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大哥,別說了,想我堂堂七尺漢子,國軍士兵在前線浴血奮戰,我隻有多殺鬼子才行。”
“好,不說了,兄弟,你說這次國軍打了勝仗,會不會開始反攻?”
“勝仗?你們說我們打了勝仗?”身後傳來高翠兒激動的聲音。
註:張自忠將軍生平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人。辛亥革命後投奔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團長車震。後車震兵敗,於1914年25歲時投奔馮玉祥。1931年任第二十九路軍第三十八師長,1933年3月,率部在河北省遷西縣北部喜峰口與日軍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和第八師團第四旅團及偽滿軍一部激戰,大敗來敵。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自忠分別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長與日軍周旋,掩護第二十九路軍撤退。後逃離北平,到南京麵見蔣介石述說一切原由。同年,被任命為五十九軍軍長。
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連續擊潰日軍,尤其是自3月起在臨沂,兩次與號稱“鐵軍”的日軍精銳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反覆戰鬥,終於使敵喪失了繼續戰鬥的意誌,狼狽撤回河東,然後掉頭向北逃竄。此戰後,日磯穀廉介第十師團成一孤軍,為台兒莊大捷拉開了序幕。
1940年5月16日,將軍不幸在湖北棗陽、宜昌地區南瓜店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中壯烈殉國。
日軍三十九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遺體仔細擦洗幹淨,用繃帶裹好,並命人從附近的魏華山木匠鋪趕製一口棺材,將遺體莊重收殮入棺,葬於陳家祠堂後麵的土坡上,墳頭立一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是夜,在日軍接到司令部“將張自忠遺體用飛機送往漢口”的命令時,將軍遺體已被中國士兵搶回。
5月28日下午,蔣介石率文武百官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蔣親自主祭,氣氛莊嚴,極盡哀榮。當天,蔣介石還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
張總司令藎忱殉國之噩耗傳來,舉國震悼。今其靈柩於本日運抵重慶,中正於全軍舉哀悲慟之餘,謹述其英武事跡,為我全體將士告。追維藎忱生平與敵作戰,始於二十二年喜峰口之役,迄於今茲豫鄂之役,無役不身先士卒。當喜峰口之役,殲敵步兵兩聯隊、騎兵一大隊,是為藎忱與敵搏戰之始。抗戰以來,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而臨沂之役,藎忱率所部疾趨戰地,一日夜達百八十裏,與敵板垣師團號稱鐵軍者鏖戰七晝夜,卒殲敵師,是為我抗戰以來克敵製勝之始。今茲隨棗之役,敵悉其全力,三路來攻。藎忱在棗陽之方家集,獨當正麵,斷其歸路,斃敵無算,我軍大捷。假藎忱不死,則此役收效當不止此。今強敵未夷,大將先隕,摧我心膂,喪我股肱,豈惟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萬將士同胞之所同聲痛哭者也。抑中正私心尤有所痛惜者,藎忱之勇敢善戰,舉世皆知。其智深勇沉,則猶有世人未及者。自喜峰口戰事之後,盧溝橋戰事之前,敵人密布平津之間,乘間抵隙。多方以謀我,其時應敵之難,蓋有千百於今日之抗戰者。藎忱前主察政,後長津市,皆以身當樽俎折衝之交,忍痛含垢,與敵周旋。眾謗群疑,無所搖奪,而未嚐以一語自明。惟中正獨知其苦衷與枉曲,乃特加愛護矜全,而猶為全國人士所不諒也。迨抗戰既起,義奮超群,所向無前,然後知其忠義之性,卓越尋常,而其忍辱負重,殺敵致果之概,乃大白於世。夫見危授命,烈士之行,古今猶多有之。至於當艱難之會,內斷諸心,苟利國家,曾不以當世之是非毀譽亂其慮,此古大臣謀國之用心,固非尋常之人所及知,赤非尋常之人所能任也。中正於藎忱信之尤篤,而知之特深,藎忱亦堅貞自矢,不負平生付託之重,方期安危共仗,克竟全功,而乃中道摧折,未竟其誌,此中正所謂於藎忱之死,重為國家前途痛悼而深惜者也。雖然國於天地,必有與立,而我三民主義之精神,即中華民國之所由建立於不敝者也。今藎忱雖殉國,而我三民主義之精神,實由藎忱而發揮之;中華民國歷史之榮光,實由藎忱而光大之。其功雖未竟,吾輩後死之將士,皆當誌其所誌,效忠黨國,增其敵愾,翦此寇讎,以完成藎忱未竟之誌,是藎忱雖死猶不死也。願我全體將士其共勉之。
8月15日下午,延安各界代表千餘人,齊聚中央大禮堂,為張自忠等殉國將領舉行隆重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分別題寫了“盡忠報國”和“為國捐軀”的輓詞。朱德、彭德懷聯名題詞:“一戰捷臨沂,再戰捷隨棗,偉哉將軍,精神不死;打到鴨綠江,建設新中國,責在朝野,團結圖存。”
1943年5月16日張自忠殉國3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為《新華日報》撰寫了《追念張藎忱上將》的代社論,文中說:張上將是一方麵的統帥,他的殉國,影響之大決非他人可比。張上將的抗戰,遠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識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時,張上將殆又為人之所不能為。抗戰既起,張上將奮起當先,所向無敵,而臨沂一役,更成為台兒莊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堅毅,足為全國軍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國一役。每讀張上將於渡河前親致前線將領及馮治安將軍的兩封遺書,深覺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大哥,別說了,想我堂堂七尺漢子,國軍士兵在前線浴血奮戰,我隻有多殺鬼子才行。”
“好,不說了,兄弟,你說這次國軍打了勝仗,會不會開始反攻?”
“勝仗?你們說我們打了勝仗?”身後傳來高翠兒激動的聲音。
註:張自忠將軍生平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人。辛亥革命後投奔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團長車震。後車震兵敗,於1914年25歲時投奔馮玉祥。1931年任第二十九路軍第三十八師長,1933年3月,率部在河北省遷西縣北部喜峰口與日軍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和第八師團第四旅團及偽滿軍一部激戰,大敗來敵。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自忠分別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長與日軍周旋,掩護第二十九路軍撤退。後逃離北平,到南京麵見蔣介石述說一切原由。同年,被任命為五十九軍軍長。
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連續擊潰日軍,尤其是自3月起在臨沂,兩次與號稱“鐵軍”的日軍精銳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反覆戰鬥,終於使敵喪失了繼續戰鬥的意誌,狼狽撤回河東,然後掉頭向北逃竄。此戰後,日磯穀廉介第十師團成一孤軍,為台兒莊大捷拉開了序幕。
1940年5月16日,將軍不幸在湖北棗陽、宜昌地區南瓜店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中壯烈殉國。
日軍三十九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遺體仔細擦洗幹淨,用繃帶裹好,並命人從附近的魏華山木匠鋪趕製一口棺材,將遺體莊重收殮入棺,葬於陳家祠堂後麵的土坡上,墳頭立一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是夜,在日軍接到司令部“將張自忠遺體用飛機送往漢口”的命令時,將軍遺體已被中國士兵搶回。
5月28日下午,蔣介石率文武百官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蔣親自主祭,氣氛莊嚴,極盡哀榮。當天,蔣介石還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
張總司令藎忱殉國之噩耗傳來,舉國震悼。今其靈柩於本日運抵重慶,中正於全軍舉哀悲慟之餘,謹述其英武事跡,為我全體將士告。追維藎忱生平與敵作戰,始於二十二年喜峰口之役,迄於今茲豫鄂之役,無役不身先士卒。當喜峰口之役,殲敵步兵兩聯隊、騎兵一大隊,是為藎忱與敵搏戰之始。抗戰以來,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而臨沂之役,藎忱率所部疾趨戰地,一日夜達百八十裏,與敵板垣師團號稱鐵軍者鏖戰七晝夜,卒殲敵師,是為我抗戰以來克敵製勝之始。今茲隨棗之役,敵悉其全力,三路來攻。藎忱在棗陽之方家集,獨當正麵,斷其歸路,斃敵無算,我軍大捷。假藎忱不死,則此役收效當不止此。今強敵未夷,大將先隕,摧我心膂,喪我股肱,豈惟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萬將士同胞之所同聲痛哭者也。抑中正私心尤有所痛惜者,藎忱之勇敢善戰,舉世皆知。其智深勇沉,則猶有世人未及者。自喜峰口戰事之後,盧溝橋戰事之前,敵人密布平津之間,乘間抵隙。多方以謀我,其時應敵之難,蓋有千百於今日之抗戰者。藎忱前主察政,後長津市,皆以身當樽俎折衝之交,忍痛含垢,與敵周旋。眾謗群疑,無所搖奪,而未嚐以一語自明。惟中正獨知其苦衷與枉曲,乃特加愛護矜全,而猶為全國人士所不諒也。迨抗戰既起,義奮超群,所向無前,然後知其忠義之性,卓越尋常,而其忍辱負重,殺敵致果之概,乃大白於世。夫見危授命,烈士之行,古今猶多有之。至於當艱難之會,內斷諸心,苟利國家,曾不以當世之是非毀譽亂其慮,此古大臣謀國之用心,固非尋常之人所及知,赤非尋常之人所能任也。中正於藎忱信之尤篤,而知之特深,藎忱亦堅貞自矢,不負平生付託之重,方期安危共仗,克竟全功,而乃中道摧折,未竟其誌,此中正所謂於藎忱之死,重為國家前途痛悼而深惜者也。雖然國於天地,必有與立,而我三民主義之精神,即中華民國之所由建立於不敝者也。今藎忱雖殉國,而我三民主義之精神,實由藎忱而發揮之;中華民國歷史之榮光,實由藎忱而光大之。其功雖未竟,吾輩後死之將士,皆當誌其所誌,效忠黨國,增其敵愾,翦此寇讎,以完成藎忱未竟之誌,是藎忱雖死猶不死也。願我全體將士其共勉之。
8月15日下午,延安各界代表千餘人,齊聚中央大禮堂,為張自忠等殉國將領舉行隆重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分別題寫了“盡忠報國”和“為國捐軀”的輓詞。朱德、彭德懷聯名題詞:“一戰捷臨沂,再戰捷隨棗,偉哉將軍,精神不死;打到鴨綠江,建設新中國,責在朝野,團結圖存。”
1943年5月16日張自忠殉國3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為《新華日報》撰寫了《追念張藎忱上將》的代社論,文中說:張上將是一方麵的統帥,他的殉國,影響之大決非他人可比。張上將的抗戰,遠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識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時,張上將殆又為人之所不能為。抗戰既起,張上將奮起當先,所向無敵,而臨沂一役,更成為台兒莊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堅毅,足為全國軍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國一役。每讀張上將於渡河前親致前線將領及馮治安將軍的兩封遺書,深覺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