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卡薩布蘭卡宣言(主要是羅斯福的主意)要求義大利無條件投降。談判的時機成熟時,艾森豪認為提出一些體麵的條件將會促使義大利人早一點退出戰爭,但是原先主張把義大利作為例外而從寬處理的邱吉爾,現在卻一心一意要確保義大利的完全投降,以便盟國可以毫無拘束地放手進行下一戰役。然而,他是第一個提出隻要義大利人對德國人實行抵抗就應給以支持這一想法的,這一想法後來具體體現在英美對義大利人通過裏斯本提出的合作建議的答覆中。英美在這個答覆中堅持必須無條件接受停戰條件,同時規定,對於這些條件能否作有利於義大利的修改,須視義大利政府和人民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聯合國家對德作戰而定,義大利人凡是同德國人作戰的,聯合國家都將給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支持。
第三節 停戰協定的影響和盟國的軍事行動(1943-1945年)
停戰給盟軍帶來了一些好處,但決不是原來所期望的全部好處。他們得以占領南部義大利的許多地方,包括福賈的飛機場,還占領了科西嘉和撒丁;義大利艦隊服從他們的命令開到了馬爾他。另一方麵,墨索裏尼一垮台,德國人就開始準備他們的反措施,不出幾天就控製了大半個半島,並把墨索裏尼從監獄裏搶出來,使他成了傀儡共和國的首腦。八萬盟軍戰俘大部分被運往德國,但有一萬多人多虧義大利各階層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給予幫助,得以越過敵人防線南撤。
起初,盟國認為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放棄整個義大利中部,撤至守衛亞平寧山脈南麓的“比薩-裏米尼線”,這些希望雖然終於化為泡影,卻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事實上約德爾確曾計劃把一係列防線中最重要的一條部署在亞平寧山脈南麓,而希特勒本人也曾一度懷疑過是否能夠不太冒險地防守住更多一些的義大利地方。甚至在凱塞林成功地利用義大利瓦解後的局勢,暫時給德國人保住了羅馬之後,這個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直到 11月間,當經過非洲戰役的親身教訓,因而力主德軍北撤的隆美爾被調往法國,他的部隊被併入凱塞林的部隊之後,這個問題才算解決。
9月30日,盟國部隊開進了那不勒斯(已為本城公民所解放),但在那裏被穿過卡西諾的德軍堅固防線擋住了好幾個月,而在亞得裏亞海沿岸,他們的秋季攻勢也隻是使他們到達奧爾托納,不能再北進。1944年1月22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但盡管如此,直到1944年5月間才攻破德軍的“冬季防線”。他們於6月5日進入羅馬,8月12日進入佛羅倫斯,但由於兵員彈藥不足,不能在入冬以前突破亞平寧山脈進入波河流域和利古裏亞。1945年4月,盟軍再度出擊,德國人終於在5月2日投降。
第四節 布林迪西政府成為參戰友國
1943年9月出現的“解放了的義大利”是由國內最貧窮、最偏僻的地區組成的,因此它很難自助,要是當初解放是從北部開始的話,情況就會好得多。它給盟國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骯髒落後。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由他的首相巴多利奧元帥和他的三軍參謀長陪同,在停戰宣布後的那天一早就離開了羅馬,逃往布林迪西(一譯布林的西)。因此,簽署停戰協定的那個政府可以說仍然存在著。至於它能管轄到多遠的地方,則是另一個問題。關於設立臨時國都的問題,事先沒有作出過安排。鑑於停戰協定必須嚴守秘密,事前的確也很難作出什麽安排。要不是國王和他的顧問們怕德國人擋住他們通向海岸的路的話,他們本來是要去撒丁島的,而且不管怎麽樣,看來他們原是指望在一兩星期內盟軍為他們清除羅馬市內的德國人之後立即就返回羅馬的。隨著這一前景的逐漸消失,他們不得不在幾乎一切從頭開始的基礎上拚湊一個行政管理班子,以應付特別困難的局勢。
盟國應當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這一個以國王和巴多利奧為首的政府,一開始就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不論在義大利國內或國外,對這兩個人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國王由於他默認法西斯主義達二十年之久,早已聲望掃地。1922年10月法西斯“進軍羅馬”時,他怕引起流血事件,危及君主製,因而拒絕宣布戒嚴,而且任命了墨索裏尼為首相;1925年,當反對黨領袖們向他提出馬泰奧蒂被謀害一案中法西斯罪責的證據時,他毫無作為。巴多利奧雖然不是一個積極活動的法西斯黨徒,但在政治上和戰略上都是個唯唯諾諾的人,左翼方麵是把他算作“反動分子”的。
布林迪西政府在盟國方麵的主要支持者是邱吉爾,他深信,對義大利來說,就象其他一些已解放的國家一樣,立憲君主政體作為一支穩定局勢的力量、一種保持正統延續性的東西、一個號召武裝部隊效忠的中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任何一個由反對法西斯的各黨領袖組成的政府(他把這些領袖說成是“一群年邁貪婪的政客”、“義大利政治殘渣”),都將是軟弱的、沒有代表性的,隻會導致無政府狀態、內戰或共產黨獨裁。艾森豪和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也希望利用國王對武裝部隊的權威(在突然下令把艦隊駛往馬爾他的情況下,這種權威也許真起了作用);同時他們是準備承認任何非法西斯的政府的,隻要在他們看來,這個政府能夠執行投降和停戰的條件,能與盟國合作,能維持足夠良好的秩序以省卻盟國自己來管理這個國家的麻煩。可是,在英國也好,在美國也好,自由派和左翼的意見則認為,支持布林迪西政府就象是重蹈同達爾朗做交易的覆轍,而且這個觀點有一個雄辯的鼓吹者,即非常接近羅斯福總統的哈裏·霍普金斯。羅斯福本人,雖然並不主張君主政體這一製度,卻準備暫時容忍國王和巴多利奧,不過他希望盡可能快地由反法西斯各黨派所能接受的政府去接替他們。
第三節 停戰協定的影響和盟國的軍事行動(1943-1945年)
停戰給盟軍帶來了一些好處,但決不是原來所期望的全部好處。他們得以占領南部義大利的許多地方,包括福賈的飛機場,還占領了科西嘉和撒丁;義大利艦隊服從他們的命令開到了馬爾他。另一方麵,墨索裏尼一垮台,德國人就開始準備他們的反措施,不出幾天就控製了大半個半島,並把墨索裏尼從監獄裏搶出來,使他成了傀儡共和國的首腦。八萬盟軍戰俘大部分被運往德國,但有一萬多人多虧義大利各階層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給予幫助,得以越過敵人防線南撤。
起初,盟國認為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放棄整個義大利中部,撤至守衛亞平寧山脈南麓的“比薩-裏米尼線”,這些希望雖然終於化為泡影,卻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事實上約德爾確曾計劃把一係列防線中最重要的一條部署在亞平寧山脈南麓,而希特勒本人也曾一度懷疑過是否能夠不太冒險地防守住更多一些的義大利地方。甚至在凱塞林成功地利用義大利瓦解後的局勢,暫時給德國人保住了羅馬之後,這個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直到 11月間,當經過非洲戰役的親身教訓,因而力主德軍北撤的隆美爾被調往法國,他的部隊被併入凱塞林的部隊之後,這個問題才算解決。
9月30日,盟國部隊開進了那不勒斯(已為本城公民所解放),但在那裏被穿過卡西諾的德軍堅固防線擋住了好幾個月,而在亞得裏亞海沿岸,他們的秋季攻勢也隻是使他們到達奧爾托納,不能再北進。1944年1月22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但盡管如此,直到1944年5月間才攻破德軍的“冬季防線”。他們於6月5日進入羅馬,8月12日進入佛羅倫斯,但由於兵員彈藥不足,不能在入冬以前突破亞平寧山脈進入波河流域和利古裏亞。1945年4月,盟軍再度出擊,德國人終於在5月2日投降。
第四節 布林迪西政府成為參戰友國
1943年9月出現的“解放了的義大利”是由國內最貧窮、最偏僻的地區組成的,因此它很難自助,要是當初解放是從北部開始的話,情況就會好得多。它給盟國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骯髒落後。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由他的首相巴多利奧元帥和他的三軍參謀長陪同,在停戰宣布後的那天一早就離開了羅馬,逃往布林迪西(一譯布林的西)。因此,簽署停戰協定的那個政府可以說仍然存在著。至於它能管轄到多遠的地方,則是另一個問題。關於設立臨時國都的問題,事先沒有作出過安排。鑑於停戰協定必須嚴守秘密,事前的確也很難作出什麽安排。要不是國王和他的顧問們怕德國人擋住他們通向海岸的路的話,他們本來是要去撒丁島的,而且不管怎麽樣,看來他們原是指望在一兩星期內盟軍為他們清除羅馬市內的德國人之後立即就返回羅馬的。隨著這一前景的逐漸消失,他們不得不在幾乎一切從頭開始的基礎上拚湊一個行政管理班子,以應付特別困難的局勢。
盟國應當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這一個以國王和巴多利奧為首的政府,一開始就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不論在義大利國內或國外,對這兩個人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國王由於他默認法西斯主義達二十年之久,早已聲望掃地。1922年10月法西斯“進軍羅馬”時,他怕引起流血事件,危及君主製,因而拒絕宣布戒嚴,而且任命了墨索裏尼為首相;1925年,當反對黨領袖們向他提出馬泰奧蒂被謀害一案中法西斯罪責的證據時,他毫無作為。巴多利奧雖然不是一個積極活動的法西斯黨徒,但在政治上和戰略上都是個唯唯諾諾的人,左翼方麵是把他算作“反動分子”的。
布林迪西政府在盟國方麵的主要支持者是邱吉爾,他深信,對義大利來說,就象其他一些已解放的國家一樣,立憲君主政體作為一支穩定局勢的力量、一種保持正統延續性的東西、一個號召武裝部隊效忠的中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任何一個由反對法西斯的各黨領袖組成的政府(他把這些領袖說成是“一群年邁貪婪的政客”、“義大利政治殘渣”),都將是軟弱的、沒有代表性的,隻會導致無政府狀態、內戰或共產黨獨裁。艾森豪和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也希望利用國王對武裝部隊的權威(在突然下令把艦隊駛往馬爾他的情況下,這種權威也許真起了作用);同時他們是準備承認任何非法西斯的政府的,隻要在他們看來,這個政府能夠執行投降和停戰的條件,能與盟國合作,能維持足夠良好的秩序以省卻盟國自己來管理這個國家的麻煩。可是,在英國也好,在美國也好,自由派和左翼的意見則認為,支持布林迪西政府就象是重蹈同達爾朗做交易的覆轍,而且這個觀點有一個雄辯的鼓吹者,即非常接近羅斯福總統的哈裏·霍普金斯。羅斯福本人,雖然並不主張君主政體這一製度,卻準備暫時容忍國王和巴多利奧,不過他希望盡可能快地由反法西斯各黨派所能接受的政府去接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