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6年五一節的一係列示威遊行,給了政府更加向左轉的一個機會。幾個“右派”組織被取締,共產黨的一次示威開始了一場清洗公職人員的運動,萊諾則又重新開展了他反對芬蘭總參謀部人員的鬥爭。
佩卡拉和他率領的代表團在莫斯科處理芬蘇關係時的那種友好氣氛,後來繼續保持了三、四個月,但在1946年8月的巴黎和會上就煙消雲散了。關於對芬和約草案的內容,芬蘭政府事先已經獲悉。按照外長會議的安排,芬蘭政府應邀派代表團赴巴黎,就對芬和約草案向和會提出芬蘭的看法。代表團由總理、外交部長和四個執政黨的代表組成,由外交部長(恩凱爾)負責陳述芬蘭的觀點。8月15日,在和會的一次全體會議上,恩凱爾談到了芬蘭過去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表現,也談到了它履行停戰協定各項義務的事實。他代表芬蘭政府表示希望在和約的領土條款和賠償條款方麵都“能作一些有利於芬蘭的修改”(和約中的這些條款是同停戰協定的有關條款完全一樣的)。
顯然,俄國人對這一事態發展是沒有料到的,因為,蘇聯副外長維辛斯基在這之後不久同芬蘭總理和外交部長的一次私下談話中,表示了強烈的反感。他指責芬蘭人謀求其他國家的支持來反對蘇聯,他說,“芬蘭和蘇聯之間的關係肯定已有所惡化”。在和會上,莫洛托夫也對芬蘭人的發言作了評論,他提到芬蘭沒有被軍事占領,並警告它不要聽信“冒險分子”的話。當恩凱爾發言的消息傳到芬蘭國內時,共產黨掀起了一場攻擊那些在巴黎的“反動分子”的運動,運動發展得如此激烈,以致代表團的部分團員不得不在和會期間返回赫爾辛基去恢復秩序。當代表們再次回到巴黎時,他們發現盡管美國為他們作了努力,大會並沒有理睬他們請求修改和約條款的呼籲,關於領土和賠款的條款仍然照舊。事態的這一發展似乎暫時減少了蘇聯領導人的敵意,但是,莫洛托夫在最後一次發言中再次表示他懷疑美國和英國在試圖影響芬蘭,他提醒芬蘭人不要忘記過去外國幹預所導致的不幸後果。
隨著1947年2月10日對芬和約的簽訂,履行停戰協定各項規定的時期正式結束了。現在盟國管製委員會及其蘇聯主席將由兩位“協商行事”的英蘇政府外交使團的團長所接替,但以十八個月為期,他們將負責執行和解釋和約的條款。
從1944年簽訂停戰協定起到締結和約止這段時間裏,芬蘭在巴錫基維領導下,設法做到了始終沒有被占領,甚至使它同蘇聯的關係達到一定程度的友善,但是,在強大的東鄰的陰影下,它所處的地位始終是危險的。在這方麵,和約的簽訂並沒有帶來什麽變化。很清楚,芬蘭的命運仍然主要地取決於它所奉行的對蘇政策。當盟國管製委員會撤離芬蘭時,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利用這一機會提醒芬蘭人,芬蘭政策的改變可能會造成什麽後果。當他講到謠傳有些芬蘭人想要“使芬蘭的政策開倒車”時,他強調指出,如果竟以芬蘇關係的“前途為兒戲”而鑄成大錯,那將是莫大的“不幸”。
第四章 羅馬尼亞
第一節 1944年9月12日羅馬尼亞和盟國之間的停戰協定
第二節 導致1945年2月俄國幹預羅馬尼亞的事態演變
第三節 格羅查政府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情況
第四節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盟國在羅馬尼亞和巴爾幹問題上的爭執
第五節 波茨坦會議後盟國在羅馬尼亞政局問題上的相互關係
第六節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協議及其執行情況
第七節 羅馬尼亞的選舉
第一節 1944年9月12日羅馬尼亞和盟國之間的停戰協定
羅馬尼亞和盟國的停戰談判是在1944年3月開始的,一麵由羅馬尼亞反對派領袖馬紐在國家首腦揚·安東尼斯庫元帥同意下指定代表在開羅舉行,同時也通過俄國駐斯德哥爾摩公使同安東尼斯庫本人進行。談判開始前,俄國人就明確表示,羅馬尼亞在1940年割讓給俄國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必須予以確定,在三月底交給馬紐的停戰條件中,他們更堅持羅馬尼亞必須倒戈,必須同德國絕交,站在盟國一邊作戰。另一方麵,俄國人宣布他們無意“取得羅馬尼亞任何領土或改變羅馬尼亞現有的社會秩序”,他們還提出願意幫助羅馬尼亞解放特蘭西瓦尼亞,並把1940年8月第二次維也納議定書劃給匈牙利的北部地區還給羅馬尼亞。
1944年4月初,紅軍就已完全占領了比薩拉比亞,並且越過普魯特河進入了摩爾達維亞,但直到8月份的最後一周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實行政變之後,停戰談判才進入最後階段。那時候,摩爾達維亞的德軍陣線已被俄軍攻破,國王和羅馬尼亞的政治領袖們因而得出結論,羅馬尼亞現在可以倒戈而不致有遭受到德國毀滅性報復的危險了。8月23日,根據國王的命令,逮捕了安東尼斯庫元帥及其主要副手同姓的米哈伊·安東尼斯庫。兩天之後,羅馬尼亞對德國宣戰。為使羅馬尼亞倒向另一個陣營作好準備,國王米哈伊委派了一個以薩納泰斯庫將軍為首的政府,其中包括四個政黨(民族自由黨、全國農民黨、社會黨和共產黨)的代表,這些黨組成了一個全國民主集團。8月27日,國王及新政府無條件地接受了俄國人春天提出的停戰條件。8月31日,羅馬尼亞的一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議訂停戰協定。
佩卡拉和他率領的代表團在莫斯科處理芬蘇關係時的那種友好氣氛,後來繼續保持了三、四個月,但在1946年8月的巴黎和會上就煙消雲散了。關於對芬和約草案的內容,芬蘭政府事先已經獲悉。按照外長會議的安排,芬蘭政府應邀派代表團赴巴黎,就對芬和約草案向和會提出芬蘭的看法。代表團由總理、外交部長和四個執政黨的代表組成,由外交部長(恩凱爾)負責陳述芬蘭的觀點。8月15日,在和會的一次全體會議上,恩凱爾談到了芬蘭過去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表現,也談到了它履行停戰協定各項義務的事實。他代表芬蘭政府表示希望在和約的領土條款和賠償條款方麵都“能作一些有利於芬蘭的修改”(和約中的這些條款是同停戰協定的有關條款完全一樣的)。
顯然,俄國人對這一事態發展是沒有料到的,因為,蘇聯副外長維辛斯基在這之後不久同芬蘭總理和外交部長的一次私下談話中,表示了強烈的反感。他指責芬蘭人謀求其他國家的支持來反對蘇聯,他說,“芬蘭和蘇聯之間的關係肯定已有所惡化”。在和會上,莫洛托夫也對芬蘭人的發言作了評論,他提到芬蘭沒有被軍事占領,並警告它不要聽信“冒險分子”的話。當恩凱爾發言的消息傳到芬蘭國內時,共產黨掀起了一場攻擊那些在巴黎的“反動分子”的運動,運動發展得如此激烈,以致代表團的部分團員不得不在和會期間返回赫爾辛基去恢復秩序。當代表們再次回到巴黎時,他們發現盡管美國為他們作了努力,大會並沒有理睬他們請求修改和約條款的呼籲,關於領土和賠款的條款仍然照舊。事態的這一發展似乎暫時減少了蘇聯領導人的敵意,但是,莫洛托夫在最後一次發言中再次表示他懷疑美國和英國在試圖影響芬蘭,他提醒芬蘭人不要忘記過去外國幹預所導致的不幸後果。
隨著1947年2月10日對芬和約的簽訂,履行停戰協定各項規定的時期正式結束了。現在盟國管製委員會及其蘇聯主席將由兩位“協商行事”的英蘇政府外交使團的團長所接替,但以十八個月為期,他們將負責執行和解釋和約的條款。
從1944年簽訂停戰協定起到締結和約止這段時間裏,芬蘭在巴錫基維領導下,設法做到了始終沒有被占領,甚至使它同蘇聯的關係達到一定程度的友善,但是,在強大的東鄰的陰影下,它所處的地位始終是危險的。在這方麵,和約的簽訂並沒有帶來什麽變化。很清楚,芬蘭的命運仍然主要地取決於它所奉行的對蘇政策。當盟國管製委員會撤離芬蘭時,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利用這一機會提醒芬蘭人,芬蘭政策的改變可能會造成什麽後果。當他講到謠傳有些芬蘭人想要“使芬蘭的政策開倒車”時,他強調指出,如果竟以芬蘇關係的“前途為兒戲”而鑄成大錯,那將是莫大的“不幸”。
第四章 羅馬尼亞
第一節 1944年9月12日羅馬尼亞和盟國之間的停戰協定
第二節 導致1945年2月俄國幹預羅馬尼亞的事態演變
第三節 格羅查政府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情況
第四節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盟國在羅馬尼亞和巴爾幹問題上的爭執
第五節 波茨坦會議後盟國在羅馬尼亞政局問題上的相互關係
第六節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協議及其執行情況
第七節 羅馬尼亞的選舉
第一節 1944年9月12日羅馬尼亞和盟國之間的停戰協定
羅馬尼亞和盟國的停戰談判是在1944年3月開始的,一麵由羅馬尼亞反對派領袖馬紐在國家首腦揚·安東尼斯庫元帥同意下指定代表在開羅舉行,同時也通過俄國駐斯德哥爾摩公使同安東尼斯庫本人進行。談判開始前,俄國人就明確表示,羅馬尼亞在1940年割讓給俄國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必須予以確定,在三月底交給馬紐的停戰條件中,他們更堅持羅馬尼亞必須倒戈,必須同德國絕交,站在盟國一邊作戰。另一方麵,俄國人宣布他們無意“取得羅馬尼亞任何領土或改變羅馬尼亞現有的社會秩序”,他們還提出願意幫助羅馬尼亞解放特蘭西瓦尼亞,並把1940年8月第二次維也納議定書劃給匈牙利的北部地區還給羅馬尼亞。
1944年4月初,紅軍就已完全占領了比薩拉比亞,並且越過普魯特河進入了摩爾達維亞,但直到8月份的最後一周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實行政變之後,停戰談判才進入最後階段。那時候,摩爾達維亞的德軍陣線已被俄軍攻破,國王和羅馬尼亞的政治領袖們因而得出結論,羅馬尼亞現在可以倒戈而不致有遭受到德國毀滅性報復的危險了。8月23日,根據國王的命令,逮捕了安東尼斯庫元帥及其主要副手同姓的米哈伊·安東尼斯庫。兩天之後,羅馬尼亞對德國宣戰。為使羅馬尼亞倒向另一個陣營作好準備,國王米哈伊委派了一個以薩納泰斯庫將軍為首的政府,其中包括四個政黨(民族自由黨、全國農民黨、社會黨和共產黨)的代表,這些黨組成了一個全國民主集團。8月27日,國王及新政府無條件地接受了俄國人春天提出的停戰條件。8月31日,羅馬尼亞的一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議訂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