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這種情況,抗戰第一期,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了老子黨、家天下的臭架子,宣布各黨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國內民主政治假象,這對海外華僑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他們明確宣言,掏盡腰包,支持國民政府抗戰,擁護蔣介石抗戰到底。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成立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蔣介石任主任委員。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五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大半,以後,凡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華僑都大力認購。1937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發行了六次救國公債共三十億元。華僑購買了十一億元,占總數三分之一強。
由於蔣介石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並打著民主共和旗幟,海外華僑基本上都買他的帳。
國民政府之下,專門設立僑務委員會。蔣介石經常通過這個委員會向華僑求援要錢。華僑突擊性的捐款已解決了政府不少難題,但蔣介石苦於常年常月的戰費開支,便直接打電報給各地華僑組織,請求他們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個固定的捐款數,就像老闆給工人發工資一樣,每月都有。
蔣介石的電報說:“海外月捐,增加長期抗戰力量,所關至巨各地僑團務必努力促進,藉收實效。”
政府僑委會根據蔣介石指示,通電海外僑胞,請其推行常月捐。通電說:
我國長期作戰之基本條件,在於財力有源源不斷之
補充,而目前國內生產較厚之地,都被敵騎蹂躪,敵機
肆虐,損失重大,經濟建設,不免困難。我海外僑胞生
事較舒,既已熱烈輸將,邁卜式之高義,然每念前方將
士,前仆後繼,戰區民眾,顛沛流離,自當本匹夫有責
之心,再接彌勵,以爭取最後勝利之光榮。
海外僑胞竭盡全力,按月繳納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給國民政府發工資。
南洋諸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七百三十四萬元;
美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五十八萬三千元:
八年抗戰中,華僑捐款共計為:十三億二千二百五十三萬餘了
各地華僑匯兌的僑匯就更多了。
僑匯:即華僑以贍家費名義寄回國內的款項。它成為抗戰期間重慶政府財政經濟的重要支柱。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為: 九十五億元以上。
美國華僑為了支援抗戰,竟將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匯回國內。1940年,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政府全年的戰費開支為十八億元。這一年,華僑的捐款和僑匯共為:十三億三千萬元。華僑承擔了絕大部分戰費開支。
華僑除捐款、認購公債和僑匯外,還捐助了大批軍需物資。
重慶政府宣布:抗戰頭三年中,華僑捐獻飛機二百一十六架;救護車汽車一千餘輛;坦克二十三輛;其他如棉衣、麻袋、醫藥用品等無法計算。
重慶國民政府統計宣布:從1937年到1941年底,國民政府的總收入為:二百二十六億元。其中華僑匯款為:五十三億元,相當於國府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將近國府軍費開支的二分之一。
國民政府對此評價:華僑龐大之外匯,對於祖國之抗戰,實予以巨大之助力。
華僑,您們那一顆愛國的心,將與祖國同在!您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期望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夢!?
戰爭在中國南方、北方和東方前線夜以繼日地進行著。
戰爭是對社會經濟的大消耗,大破壞。
蔣介石盡管在整個抗戰階段中始終沒有放棄過其反共的一麵,盡管從他那不可能改變的立場出發始終不會承認毛澤東的“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然而,事實上正是民眾——大後方的民眾、敵後的民眾、海外的僑胞、前線和敵後英勇抗敵的數百萬軍隊,才能在這戰爭的重負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擔負起民族獨立的重任,從而,挽救了國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處一隅的國民政府。
第五章 戰機轉旋
1938年夏季。
日軍鋒芒畢露,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則處於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的局麵,然而,此時中國的兩大政黨領袖卻在深入分析形勢後,同時對戰爭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斷,認為戰爭已進入大轉變時期。
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由於有敵後千千萬萬民眾武裝起來反抗,大難中的中國將有轉旋之希望。這個希望,除堅信能取得抗戰勝利之外,還有更深意義上的希望。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在總體上與德、意兩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一致的,這就勢必損害美、英等國的利益。因此,他堅信中國的孤軍奮戰狀況,定有轉機。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向他的將軍們鼓勁打氣。他說,自德、意兩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起,東方和西方的戰爭就緊緊聯在一起了,因此,中國的抗戰就決不是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心中有數: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會上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成立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蔣介石任主任委員。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五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大半,以後,凡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華僑都大力認購。1937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發行了六次救國公債共三十億元。華僑購買了十一億元,占總數三分之一強。
由於蔣介石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並打著民主共和旗幟,海外華僑基本上都買他的帳。
國民政府之下,專門設立僑務委員會。蔣介石經常通過這個委員會向華僑求援要錢。華僑突擊性的捐款已解決了政府不少難題,但蔣介石苦於常年常月的戰費開支,便直接打電報給各地華僑組織,請求他們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個固定的捐款數,就像老闆給工人發工資一樣,每月都有。
蔣介石的電報說:“海外月捐,增加長期抗戰力量,所關至巨各地僑團務必努力促進,藉收實效。”
政府僑委會根據蔣介石指示,通電海外僑胞,請其推行常月捐。通電說:
我國長期作戰之基本條件,在於財力有源源不斷之
補充,而目前國內生產較厚之地,都被敵騎蹂躪,敵機
肆虐,損失重大,經濟建設,不免困難。我海外僑胞生
事較舒,既已熱烈輸將,邁卜式之高義,然每念前方將
士,前仆後繼,戰區民眾,顛沛流離,自當本匹夫有責
之心,再接彌勵,以爭取最後勝利之光榮。
海外僑胞竭盡全力,按月繳納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給國民政府發工資。
南洋諸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七百三十四萬元;
美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五十八萬三千元:
八年抗戰中,華僑捐款共計為:十三億二千二百五十三萬餘了
各地華僑匯兌的僑匯就更多了。
僑匯:即華僑以贍家費名義寄回國內的款項。它成為抗戰期間重慶政府財政經濟的重要支柱。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為: 九十五億元以上。
美國華僑為了支援抗戰,竟將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匯回國內。1940年,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政府全年的戰費開支為十八億元。這一年,華僑的捐款和僑匯共為:十三億三千萬元。華僑承擔了絕大部分戰費開支。
華僑除捐款、認購公債和僑匯外,還捐助了大批軍需物資。
重慶政府宣布:抗戰頭三年中,華僑捐獻飛機二百一十六架;救護車汽車一千餘輛;坦克二十三輛;其他如棉衣、麻袋、醫藥用品等無法計算。
重慶國民政府統計宣布:從1937年到1941年底,國民政府的總收入為:二百二十六億元。其中華僑匯款為:五十三億元,相當於國府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將近國府軍費開支的二分之一。
國民政府對此評價:華僑龐大之外匯,對於祖國之抗戰,實予以巨大之助力。
華僑,您們那一顆愛國的心,將與祖國同在!您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期望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夢!?
戰爭在中國南方、北方和東方前線夜以繼日地進行著。
戰爭是對社會經濟的大消耗,大破壞。
蔣介石盡管在整個抗戰階段中始終沒有放棄過其反共的一麵,盡管從他那不可能改變的立場出發始終不會承認毛澤東的“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然而,事實上正是民眾——大後方的民眾、敵後的民眾、海外的僑胞、前線和敵後英勇抗敵的數百萬軍隊,才能在這戰爭的重負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擔負起民族獨立的重任,從而,挽救了國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處一隅的國民政府。
第五章 戰機轉旋
1938年夏季。
日軍鋒芒畢露,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則處於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的局麵,然而,此時中國的兩大政黨領袖卻在深入分析形勢後,同時對戰爭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斷,認為戰爭已進入大轉變時期。
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由於有敵後千千萬萬民眾武裝起來反抗,大難中的中國將有轉旋之希望。這個希望,除堅信能取得抗戰勝利之外,還有更深意義上的希望。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在總體上與德、意兩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一致的,這就勢必損害美、英等國的利益。因此,他堅信中國的孤軍奮戰狀況,定有轉機。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向他的將軍們鼓勁打氣。他說,自德、意兩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起,東方和西方的戰爭就緊緊聯在一起了,因此,中國的抗戰就決不是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心中有數: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會上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