探家隻請了一個月的假,從青海到老家,路上一共走了四天多,在家裏停了將近二十天,就沒有多少時間了,於是,他就準備回青海。
聽到臣子要走了,他的叔父、叔母、嫂子都來阻擋說:“你多年都不回來,快過年了,還不能在家裏過個年嗎?”
母親卻為兒子開脫:“他現在吃了公家的飯,就得給人家好好的幹。你們都不要擋他們,擋也擋不住,他們的事情在青海,他們願啥時走就隨他們的便吧。” 臣子聽了母親的話後有點吃驚,他沒有想到母親這麽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在個人感情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上,能夠如此正確對待,做出這般合理的選擇,還能說出這樣的一番話,真是了不得!這充分說明,母親的確是一個很懂道理,很通情達理,想得開,看得遠,深明大義的人。他覺得母親確實非常了不起,心中油然產生了對母親的更加敬仰。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受黨培養多年的幹部,更應該嚴格遵守紀律製度,按時歸隊。母親的這一番話,更加堅定了他一定要搞好工作的信念與決心。
親戚家走完後,臣子對母親說:“明天我要去白坡,去看望高根老人。”
“好!受人恩惠,一定要報,時時不忘人家的好處。”韓三倩高興地說道。
次日一早,臣子和走親戚家一樣,拿著同樣的禮行,走了十五裏山路,去了板上村後的白坡高根家,去看望高根老漢及全家。
進門以後,因窯洞光線較暗,加之六年未見,高根老漢一時還沒有看出是誰。臣子大聲說道:“老人家,您好!我是臣子呀!我來看您了!”
“啊!是薛先生呀!這些年你去了哪裏?”高根道。
“我到運城上了一段學,就被分配到青海了!路途太遠,沒有能回來看您!”臣子大聲說道。
高根老兩口見了臣子很高興,趕緊讓坐,高跟的老伴就到窯洞後邊的甕蓋上拿水壺,給臣子倒了一碗熱水還端了一碗柿子。然後又忙著去做飯。高根老漢激動地握著臣子的手說道:“你借的錢你們家早都還了,你還這麽老遠的來看我,你們念書的人,就是把情義看的重”。
在高根老漢的眼裏,臣子是一個有很大學問的人,是個知書達理,很重情義的人,把先生看得很高。臣子覺得自己很慚愧,他知道自已的文化程度實在低得可憐!
貴客臨門,這一天,山莊窩鋪的高老漢一家喜氣洋洋,山裏人沒有什麽可招待客人的食物,但雖是粗茶淡飯,但卻是頂著腳尖做出最好的飯食來。
臣子在山裏麵呆慣了,就覺得特別的親熱。不一會兒飯就做好了,高根和臣子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臣子問道:“這幾年日子過得還好吧?”
高根笑著回答說:“美咂啦!可以說是這一輩子過的最好的日子,日本人滾蛋了,土匪沒有了,能安安寧寧地種咱的莊稼了!咱們這裏地土寬,糧食也收得多,你說日子能不好過?”看著高根老漢的滿臉笑容,臣子心裏很暢快。
閑談之中,高根老兩口知道臣子結了婚,埋怨道:“那你怎麽不把媳婦引來?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見到,你也太見外了!”
“不是我不引她來,你不知道,她是懷身子,挺著大肚子走路不方便。”臣子趕緊解釋道。
良辰苦短,他們沒有覺得太陽已經偏西了,臣子起身向高老漢告別道:“這一次請假回家探親,路太遠,耽擱在路上的時間太多,在家裏的時間不多,我就不多坐了,以後再回來了一定再來看您。”
“我知道你們忙,能來看我這糟老頭子我已經是太高興了!再回來一定讓我知道。”高根笑著說道。
高根兩口子將臣子送到了大門口,實際上也是村口。他們握手道別,依依不捨。
過了幾天,高根老漢的兒子高金有來到了西侯度。高金有是受父親之託,專程來看張秀英的。
高金有的到來,是臣子預料之外,他趕緊讓高金有進門暖和。
高金有坐下以後就開口說道:“我爹年齡大了,走路不方便,他讓我專門到這兒來看望你媳婦。”
“謝謝!謝謝!”臣子聽到高金有的話心裏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高老漢竟這麽重情重義,於是連聲道謝。
張秀英聽了也很感動,她親自下廚,給大家做了一頓青海的清湯麵片子。當她把飯端上炕時,給大家介紹道:“這是青海的一種麵食做法,沒有好吃的待客,就做個新鮮,讓大家嚐嚐。”雖然隻有蘿蔔丶豆腐和粉條,大家都吃得很高興。一邊吃,一邊議論著說:“這飯不但很好吃、做起來也很簡單,我們以後也可以學著做” 。
雖說解放了,但由於百年戰亂,加之解放前的天災人禍,山裏農民家庭的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兒媳婦第一次回家,韓三倩卻拿不出什麽禮物來。思謀再三,她決定給媳婦做了一件三新的棉大衣(新裏、新麵、新棉花),作為家裏對張秀英的見麵禮。
這天,天氣晴朗,韓三倩便領著張秀英去了一趟風陵渡,到裁縫店給兒媳婦量身做衣服。裁縫做出來的衣服就是好看,秀英將衣服穿回來之後,全村人都很羨慕。
這是臣子家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裁縫店裏做的唯一一件衣服,也是西侯度村裏第一個在裁縫店裏做衣服的,在村子裏算是一件稀罕事。自古以來,這一帶村裏人穿的衣服都是農民在自家地裏種的棉花,自己紡線、織布、製作衣褲鞋襪的。從種棉花,田間管理到摘棉花、紡線、織布縫衣服、做鞋襪,都是由家庭婦女親自動手做,就連村裏最有錢的財東家也不例外。
臣子這次探家隻請了一個月的假,從青海到老家,路上一共走了四天多,在家裏停了將近二十天,就沒有多少時間了,於是,他就準備回青海。
聽到臣子要走了,他的叔父、叔母、嫂子都來阻擋說:“你多年都不回來,快過年了,還不能在家裏過個年嗎?”
母親卻為兒子開脫:“他現在吃了公家的飯,就得給人家好好的幹。你們都不要擋他們,擋也擋不住,他們的事情在青海,他們願啥時走就隨他們的便吧。” 臣子聽了母親的話後有點吃驚,他沒有想到母親這麽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在個人感情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上,能夠如此正確對待,做出這般合理的選擇,還能說出這樣的一番話,真是了不得!這充分說明,母親的確是一個很懂道理,很通情達理,想得開,看得遠,深明大義的人。他覺得母親確實非常了不起,心中油然產生了對母親的更加敬仰。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受黨培養多年的幹部,更應該嚴格遵守紀律製度,按時歸隊。母親的這一番話,更加堅定了他一定要搞好工作的信念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