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很弱小的中國空軍,也在武漢空戰中消耗殆盡,無力再戰。


    日本飛機卻乘機猖狂,定要將中國軍隊統帥部摧毀,把蔣介石炸死才解恨,在7月的一天中,敵大批轟炸機,連續兩次轟炸武昌軍事委員會駐地。


    蔣介石和宋美齡,以及衛士們躲進防空洞。


    天空中20多架轟炸機,打著圈兒,一遍又一遍地專門掃射轟炸蔣介石的住所和辦公地。轉眼之間,蔣介石的宅所、客廳、會議室都被炸成廢墟。


    突然,幾枚炸彈噝噝怪叫著墜到防空洞外,爆炸之後,不少衛士已被炸死,距離最近的那顆炸彈,離蔣介石不過30市尺左右,炸彈響後,鮮血飛濺殘壁,斷肢倒掛樹梢,其慘狀令人目不忍睹。


    宋美齡被震昏倒在地,呼之不應。


    蔣介石完全明白了,敵人出動這麽多飛機,專炸這小小的地方,是要將他置於死地。不由得心中怒火中燒,幹脆從防空洞裏爬了出去,迎著自天而降、恐怖怪叫的炸彈,在血肉橫飛,熊熊燃燒的土地上走著。


    他鐵青著臉,佇立在剛被炸彈炸開的新土上,仰首怒視著仍在逞狂的敵轟炸機群,心裏燃燒著復仇的怒火。


    7


    1938年9月29日。


    剛從延安飛抵武漢的周恩來,將毛澤東的一封親筆信,親手交給蔣介石。蔣介石剪開信封,取出信箋,隻見上麵龍飛鳳舞一手好字寫道。


    介石先生惠鑒:


    恩來諸同誌回延安稱述先生盛德,欽佩無餘。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凡我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鎩其凶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此次,敝黨中央六次全會,一致認為抗戰形勢有漸次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此階段之特點,將是一方麵更加困難;然又一方麵必更加進步,而其任務在於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杭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在此過程中、敵人必利用歐洲事變與吾國弱點,策動各種不利於全國統一團結之破壞陰謀。因此,同人認為此時期中之統一團結,比任何時期為重要。唯有各黨各派及全國人民克盡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統一領導之下,嚴防與擊破敵人之破壞陰謀,清洗國人之悲觀情緒,提高民族覺悟及勝利信心,並施行新階段中必要的戰時政策,方能達到停止敵人之進攻,準備我之反攻之目的。因武漢緊張,故欲恩來同誌不待會議完畢,即行返漢,晉謁先生,商承一切,未盡之意,概托恩來麵陳。此時此際,國共兩黨,體戚與共,亦即長期戰爭與長期團結之重要關節。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終必能於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克服困難,準備力量,實行反攻,驅逐頑寇,而使自己雄立於東亞。此物此誌,知先生必有同心也。專此布臆。敬祝健康!並致


    民族革命之禮


    毛澤東謹啟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毛澤東的親筆信,對武漢危急,國民政府內意見不和,汪精衛等主和派的活動甚囂塵上,而還在戰、和兩種選擇中徘徊的蔣介石,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支持和信任。


    武漢會戰時期,盡管蔣介石從未放棄過反共的方針,國共之間的摩擦時有發生,但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黃金時期。孫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鬥的民主共和政體,在這時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贏得了全國人民和各政治團體的一致擁護。當時,中國的主要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一致抗日的,各黨各派均可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歷史在這裏出現了嶄新的、也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即各黨各派都堅持自己不同的政治觀點和主張,但卻出現了全國空前的民族大團結。


    在有些人看來,中國處於軍事上的絕對劣勢,政治上的“混亂”狀況,是沒有希望的。但是,具有偉大政治遠見的毛澤東卻獨具慧眼,認為”大難有轉旋之望”。隻要國民黨蔣介石堅持團結抗戰路線,與各黨各派平等治國,則中國的獨立自由就可以實現。並堅信中國會“雄立於東亞”。


    1938年3月29日。


    國民黨在武昌珞加山武漢大學內舉行了該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適應國內政治形勢,製走了抗戰路線。最重要的是決定組織民意機關,製定《國民參政會組織法》,實行國民參政大會製。


    國民參政會的人選由各黨派、文化團體、經濟團體和生產者幾方麵產生。該會的性質為諮詢機關,規定凡國家大政方針,都須由參政會討論通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入選為參政委員。


    7月1日。


    第一次國民參政會在武漢召開。毛澤東未到會,但給大會發來電報,明確呈述了他的參政觀點和意見:


    寇深禍亟,神洲有陸沉之憂;民眾發舒,大難有轉旋之望。轉旋之術多端,竊謂以三言最切:一曰、堅持抗戰;二曰、堅持統一戰線;三曰、堅持持久戰。誠能循是猛進,勿餒勿輟,則勝利屬我,決然無疑……


    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老子黨”的作風,尊稱共產黨人為有誌之士,並發表對共產黨人的宣言書。“馨香禱祝”國共兩大黨和各黨各派團結禦侮,共赴國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日大決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挺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挺信並收藏中日大決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