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蔣介石重新劃分了全國戰區,調整了兵力部署: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兵力:第2、第3集團軍,共12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防守河南及安徽一部。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兵力:第4、第5、第6、第7、第14、第18六個集團軍。共32個步兵師,14個步兵旅;五個騎兵師,三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防守山西及陝西一部。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兵力:第10、第23、第25、第32四個集團軍和新編第4軍。並3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以及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在蘇南、皖南和浙閩兩省開展遊擊戰。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兵力:第9、第12、第16三個集團軍。共18個步兵師,2個獨立步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廣東、廣西。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兵力:第2、第22、第29、第33四個集團軍,豫鄂皖邊區遊擊總隊。共26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皖西、鄂北、豫南。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


    兵力:第7、第17兩個集團軍。共6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4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甘寧青及綏遠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嶽代理)。


    兵力:第1、第20、第19、第27、第30、第31六個集團軍,湘鄂贛邊區遊擊總隊。共52個步兵師,和特種部隊、遊擊部隊。


    防地:湖南、鄂南、贛省一部。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兵力:第34集團軍等,共9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保安部隊。


    防地:陝西。


    蘇魯戰區總司令:於學忠。


    兵力:7個步兵師和特種保安部隊,遊擊部隊。


    防地:蘇北、山東遊擊區。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


    兵力:5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遊擊部隊。


    防地:冀察方麵。


    全國兵力總計: 250個步兵師, 29個獨立步兵旅;13個騎兵師,10個獨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和遊擊部隊若幹。


    僅步兵師來看,經過一年多的抗戰,不但沒被日軍消滅,反比1938年1月的210個步兵師,多出40個師。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得到提高和加強。


    蔣介石命令:長江方麵各戰區部隊,從1939年初開始,分期分批整頓輪訓,補充兵員裝備,到1939年底,應全部整訓結束,準備反攻。


    3


    1938年11月上旬。


    當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天皇正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國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製定日軍對中國作戰的方針策略。


    天皇對形勢的判斷如下:


    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占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並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迷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復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逃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交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採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以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國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


    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於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國邁進。……


    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大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已經降格為地方小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隻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國”。


    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著空誠計。而在中國已經配置了24個師團,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國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於11月18日起草了攻占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


    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


    第二、日軍應採取局部作戰,以確保占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國建設。”


    日本方麵用主要精力在占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正如蔣介石所估計的那樣,是為了達到以華製華,以戰養戰。


    日軍要重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看中了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大親日派汪精衛。


    在日本方麵看來,汪精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中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政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對中國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隻要他一出馬收拾中國這殘局,中國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精衛為首的“新中國”一建立,就把蔣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徵服中國的大業,也就圓滿完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日大決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挺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挺信並收藏中日大決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