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集《驚天泣鬼保衡陽》
衡陽守軍接收美軍的火炮清單:
37戰防炮 9門
75山炮 6門
迫擊炮 26門
這幾門炮可讓鬼子吃到苦頭了。死在這些炮口下的有:日第68師團的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參謀長原氏真三朗大佐、第57旅團旅團長誌摩原吉。
“事實上,在第四次長沙會戰時,即已呈現了至為嚴重的兵員缺額問題。加上精銳師南調支援滇緬戰場,所以當時長沙守軍的實力是難以與二、三次會戰相比擬的。這至少是長沙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兵員缺額問題實際上並非因兵員補充不及時,國府為了保證兵員已抓得雞飛狗跳了。兵員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軍官為了吃空餉,殘酷地虐待士兵,以造成死亡或逃亡而致。
日軍投入10個師團,地麵兵力達36.2萬餘人。
中國軍隊用於參戰的是第九戰區的第30、第27、第1三個集團軍,計10個軍近30個師,加上1個工兵團、2個特務團、1個炮兵旅以及地方保安團等,共約40萬人。
“因為在長沙一役中,我軍被絕對優勢的來犯之敵[沖]散了”
請注意:不是打散的,而是衝散的。衝散意味著戰力並無大的損失,還可迅速復聚。若不能復聚,則表明軍無鬥誌。
“在一片混亂中,重建指揮係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指揮係統未受大的打擊,各級主官損失不超過20%的情況下,各部的參謀軍官可為補充,重建指揮係統應在十天半月內完成。若不能做到......
“雖然王陵基和楊森的部隊,在茶陵和醴陵這兩條線上和敵人都有過激烈的戰鬥,但仍然擋不住日軍銳利的攻勢。衡陽終於被圍了,國軍這些部隊從此便被隔絕於日軍的包圍圈之外,一直未能向守城部隊伸出援手。而使衡陽形同一座孤城。”
為何不能如台兒莊那樣反包圍?或在外圍機動出擊,如斷敵補給等,以減小衡陽守軍的壓力?
6月24日,第一次進攻,衡陽守軍1萬7千餘人,日軍68師團、116師團約3萬多人。血戰7天7夜,敵人屍橫遍野。7月2日,日軍後撤。7月11日,日軍捲土重來。7月18日,日軍再次停止進攻。橫山勇不得不增調3個師團,這樣進攻的日軍為68師團、116師團、58師團、13師團、40師團,近11萬人。在中國戰史上這還是空前未有的事。8月3日,日軍齊聚,發起總攻。8月8日,衡陽保衛戰結束。
是役,日軍傷亡1萬9千餘人。衡陽被俘官兵仍有1萬3千3百餘人,陣亡4700餘人。(這次賺了)
縱觀在整個防禦日軍“一號作戰”中,國軍打的毫無章法。
1944年2月,國民政府統帥部召開了由第三、四、六、七、九等戰區主要將領參加的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首次提出了有關抗日戰場戰略反攻的初步構想,他說:“我們的抗戰,經過這整整五年的奮鬥犧牲,到今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就是第二期抗戰已將結束,我軍向敵反攻決戰的階段——第三期抗戰開始的時候到了。”他論述說:“敵人在我國境內的不過六個軍,而我們用以抗戰的有一百二十個軍,以二十個軍來對付敵人一個軍”,在數量上我方占有絕對優勢。從戰場態勢來看,“以現在敵軍正麵之廣,空隙之大,兵力之弱與士氣之衰落,我們真的要打它那一點,就可以打它那一點”。所以,“今後的戰局,敵我的形勢已經完全轉換過來了,在我們是處於主動的地位,處處要採取攻勢,而敵寇則是處處受敵,被迫退守”。舉行戰略反攻的條件已經具備了,蔣說:“在今年五六月的時候,我們第一、三、四、五、六、七、九各戰區一定要實行反攻。”由於“可能遭遇兩種不同的情況”,所以,反攻作戰“必須準備兩種不同的方案”,一是準備抵擋日軍可能發動的先行攻勢,二是我方主動發起反攻。蔣介石提出,如果日軍先發動攻擊,則我軍除以主力部隊作正麵抵抗外,每個戰區都要抽調兩個精銳的軍按照預定目標,主動側擊敵後各大城市,作為戰略反攻之先聲,同時破壞敵人的攻勢,使之首尾難顧。按照預定計劃,第九戰區將反攻武昌,第六戰區反攻宜昌,第五戰區反攻漢口。如果“敵不先來進犯,而我們到了五六月之間,準備完成之後,必須堂堂正正的實行反攻”。
(文中所有引文,引自於《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訓詞》,(蔣總統集),第1484--1485頁。)
按照蔣先生的戰略部署,5月27日,日軍發動長衡戰役之時,國軍也基本完成戰略反攻的準備。即使九戰區的反攻被日軍先手打破,五戰區、六戰區的戰略反攻也應按計劃施行。呈現的戰局應該是日軍首尾不能兼顧,如何能在衡陽打出47天的攻堅戰?難道蔣先生在南嶽軍事會議上講了一通鬼話?
再看長衡戰役中,國軍軍事指揮的錯誤和無能,比比皆是。
1、增援衡陽,畏縮不前
當時集結在衡陽外圍的國軍共有8個軍,總兵力10萬以上,蔣介石雖嚴令其增援,副總參謀長白祟禧還曾親赴桂林協調指揮,但各部仍畏縮不前。其中,隻有六十二軍戰鬥出色,打到衡陽南郊及西站,但在日軍重兵攻擊下,援軍孤路作戰,損失慘重,很快敗歸。
8月7日,日軍突入城內,守軍展開激烈巷戰,方先覺電蔣表示“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蔣復電:“援軍明日必到衡陽城,決不延誤”,並於當夜“三度向上帝禱告”。8日,衡陽終於失陷。若8日,國軍在衡陽城外打響,使敵之一部處於前後夾擊,守將方先覺當不至於率部向日軍投降。
衡陽守軍接收美軍的火炮清單:
37戰防炮 9門
75山炮 6門
迫擊炮 26門
這幾門炮可讓鬼子吃到苦頭了。死在這些炮口下的有:日第68師團的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參謀長原氏真三朗大佐、第57旅團旅團長誌摩原吉。
“事實上,在第四次長沙會戰時,即已呈現了至為嚴重的兵員缺額問題。加上精銳師南調支援滇緬戰場,所以當時長沙守軍的實力是難以與二、三次會戰相比擬的。這至少是長沙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兵員缺額問題實際上並非因兵員補充不及時,國府為了保證兵員已抓得雞飛狗跳了。兵員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軍官為了吃空餉,殘酷地虐待士兵,以造成死亡或逃亡而致。
日軍投入10個師團,地麵兵力達36.2萬餘人。
中國軍隊用於參戰的是第九戰區的第30、第27、第1三個集團軍,計10個軍近30個師,加上1個工兵團、2個特務團、1個炮兵旅以及地方保安團等,共約40萬人。
“因為在長沙一役中,我軍被絕對優勢的來犯之敵[沖]散了”
請注意:不是打散的,而是衝散的。衝散意味著戰力並無大的損失,還可迅速復聚。若不能復聚,則表明軍無鬥誌。
“在一片混亂中,重建指揮係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指揮係統未受大的打擊,各級主官損失不超過20%的情況下,各部的參謀軍官可為補充,重建指揮係統應在十天半月內完成。若不能做到......
“雖然王陵基和楊森的部隊,在茶陵和醴陵這兩條線上和敵人都有過激烈的戰鬥,但仍然擋不住日軍銳利的攻勢。衡陽終於被圍了,國軍這些部隊從此便被隔絕於日軍的包圍圈之外,一直未能向守城部隊伸出援手。而使衡陽形同一座孤城。”
為何不能如台兒莊那樣反包圍?或在外圍機動出擊,如斷敵補給等,以減小衡陽守軍的壓力?
6月24日,第一次進攻,衡陽守軍1萬7千餘人,日軍68師團、116師團約3萬多人。血戰7天7夜,敵人屍橫遍野。7月2日,日軍後撤。7月11日,日軍捲土重來。7月18日,日軍再次停止進攻。橫山勇不得不增調3個師團,這樣進攻的日軍為68師團、116師團、58師團、13師團、40師團,近11萬人。在中國戰史上這還是空前未有的事。8月3日,日軍齊聚,發起總攻。8月8日,衡陽保衛戰結束。
是役,日軍傷亡1萬9千餘人。衡陽被俘官兵仍有1萬3千3百餘人,陣亡4700餘人。(這次賺了)
縱觀在整個防禦日軍“一號作戰”中,國軍打的毫無章法。
1944年2月,國民政府統帥部召開了由第三、四、六、七、九等戰區主要將領參加的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首次提出了有關抗日戰場戰略反攻的初步構想,他說:“我們的抗戰,經過這整整五年的奮鬥犧牲,到今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就是第二期抗戰已將結束,我軍向敵反攻決戰的階段——第三期抗戰開始的時候到了。”他論述說:“敵人在我國境內的不過六個軍,而我們用以抗戰的有一百二十個軍,以二十個軍來對付敵人一個軍”,在數量上我方占有絕對優勢。從戰場態勢來看,“以現在敵軍正麵之廣,空隙之大,兵力之弱與士氣之衰落,我們真的要打它那一點,就可以打它那一點”。所以,“今後的戰局,敵我的形勢已經完全轉換過來了,在我們是處於主動的地位,處處要採取攻勢,而敵寇則是處處受敵,被迫退守”。舉行戰略反攻的條件已經具備了,蔣說:“在今年五六月的時候,我們第一、三、四、五、六、七、九各戰區一定要實行反攻。”由於“可能遭遇兩種不同的情況”,所以,反攻作戰“必須準備兩種不同的方案”,一是準備抵擋日軍可能發動的先行攻勢,二是我方主動發起反攻。蔣介石提出,如果日軍先發動攻擊,則我軍除以主力部隊作正麵抵抗外,每個戰區都要抽調兩個精銳的軍按照預定目標,主動側擊敵後各大城市,作為戰略反攻之先聲,同時破壞敵人的攻勢,使之首尾難顧。按照預定計劃,第九戰區將反攻武昌,第六戰區反攻宜昌,第五戰區反攻漢口。如果“敵不先來進犯,而我們到了五六月之間,準備完成之後,必須堂堂正正的實行反攻”。
(文中所有引文,引自於《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訓詞》,(蔣總統集),第1484--1485頁。)
按照蔣先生的戰略部署,5月27日,日軍發動長衡戰役之時,國軍也基本完成戰略反攻的準備。即使九戰區的反攻被日軍先手打破,五戰區、六戰區的戰略反攻也應按計劃施行。呈現的戰局應該是日軍首尾不能兼顧,如何能在衡陽打出47天的攻堅戰?難道蔣先生在南嶽軍事會議上講了一通鬼話?
再看長衡戰役中,國軍軍事指揮的錯誤和無能,比比皆是。
1、增援衡陽,畏縮不前
當時集結在衡陽外圍的國軍共有8個軍,總兵力10萬以上,蔣介石雖嚴令其增援,副總參謀長白祟禧還曾親赴桂林協調指揮,但各部仍畏縮不前。其中,隻有六十二軍戰鬥出色,打到衡陽南郊及西站,但在日軍重兵攻擊下,援軍孤路作戰,損失慘重,很快敗歸。
8月7日,日軍突入城內,守軍展開激烈巷戰,方先覺電蔣表示“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蔣復電:“援軍明日必到衡陽城,決不延誤”,並於當夜“三度向上帝禱告”。8日,衡陽終於失陷。若8日,國軍在衡陽城外打響,使敵之一部處於前後夾擊,守將方先覺當不至於率部向日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