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更不用說了。民國29年,竟聽命日本,在我國海運港口盡失的狀況之下,封鎖了我對外交通的唯一管道——滇緬公路,達三月之久。回想抗戰初期,我們為了爭取一點點時間,每每要付出數以萬條人命的代價。而現在,他們隨隨便便就把你卡死了,這種罔顧人命落井下石的絕事,隻有高喊[人權]、[崇尚和平]的[先進]國家才做得出來。”
“ 由此可見,在那段時間內,政府在外交上的處境實非孤立所能形容,因為我們還受盡了國際上的無情打擊、戕害與扼殺。今天我們在此重提往事,無意去勾起什麽新仇舊恨。隻是希望後人能夠記取這段歷史的教訓,體認國家積弱的悲哀。並看清現實國際社會互動的本質。我們該牢記的是∶本來,在西方的字典中就沒有儒家所崇尚的[義]字的同義語。”
這段話可以說是鮮血凝成的經驗。
3。政治
“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我們自己所能做的,也隻有勤修內政一途了。”
4。軍事
第一戰區,河南部分。司令官衛立煌
第二戰區,山西、陝西部分。司令官閻錫山
第三戰區,蘇南、皖南、浙、閩。司令官顧祝同
第四戰區,兩廣。司令官張發奎
第五戰區,皖西、豫北、鄂南。司令官李宗仁
第八戰區,甘、寧、青、綏。司令官朱紹良
第九戰區,鄂南、湘、贛西。司令官薛嶽
第十戰區,陝西部分。司令官蔣鼎文
蘇魯戰區,蘇北、山東部分。司令官於學忠
冀察戰區,河北部分及察哈爾邊區。司令官鹿鍾麟
這裏麵隱瞞了第六戰區,第七戰區。
“在歷史中,本來就沒有獨立的事件,因為它是交錯接踵而來的。走入歷史的森林,對一個現象而言,假如我們不能全盤的、綜合的加以觀察與衡量,就可能是真像殘缺模糊,見樹不見林了。如果你要刻意斷章取義,那麽整個歷史便會因而被扭曲。”
第二十集《風雲詭譎》
片中語∶因為,任何指數一旦跌落穀底,隻要不崩潰則必然會有起色。置諸死地而未死,則顯然還有生機。這便是當時中國的處境。
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的處境,若是小國,早就亡了。正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日本吞不下,中國才有生機。
本片主要談了兩件大事∶長沙大火及汪精衛叛國
長沙大火。使兩千多市民在睡夢中被火焰吞滅。
長沙大火是國民黨焦土政策的犧牲品。
焦土政策的初宗是好的,但決不可濫用。防止物資資敵應是拆毀軍需物資及可資敵的戰略物資,需要放火燒居民的房屋、醫院麽?
防止物資資敵,有兩種戰略∶焦土抗戰和堅壁清野
國民黨在國統區實行焦土抗戰,不能不說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確有許多人支持。花園口決堤後,數百萬民眾哀嚎遍野,仍不能自省,乃至長沙大火。令人嘆息。
反觀共產黨在敵後控製區實行的是存糧於民、堅壁清野。發動民眾將棉花運進山,糧食埋於地。拆毀鐵路的軌道及枕木都抬走埋藏。這樣,使戰爭資源,日寇取不到,而又能安定民心,為我所用。
若當時,國民政府能疏散民眾到廣大鄉村,並發動民眾將銅鐵等器物等可能資敵財物埋藏起來,改用陶瓦之器;將糧食分散於民眾保管,並教以埋藏的技術。民眾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必當盡心竭力,又何至於要焚城之舉?
焦土抗戰實乃雙刃劍,能給敵產生一時的困難。但對己方而言,造成大量的難民,破壞了生產力的恢復,其傷害卻是長遠的。
國民黨之所以要實行焦土抗戰,追其根本原因,實是不能充分相信民眾,不能發動民眾之故。國民黨雖高喊∶全民抗戰,卻又害怕民眾。實際卻是葉公好龍。
長沙大火的最高責任者,在大陸另有版本。
《長沙大火的真相》 http://worldwar2.myrice/jiemi/dahuo.htm</a>
蔣介石從武漢撤退後到達衡陽,於11月7日到達長沙。此時的長沙,已成為日寇沿粵漢路南下進攻的目標。蔣介石親自布置長沙撤退一事,對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等人說∶“敵人來了,你們長沙怎麽辦?”
不等張治中回答,蔣介石又明確指示∶“還有什麽可思索的,都用火燒掉,我們不能住,也不能叫敵人來住。┅┅不論糧食器材,凡不能帶走的東西都用火燒掉。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蔣介石離開長沙後,11月12日委員長侍從室主任林蔚打電話給張治中,傳達蔣介石關於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的決定。
不久,張治中又接到蔣介石發出限1小時到達的密電,電文是∶“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張治中布置長沙警備司令豐悌、省保安處長徐權負責執行。張主席說得很明確∶“須在我軍自汩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而且還詳細布置說,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再開始行動。
因此,蔣介石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雖說方式不當,但明確指出是“長沙如失陷”時行動;張治中是說在往北70餘公裏外的汩羅江防線被攻破、空襲警報、緊急警報時再行動。然而國民黨軍隊的紀律、法製觀念一向十分淡薄,具體執行者根本沒有認真理解蔣、張指示的具體時間要求。
“ 由此可見,在那段時間內,政府在外交上的處境實非孤立所能形容,因為我們還受盡了國際上的無情打擊、戕害與扼殺。今天我們在此重提往事,無意去勾起什麽新仇舊恨。隻是希望後人能夠記取這段歷史的教訓,體認國家積弱的悲哀。並看清現實國際社會互動的本質。我們該牢記的是∶本來,在西方的字典中就沒有儒家所崇尚的[義]字的同義語。”
這段話可以說是鮮血凝成的經驗。
3。政治
“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我們自己所能做的,也隻有勤修內政一途了。”
4。軍事
第一戰區,河南部分。司令官衛立煌
第二戰區,山西、陝西部分。司令官閻錫山
第三戰區,蘇南、皖南、浙、閩。司令官顧祝同
第四戰區,兩廣。司令官張發奎
第五戰區,皖西、豫北、鄂南。司令官李宗仁
第八戰區,甘、寧、青、綏。司令官朱紹良
第九戰區,鄂南、湘、贛西。司令官薛嶽
第十戰區,陝西部分。司令官蔣鼎文
蘇魯戰區,蘇北、山東部分。司令官於學忠
冀察戰區,河北部分及察哈爾邊區。司令官鹿鍾麟
這裏麵隱瞞了第六戰區,第七戰區。
“在歷史中,本來就沒有獨立的事件,因為它是交錯接踵而來的。走入歷史的森林,對一個現象而言,假如我們不能全盤的、綜合的加以觀察與衡量,就可能是真像殘缺模糊,見樹不見林了。如果你要刻意斷章取義,那麽整個歷史便會因而被扭曲。”
第二十集《風雲詭譎》
片中語∶因為,任何指數一旦跌落穀底,隻要不崩潰則必然會有起色。置諸死地而未死,則顯然還有生機。這便是當時中國的處境。
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的處境,若是小國,早就亡了。正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日本吞不下,中國才有生機。
本片主要談了兩件大事∶長沙大火及汪精衛叛國
長沙大火。使兩千多市民在睡夢中被火焰吞滅。
長沙大火是國民黨焦土政策的犧牲品。
焦土政策的初宗是好的,但決不可濫用。防止物資資敵應是拆毀軍需物資及可資敵的戰略物資,需要放火燒居民的房屋、醫院麽?
防止物資資敵,有兩種戰略∶焦土抗戰和堅壁清野
國民黨在國統區實行焦土抗戰,不能不說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確有許多人支持。花園口決堤後,數百萬民眾哀嚎遍野,仍不能自省,乃至長沙大火。令人嘆息。
反觀共產黨在敵後控製區實行的是存糧於民、堅壁清野。發動民眾將棉花運進山,糧食埋於地。拆毀鐵路的軌道及枕木都抬走埋藏。這樣,使戰爭資源,日寇取不到,而又能安定民心,為我所用。
若當時,國民政府能疏散民眾到廣大鄉村,並發動民眾將銅鐵等器物等可能資敵財物埋藏起來,改用陶瓦之器;將糧食分散於民眾保管,並教以埋藏的技術。民眾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必當盡心竭力,又何至於要焚城之舉?
焦土抗戰實乃雙刃劍,能給敵產生一時的困難。但對己方而言,造成大量的難民,破壞了生產力的恢復,其傷害卻是長遠的。
國民黨之所以要實行焦土抗戰,追其根本原因,實是不能充分相信民眾,不能發動民眾之故。國民黨雖高喊∶全民抗戰,卻又害怕民眾。實際卻是葉公好龍。
長沙大火的最高責任者,在大陸另有版本。
《長沙大火的真相》 http://worldwar2.myrice/jiemi/dahuo.htm</a>
蔣介石從武漢撤退後到達衡陽,於11月7日到達長沙。此時的長沙,已成為日寇沿粵漢路南下進攻的目標。蔣介石親自布置長沙撤退一事,對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等人說∶“敵人來了,你們長沙怎麽辦?”
不等張治中回答,蔣介石又明確指示∶“還有什麽可思索的,都用火燒掉,我們不能住,也不能叫敵人來住。┅┅不論糧食器材,凡不能帶走的東西都用火燒掉。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蔣介石離開長沙後,11月12日委員長侍從室主任林蔚打電話給張治中,傳達蔣介石關於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的決定。
不久,張治中又接到蔣介石發出限1小時到達的密電,電文是∶“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張治中布置長沙警備司令豐悌、省保安處長徐權負責執行。張主席說得很明確∶“須在我軍自汩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而且還詳細布置說,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再開始行動。
因此,蔣介石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雖說方式不當,但明確指出是“長沙如失陷”時行動;張治中是說在往北70餘公裏外的汩羅江防線被攻破、空襲警報、緊急警報時再行動。然而國民黨軍隊的紀律、法製觀念一向十分淡薄,具體執行者根本沒有認真理解蔣、張指示的具體時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