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軍司令官受命而回,積極調兵遣將,以作進攻準備。


    按照(火田)俊六大將的作戰計劃,共計投入的兵力為十五餘萬人。但是,在4月17日發動進攻時,又投入了從滿洲轉調來的竹下義晴中將的第27師團,華北方麵軍直轄的野副中將第63師團全部,四萬多人馬。因此,日軍進攻平漢路的實際兵力超過二十萬之眾。


    3月中旬。


    日軍猛然向黃河以北增兵後,使兩年多來渺無戰事的第一戰區指揮官們也嗅到了一點兒火藥味。司令長官蔣鼎文上將在洛陽召開本戰區軍長以上將領會議,商討還擊日軍進攻問題。


    但是,蔣鼎文等人僅僅憑著敵人將對一戰區發動一次進攻這洋十分籠統模糊的猜測研究對策,因此,針對日軍的企圖、目的、兵力,以及進行兵力調整部署等問題,均無從談起,實際上,戰區長官隻是向大家報了個警,再要求各集團軍、各軍官長把軍官眷屬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等,盡快向後方轉移而已。


    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玨將軍認為,既然已判明敵將向我發動一場進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先發製人,應立即出動飛機轟炸敵人在黃河鐵路橋南端的北邙山陣地,拔掉敵向南岸進攻的橋頭堡。再以一部兵力殺過黃河向北岸去,打亂敵軍部署;變被動迎戰為主動進攻。


    但是,李家玨的建議未被蔣鼎文重視。在蔣上將看來,自1941年5月中條山大血戰後,日軍與第一戰區隔河相峙已達三年之久。日軍未突破一戰區南岸防線,都是因為他部署的堅強防線,使敵凜於我軍威力,不敢輕舉妄動而越雷池半步。因此,現在一戰區的防線沒有必要調整,更不必大驚小怪地四處出擊,隻要穩坐釣魚台就行了。


    蔣鼎文強大的江防兵力部署情況是:


    戰區長官部的帥旗插在洛陽。


    鄭州至陝縣沿黃河南岸一線,約二百公裏的河岸上,集中駐紮著四個集團軍,外加韓錫侯第9軍,馬法五第40軍,謝輔三暫編第4軍。


    各部防守區域為:


    孫蔚如第4集團軍駐守鄭州地區。


    劉茂恩第14集團軍駐守洛陽地區。


    李家玨第36集團軍駐守新安地區。


    高樹勛第39集團軍駐守澠池、陝縣地區。


    以上四個集團軍和其他部隊,至少二十五萬人馬,都將重兵迭次配備於黃河岸邊,廣大後方幾乎無機動兵力。


    在這約二百公裏的黃河南岸,真可謂築起一道血肉長城。


    蔣司令長官幻想用這道血肉長城擋住北岸日軍進攻。他將戰區長官部置於岸邊洛陽城,以便在第一線指揮河防作戰,同第一線將士安危同在。作為高級指揮官,這種精神固然可嘉,但他卻忘了,高級指揮官本人親臨前線,與高級指揮部置於前線完全是兩回事。高級指揮官在前線犧牲,隻要他的指揮部健在,仍可掌握全局,使指揮不中斷;倘若高級指揮部被打掉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第一戰區另一兵力集團,就是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上將指揮的三個集團軍和其他部隊。其兵力部署是:


    王仲謙第31集團軍,駐紮於鄭州以南。


    何國柱第15集團軍和陳大慶第19集團軍,全部置於平漢路南段東側。


    另有賀粹之第12軍、劉昌義暫編第15軍等和豫皖邊區的雜牌軍若幹。


    湯恩伯集團的兵力態勢和企圖是:在鄭州東邊黃泛區中牟,部署前哨守軍一個師(暫15軍第27師);在平漢線南段西側配置精銳機動兵團;其他兵力在平漢路南段東側,向東防守。


    湯恩伯戰區副長官部設於葉縣。


    4月17日,晚上11時。


    日軍第37師團從中牟北方突破黃河防線,從東、西兩個方向迂迴夾擊中牟守軍第27師。夜裏12時發起總攻,淩晨兩點鍾即占領中牟鎮。


    此時,洛陽的蔣鼎文得到的情報是:“今晚,敵人在中牟渡河,現在隻有百餘人,正同我軍戰鬥中。”12點過後,蔣長官通知各部:注意警戒河防。


    4月18日。


    早上,敵第37師團全部渡過黃河。一路向鄭州撲來,另一路向鄭州以南迂迴。


    繼第37師團之後,敵第12軍主力各兵團,從中牟北麵爭相渡河南進。


    湯恩伯急令暫15軍軍長劉昌義,速派部隊阻止日軍渡河。劉軍長令新29師86團就近北上,該團剛趕到鄭州東北方,就與日軍遭遇,倉促應戰,大批日軍在機械化戰車導引下,如同黃河之水,洶湧而來。86團很快就被沖潰。


    “血肉長城”東線情況萬分嚴峻。中部,洛陽北麵,敵第27師團從18日至20日,連續三天發動猛攻。第一戰區長官部頓時受到極大威脅。其實,第27師團隻是佯攻,意在吸引江防軍注意力,掩護主力從東線源源不斷過河。


    4月19日。


    清晨,日軍第37師團一部推進到鄭州城下,開始攻城。敵後續部隊源源不斷趕到,至20日,第62師團、第110師團主力趕到,同鄭州守軍第4集團軍展開血戰。


    4月21日。


    日軍坦克第3師團全部,騎兵第4旅團趕到鄭州附近,以強大的坦克群陣勢和騎兵部隊,迅速對第4集團軍構成包圍態勢。守軍主力防守於北麵。敵卻從東麵突破,迂迴閃擊,防線頓時震動。該集團軍第38軍和第96軍恐遭敵殲滅,皆奮力向西突圍。兩個軍退到鄭州西麵四、五十公裏處,方才穩住陣腳,然後在汜水至嵩山一帶向東布置了防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日大決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挺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挺信並收藏中日大決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