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問媽媽。”
“媽媽那裏,我會派人去說的。”
行軍床上的馬海德,現在一場大夢,終於甦醒。眼皮還未睜開,他又下意識地,揉了揉自己的交襠。待要睜開眼睛,一眼看見站在身邊、抱著孩子的毛澤東時,他為自己剛才不雅的舉止,有些臉紅。
馬海德自我解嘲地說:“蜜蜂,這裏的蜜蜂,叮人專會找地方!”
“是的,院子裏有蜜蜂!”毛澤東的眼睛,朝空中望了一下,笑著說。
馬海德問毛主席有什麽事。毛澤東斂了笑容,嚴肅地說,一件大事,他懷裏的這個孩子,是個烈士的遺孤,他要馬海德,親自將這個孩子,送到保育院去上學,安排在初級班。
“那麽現在,親愛的孩子,”毛澤東將楊岸鄉放下來,拍拍他的後腦勺,說,“你仍舊從那個去處,去為我摘顆西紅柿來;當然,最好是兩顆,還有一顆,給這位大鼻子叔叔!”
昨天晚上,我夜觀天象,看見北鬥七星,正君臨我們頭上;今天早晨,我憑欄遠望,看見吉祥雲彩,正偏集西北方向。
於是,我偷偷地哭了,我感受到我們居住的北方,它的神秘,它的奇異,它的魔幻,它的詩一般夢一般的力量。
……
那黃土高原千萬條沉默的山岡,像千萬條黃牛昂首走向東方,咬緊牙關,背後拖著冰山和草原,喘息著,將幹裂的舌頭伸向海洋。
……
北方啊,我親愛的北方,我們在你懷裏出生,又在你懷裏死亡,假如有一天離你而出走,你會用北鬥星夜夜為我導航。
:引自舊作那靜靜地佇立於天宇之下的,那喧囂於時間流程之中的,那以攔羊嗓子回牛聲喊出驚天動地的歌聲的,是我的陝北,我的親愛的父母之邦嗎?哦,這一塊荒涼的、貧瘠的、蒼白的、豪邁的、不安生的、富有犧牲精神的土地,這大自然神工鬼斧的產物,這隸屬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廣袤國土中的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這個黃金高原。
雄心勃勃的作者,欲為二十世紀寫一部編年史,於是他選擇了陝北高原,選擇了這荒落的山村,懶洋洋的小鎮,塵土飛揚的盤陀路,以及金碧輝煌的膚施城,作為他的人物一展身手的地方。他選擇了那深深沉澱於黃土顆粒中,或像“活化石”一樣依然風行於現代時間流程中的種種陝北大文化現象,作為人物活動的詩意的氛圍和審美背景。他帶領你結識了一群人物,這些人物雖然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細細梳理,你會發現,他們隸屬於四個家世迥異的家族,即吳兒堡與最後一個匈奴聯姻的楊氏家族,自寧塞川南入高原的回族後裔黑氏家族,那古老的自軒轅氏時代就在這裏定居的白氏家族,以及被我們戲稱的“趙半城”和“趙督學”(他們的後裔將在下一部幾乎成為主要人物):這自山西大槐樹底下西跨黃河進入膚施城,又匆匆離開的趙氏家族。
當然,作者將他的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吳兒堡家族身上,或者說,放在了陝北才子楊作新身上。他懷著熱忱和夢想,懷著善良的願望和幾分無可奈何的心情,為你介紹了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走向革命的歷程,並且讓他過早地結束了生命。當然,這結束生命的責任不在作者本身,而隻能有一種解釋:因為那是事實,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苛刻的讀者也許會這樣發難,他們認為作者應該給他們甜食吃,應該讓一切都像伊甸園(假如沒有蛇)一樣美好,假如有死亡,那死亡也應當像電影中或小說中寫的那樣死在敵人的屠刀下,死在衝鋒陷陣的戰場上。
對於這種責難,我們怎麽回答呢?也許作者覺得用一句現成的話來回答,比他自己的思考更有力:“除了作者,誰還應說神聖的真話呢?你們怕深刻探索的目光,你們自己也怕用深刻的目光去看任何東西,你們喜歡用不會思索的眼睛浮光掠影地看一切事物。1”在那場至今還在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犧牲和獻身,大部分當然是以豪邁的進行曲形式完成的,但是也有許多,是以這種憑簡單的道理很難說清的形式完成的,他們同樣修得正果,飄揚的旗幟上同樣有他們殷紅的一絲血跡,歷史有權利、責任在他們的麵前行注目禮。道理說到這樣一個地方,那麽作者認為他選擇這樣一個人物,無可厚非。同樣的,無獨有偶,作者也可能受到來自另一方麵的責難,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過時的題材,應當由黨史資料專家,而不是小說家在那裏喋喋不休地講述,新潮的小說家應當有他另外的題材。對於這種責難,作者隻能說,剛剛經歷過的這一切,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陝北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世界歷史的一部分,構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法抹煞的一個鏈條,構成了時間流程中不可跳躍的一頁青史,而當作者,向那剛剛經歷過的歲月回首溯望的時候,他透過霧蒙蒙的時間的塵埃,看到了英雄故事、美人傳說,看到了這一方人類族群生活的廣闊圖景,看到了在命運的重軛下走向抗爭、走向目標的芸芸眾生,看到了大革命在這塊苦難土地上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於是他熱淚漣漣,於是他感受到了一種悲劇感和崇高感,繼而,他像一位行吟歌手那樣,行進在高原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彈奏起他的豎琴。
“媽媽那裏,我會派人去說的。”
行軍床上的馬海德,現在一場大夢,終於甦醒。眼皮還未睜開,他又下意識地,揉了揉自己的交襠。待要睜開眼睛,一眼看見站在身邊、抱著孩子的毛澤東時,他為自己剛才不雅的舉止,有些臉紅。
馬海德自我解嘲地說:“蜜蜂,這裏的蜜蜂,叮人專會找地方!”
“是的,院子裏有蜜蜂!”毛澤東的眼睛,朝空中望了一下,笑著說。
馬海德問毛主席有什麽事。毛澤東斂了笑容,嚴肅地說,一件大事,他懷裏的這個孩子,是個烈士的遺孤,他要馬海德,親自將這個孩子,送到保育院去上學,安排在初級班。
“那麽現在,親愛的孩子,”毛澤東將楊岸鄉放下來,拍拍他的後腦勺,說,“你仍舊從那個去處,去為我摘顆西紅柿來;當然,最好是兩顆,還有一顆,給這位大鼻子叔叔!”
昨天晚上,我夜觀天象,看見北鬥七星,正君臨我們頭上;今天早晨,我憑欄遠望,看見吉祥雲彩,正偏集西北方向。
於是,我偷偷地哭了,我感受到我們居住的北方,它的神秘,它的奇異,它的魔幻,它的詩一般夢一般的力量。
……
那黃土高原千萬條沉默的山岡,像千萬條黃牛昂首走向東方,咬緊牙關,背後拖著冰山和草原,喘息著,將幹裂的舌頭伸向海洋。
……
北方啊,我親愛的北方,我們在你懷裏出生,又在你懷裏死亡,假如有一天離你而出走,你會用北鬥星夜夜為我導航。
:引自舊作那靜靜地佇立於天宇之下的,那喧囂於時間流程之中的,那以攔羊嗓子回牛聲喊出驚天動地的歌聲的,是我的陝北,我的親愛的父母之邦嗎?哦,這一塊荒涼的、貧瘠的、蒼白的、豪邁的、不安生的、富有犧牲精神的土地,這大自然神工鬼斧的產物,這隸屬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廣袤國土中的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這個黃金高原。
雄心勃勃的作者,欲為二十世紀寫一部編年史,於是他選擇了陝北高原,選擇了這荒落的山村,懶洋洋的小鎮,塵土飛揚的盤陀路,以及金碧輝煌的膚施城,作為他的人物一展身手的地方。他選擇了那深深沉澱於黃土顆粒中,或像“活化石”一樣依然風行於現代時間流程中的種種陝北大文化現象,作為人物活動的詩意的氛圍和審美背景。他帶領你結識了一群人物,這些人物雖然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細細梳理,你會發現,他們隸屬於四個家世迥異的家族,即吳兒堡與最後一個匈奴聯姻的楊氏家族,自寧塞川南入高原的回族後裔黑氏家族,那古老的自軒轅氏時代就在這裏定居的白氏家族,以及被我們戲稱的“趙半城”和“趙督學”(他們的後裔將在下一部幾乎成為主要人物):這自山西大槐樹底下西跨黃河進入膚施城,又匆匆離開的趙氏家族。
當然,作者將他的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吳兒堡家族身上,或者說,放在了陝北才子楊作新身上。他懷著熱忱和夢想,懷著善良的願望和幾分無可奈何的心情,為你介紹了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走向革命的歷程,並且讓他過早地結束了生命。當然,這結束生命的責任不在作者本身,而隻能有一種解釋:因為那是事實,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苛刻的讀者也許會這樣發難,他們認為作者應該給他們甜食吃,應該讓一切都像伊甸園(假如沒有蛇)一樣美好,假如有死亡,那死亡也應當像電影中或小說中寫的那樣死在敵人的屠刀下,死在衝鋒陷陣的戰場上。
對於這種責難,我們怎麽回答呢?也許作者覺得用一句現成的話來回答,比他自己的思考更有力:“除了作者,誰還應說神聖的真話呢?你們怕深刻探索的目光,你們自己也怕用深刻的目光去看任何東西,你們喜歡用不會思索的眼睛浮光掠影地看一切事物。1”在那場至今還在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犧牲和獻身,大部分當然是以豪邁的進行曲形式完成的,但是也有許多,是以這種憑簡單的道理很難說清的形式完成的,他們同樣修得正果,飄揚的旗幟上同樣有他們殷紅的一絲血跡,歷史有權利、責任在他們的麵前行注目禮。道理說到這樣一個地方,那麽作者認為他選擇這樣一個人物,無可厚非。同樣的,無獨有偶,作者也可能受到來自另一方麵的責難,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過時的題材,應當由黨史資料專家,而不是小說家在那裏喋喋不休地講述,新潮的小說家應當有他另外的題材。對於這種責難,作者隻能說,剛剛經歷過的這一切,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陝北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世界歷史的一部分,構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法抹煞的一個鏈條,構成了時間流程中不可跳躍的一頁青史,而當作者,向那剛剛經歷過的歲月回首溯望的時候,他透過霧蒙蒙的時間的塵埃,看到了英雄故事、美人傳說,看到了這一方人類族群生活的廣闊圖景,看到了在命運的重軛下走向抗爭、走向目標的芸芸眾生,看到了大革命在這塊苦難土地上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於是他熱淚漣漣,於是他感受到了一種悲劇感和崇高感,繼而,他像一位行吟歌手那樣,行進在高原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彈奏起他的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