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由於事態的急劇發展,現在已經到了稍停片刻和作一番審查的時候——重新想一想我們在歷史上占據了什麽地位,重新看一看我們現在和可能扮演什麽角色。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將因遲鈍而冒真正的危險。
羅期福在回顧自己從1933年到1940年,這兩屆執政期間,採取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既避免捲入戰爭,又避免了國內的危化使美國得以休養生息,從而增強國家實力。他把這些都歸功於美國的民主製度。
他在演說的最後說:
“……1789年,我國第一位總統在他的首任就職演說中作過預言,他的話宣布了美國的命運——這些話似乎完全是針對今年1941年說的:‘人們理所當然地、滿懷深情地、也許是最後一次地把維護神聖的自由之火和共和製政府的命運繫於美國人所遵命進行的實驗上。’如果我們丟掉那支神聖的火炬——如果我們讓它在懷疑和恐懼中熄滅——那麽,我們就會拋棄華盛頓經過如此英勇和成功的鬥爭而確立起來的命運。為了維護美國的精神和信念,我們現在和將來都完全有理由在國防事務中作出任何犧牲。
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的險惡形勢,我們的堅
定決心是捍衛和維持民主的完整。”
2
希特勒一直堅定地認為德國與美國免不了有一場較量。
希特勒戰略的秘訣是:遠和近攻,並且一次隻攻一個。因此,收拾“山姆大叔”隻有等到收拾了英國佬和俄國佬之後,才能動手。
希特勒清醒地看到,隨著戰爭的殘酷進行,交戰雙方在人力物力上大大消耗,遠在太平洋西海岸的資本主義暴發戶美國,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令人望而生畏。
阻止美國參戰是希特勒全球戰略的一貫原則。
1940年9月的軸心國軍事同盟條約,實際上是企圖恫嚇美國,阻止其在幕後煽風點火,偷偷摸摸支持中、英等國。這一舉動,卻被羅斯福政府將計就計,作為法西斯集團對美國文明的挑釁和戰爭威脅,向美國報警,以期贏得全國民心一致,支持政府參戰。
希特勒派駐華盛頓的大使的主要任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賄賂國會議員,試圖津貼作家和資助“美國第一委員會”,來支持美國孤立主義者,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參加到法西斯侵略者的敵人方麵去。
1941年上半年。
希特勒在決定進攻蘇聯,而尚未發動之前,低估了俄國的抵抗力量,認為憑德國的軍隊,可以輕易打敗蘇聯。於是,竭力慫恿和鼓動日本進攻英屬新加坡,其目的在於迫使英國迅速屈服,從而使美國不參戰。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獨裁者認為,隻要日本在太平洋英殖民領土上狠狠教訓了英國人,卻尊重美國的利益,就會使美國更加害怕戰爭。同時,美國由於受到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威脅,就能有效地將美國的兵力牽製在該地區,而無法幫蘇聯的忙。
為了給日本的南進打氣,希特勒向日本駐德大使鬆岡將軍許諾說,一旦日本南攻英屬領地,造成日、美衝突,德國將對美宣戰。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以五千多架飛機,一百九十個師的兵力,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三千公裏戰線上,向蘇聯發動閃電進攻。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希特勒也感到蘇聯疆土之遼闊,兵力之雄厚,抵抗之頑強,是他的納粹軍無法一口吞得下去的。麵對這一新的情況,希特勒馬上改變了要日本南下攻英的打算,在納粹軍進攻蘇聯的第六天,就迫不及待地要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急電德駐東京大使歐根·奧特,要他盡一切努力使日本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向西伯利亞進攻。
7月10日。
德軍在蘇聯的進攻勢如破竹。德外長再次給駐日大使去電,以更加迫切的心情要求日本出兵,會攻蘇俄,他說:“我要求你用一切辦法繼續要求日本盡早參加對俄國的戰爭。日本參戰越早越好。德、日兩國的目標當然仍是在冬季到來之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會師。”
當時的日本出於兩方麵的原因,未能使希特勒的戰略企圖如願以償。
一方麵,日本陸軍幾乎大部深陷於中國戰場,無力抽兵北進。另一方麵,日本海軍卻熱衷於南進太平洋。隨著東條英機控製日本局勢並於10月就任內閣首相以來,他認為日本陸軍久留中國戰場,不能再有大的作為,但陸軍配合強大的海軍,在太平洋上還可以大顯身手。因此,日本政府狂妄的南進計劃,已經付諸實施,並進一步加快了準備步驟。而對希特勒的要求,則虛與周旋,這就是日軍不出兵西伯利亞的真正原因。
史達林通過多方渠道基本摸透了日本的意圖,得以放心大膽地從西伯利亞抽調了五十多萬大軍,轉到西線,大大加強了西線蘇軍的反擊力量。
1941年12月8日(當地時間12月7日)。
日本終於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棋盤上,投下了一顆最冒險的棋子——奇襲珍珠港,向美國人開戰。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幾乎被全殲。
當天,天皇發表廣播講話,對美、英兩國宣戰。
珍珠港事件的同日,羅斯福總統向美國人民宣布,此日為美國國恥日,發誓領導美國人民報仇雪恨。美國朝野內外,各階層人士的意誌一下被珍珠港的火海給熔煉成一塊。羅斯福政府順利通過了國會審核,並於第二天宣布對德、日、意法西斯處於戰爭狀態。
羅期福在回顧自己從1933年到1940年,這兩屆執政期間,採取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既避免捲入戰爭,又避免了國內的危化使美國得以休養生息,從而增強國家實力。他把這些都歸功於美國的民主製度。
他在演說的最後說:
“……1789年,我國第一位總統在他的首任就職演說中作過預言,他的話宣布了美國的命運——這些話似乎完全是針對今年1941年說的:‘人們理所當然地、滿懷深情地、也許是最後一次地把維護神聖的自由之火和共和製政府的命運繫於美國人所遵命進行的實驗上。’如果我們丟掉那支神聖的火炬——如果我們讓它在懷疑和恐懼中熄滅——那麽,我們就會拋棄華盛頓經過如此英勇和成功的鬥爭而確立起來的命運。為了維護美國的精神和信念,我們現在和將來都完全有理由在國防事務中作出任何犧牲。
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的險惡形勢,我們的堅
定決心是捍衛和維持民主的完整。”
2
希特勒一直堅定地認為德國與美國免不了有一場較量。
希特勒戰略的秘訣是:遠和近攻,並且一次隻攻一個。因此,收拾“山姆大叔”隻有等到收拾了英國佬和俄國佬之後,才能動手。
希特勒清醒地看到,隨著戰爭的殘酷進行,交戰雙方在人力物力上大大消耗,遠在太平洋西海岸的資本主義暴發戶美國,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令人望而生畏。
阻止美國參戰是希特勒全球戰略的一貫原則。
1940年9月的軸心國軍事同盟條約,實際上是企圖恫嚇美國,阻止其在幕後煽風點火,偷偷摸摸支持中、英等國。這一舉動,卻被羅斯福政府將計就計,作為法西斯集團對美國文明的挑釁和戰爭威脅,向美國報警,以期贏得全國民心一致,支持政府參戰。
希特勒派駐華盛頓的大使的主要任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賄賂國會議員,試圖津貼作家和資助“美國第一委員會”,來支持美國孤立主義者,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參加到法西斯侵略者的敵人方麵去。
1941年上半年。
希特勒在決定進攻蘇聯,而尚未發動之前,低估了俄國的抵抗力量,認為憑德國的軍隊,可以輕易打敗蘇聯。於是,竭力慫恿和鼓動日本進攻英屬新加坡,其目的在於迫使英國迅速屈服,從而使美國不參戰。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獨裁者認為,隻要日本在太平洋英殖民領土上狠狠教訓了英國人,卻尊重美國的利益,就會使美國更加害怕戰爭。同時,美國由於受到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威脅,就能有效地將美國的兵力牽製在該地區,而無法幫蘇聯的忙。
為了給日本的南進打氣,希特勒向日本駐德大使鬆岡將軍許諾說,一旦日本南攻英屬領地,造成日、美衝突,德國將對美宣戰。
1941年6月22日。
希特勒以五千多架飛機,一百九十個師的兵力,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三千公裏戰線上,向蘇聯發動閃電進攻。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希特勒也感到蘇聯疆土之遼闊,兵力之雄厚,抵抗之頑強,是他的納粹軍無法一口吞得下去的。麵對這一新的情況,希特勒馬上改變了要日本南下攻英的打算,在納粹軍進攻蘇聯的第六天,就迫不及待地要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急電德駐東京大使歐根·奧特,要他盡一切努力使日本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向西伯利亞進攻。
7月10日。
德軍在蘇聯的進攻勢如破竹。德外長再次給駐日大使去電,以更加迫切的心情要求日本出兵,會攻蘇俄,他說:“我要求你用一切辦法繼續要求日本盡早參加對俄國的戰爭。日本參戰越早越好。德、日兩國的目標當然仍是在冬季到來之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會師。”
當時的日本出於兩方麵的原因,未能使希特勒的戰略企圖如願以償。
一方麵,日本陸軍幾乎大部深陷於中國戰場,無力抽兵北進。另一方麵,日本海軍卻熱衷於南進太平洋。隨著東條英機控製日本局勢並於10月就任內閣首相以來,他認為日本陸軍久留中國戰場,不能再有大的作為,但陸軍配合強大的海軍,在太平洋上還可以大顯身手。因此,日本政府狂妄的南進計劃,已經付諸實施,並進一步加快了準備步驟。而對希特勒的要求,則虛與周旋,這就是日軍不出兵西伯利亞的真正原因。
史達林通過多方渠道基本摸透了日本的意圖,得以放心大膽地從西伯利亞抽調了五十多萬大軍,轉到西線,大大加強了西線蘇軍的反擊力量。
1941年12月8日(當地時間12月7日)。
日本終於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棋盤上,投下了一顆最冒險的棋子——奇襲珍珠港,向美國人開戰。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幾乎被全殲。
當天,天皇發表廣播講話,對美、英兩國宣戰。
珍珠港事件的同日,羅斯福總統向美國人民宣布,此日為美國國恥日,發誓領導美國人民報仇雪恨。美國朝野內外,各階層人士的意誌一下被珍珠港的火海給熔煉成一塊。羅斯福政府順利通過了國會審核,並於第二天宣布對德、日、意法西斯處於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