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 作者:梅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德、日無條件投降的主張。
1943年5月,走投無路的25萬德意軍隊在突尼西亞向美英盟軍投降,北非戰事結束。
同年7月10日,美英軍隊在義大利西西裏島登陸。義大利歷經幾個戰場的失敗,主力部隊喪失殆盡,國內經濟崩潰,民眾反戰情緒日益高漲。7月24日,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開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憲製,由國王執掌軍隊指揮權。翌日,國王召見首相墨索裏尼,命令其辭職。不久,憲兵監禁了墨索裏尼。9月3日,義大利政府同美英簽訂無條件投降的停戰協定。10月13日,義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宣布對德作戰,法西斯集團正式開始瓦解。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順利發展,為了協調作戰行動並商討戰後事宜,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並於12月1日發表了《開羅宣言》。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決定在合適時間,使朝鮮自由獨立”。三國聲明“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羅斯福還在會上答應讓中國成為“四強之一”,使中國獲得“大國地位”。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舉行德黑蘭會議並發表了《德黑蘭宣言》,表示“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將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著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製的真忱”。1943年12月4日至6日,羅斯福和邱吉爾再次在開羅會晤,決定1944年實施在法國登陸,向德國進攻的政策。1944年6月6日淩晨,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蘇聯一再要求的歐洲第二戰場。
1.40年代,亞細亞(4)
為了盡快結束戰爭,規劃戰後世界秩序,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克裏米亞舉行了雅爾達會議。會議在討論對日作戰問題時,據美國聯合參謀部當時的估計,美軍需要付出100萬人員傷亡和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打敗日本,因此,羅斯福希望滿足蘇聯在遠東的部分要求,以換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三國共同簽署的《關於日本的協定》規定:“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其條件是:(1)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2)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由蘇中合辦公司共同經營,須保證蘇聯的優越權利和中國對滿洲的全部主權;千島群島交給蘇聯。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政府根據美國政府的要求,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基本上接受了上述條件。
麵對蘇美英盟軍的強大攻勢,德軍節節敗退。1945年4月,羅斯福病逝後,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這時,德國的崩潰指日可待,日本也敗局已定。隨著共同的敵人行將被消滅,反法西斯同盟主要盟國開始對本國在戰後的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給予更多的考慮。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美、英之間並不牢固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痕。
杜魯門總統認識到,蘇聯是其稱霸的障礙而不是合作的對象,遂一改羅斯福生前與蘇聯協調和合作的做法,開始對蘇採取冷淡和強硬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遠東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對日政策,便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排除蘇聯在遠東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美國主管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格魯向杜魯門建議發布由美國保證“允許保存日本天皇為國家元首”,以換取日本向美國投降的勸降文告,杜魯門譽之為“真知灼見”。5月29日,格魯讓日本作“軍事的無條件投降”而“不是作否定君主製的無條件投降”的意見在國防部會議上被陸軍部長、海軍部長採納。在美國看來,將“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更改為“日本武裝力量的無條件投降”,這樣既避免了對日本本土進行傷亡巨大的地麵進攻,同時也就排除了蘇聯因參加這一進攻而分享對日勝利果實的可能。於是,美國為達到在蘇聯出兵前而使日本投降的目的,一方麵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海空轟炸,以戰迫降;另一方麵通過各種渠道對日本進行勸降,並準備發表公開的對日勸降文告。
1945年4月30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畏罪自殺。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日本法西斯在遠東負隅頑抗的同時,也已開始醞釀媾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享戰爭勝利果實,如何安排戰後格局,成為蘇、美、英共同關注的問題。
為了研究處置德國的問題,商討對日本作戰和解決歐洲其他問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第三次首腦會議。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並通過一項決議,即《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當時尚未對日宣戰,此項公告以中、美、英三國政府名義,於7月26日正式發表。中國政府雖無代表參加討論,但在公告簽字發表前,美英兩國曾徵得了中國政府的同意。蘇聯對日宣戰後,也在公告上正式簽字。公告宣布: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軍隊必須立即無條件投降;實施《開羅宣言》的條件,把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全部歸還中國;日本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日本軍國主義必須剷除;日本戰犯交付審判;永遠消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不許日本保有可用於重新武裝的軍事工業。《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對日本法西斯政府發出的一份敦促投降書。
1943年5月,走投無路的25萬德意軍隊在突尼西亞向美英盟軍投降,北非戰事結束。
同年7月10日,美英軍隊在義大利西西裏島登陸。義大利歷經幾個戰場的失敗,主力部隊喪失殆盡,國內經濟崩潰,民眾反戰情緒日益高漲。7月24日,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開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憲製,由國王執掌軍隊指揮權。翌日,國王召見首相墨索裏尼,命令其辭職。不久,憲兵監禁了墨索裏尼。9月3日,義大利政府同美英簽訂無條件投降的停戰協定。10月13日,義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宣布對德作戰,法西斯集團正式開始瓦解。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順利發展,為了協調作戰行動並商討戰後事宜,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並於12月1日發表了《開羅宣言》。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決定在合適時間,使朝鮮自由獨立”。三國聲明“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羅斯福還在會上答應讓中國成為“四強之一”,使中國獲得“大國地位”。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舉行德黑蘭會議並發表了《德黑蘭宣言》,表示“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將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著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製的真忱”。1943年12月4日至6日,羅斯福和邱吉爾再次在開羅會晤,決定1944年實施在法國登陸,向德國進攻的政策。1944年6月6日淩晨,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蘇聯一再要求的歐洲第二戰場。
1.40年代,亞細亞(4)
為了盡快結束戰爭,規劃戰後世界秩序,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克裏米亞舉行了雅爾達會議。會議在討論對日作戰問題時,據美國聯合參謀部當時的估計,美軍需要付出100萬人員傷亡和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打敗日本,因此,羅斯福希望滿足蘇聯在遠東的部分要求,以換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三國共同簽署的《關於日本的協定》規定:“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其條件是:(1)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2)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由蘇中合辦公司共同經營,須保證蘇聯的優越權利和中國對滿洲的全部主權;千島群島交給蘇聯。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政府根據美國政府的要求,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基本上接受了上述條件。
麵對蘇美英盟軍的強大攻勢,德軍節節敗退。1945年4月,羅斯福病逝後,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這時,德國的崩潰指日可待,日本也敗局已定。隨著共同的敵人行將被消滅,反法西斯同盟主要盟國開始對本國在戰後的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給予更多的考慮。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美、英之間並不牢固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痕。
杜魯門總統認識到,蘇聯是其稱霸的障礙而不是合作的對象,遂一改羅斯福生前與蘇聯協調和合作的做法,開始對蘇採取冷淡和強硬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遠東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對日政策,便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排除蘇聯在遠東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美國主管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格魯向杜魯門建議發布由美國保證“允許保存日本天皇為國家元首”,以換取日本向美國投降的勸降文告,杜魯門譽之為“真知灼見”。5月29日,格魯讓日本作“軍事的無條件投降”而“不是作否定君主製的無條件投降”的意見在國防部會議上被陸軍部長、海軍部長採納。在美國看來,將“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更改為“日本武裝力量的無條件投降”,這樣既避免了對日本本土進行傷亡巨大的地麵進攻,同時也就排除了蘇聯因參加這一進攻而分享對日勝利果實的可能。於是,美國為達到在蘇聯出兵前而使日本投降的目的,一方麵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海空轟炸,以戰迫降;另一方麵通過各種渠道對日本進行勸降,並準備發表公開的對日勸降文告。
1945年4月30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畏罪自殺。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日本法西斯在遠東負隅頑抗的同時,也已開始醞釀媾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享戰爭勝利果實,如何安排戰後格局,成為蘇、美、英共同關注的問題。
為了研究處置德國的問題,商討對日本作戰和解決歐洲其他問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第三次首腦會議。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並通過一項決議,即《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當時尚未對日宣戰,此項公告以中、美、英三國政府名義,於7月26日正式發表。中國政府雖無代表參加討論,但在公告簽字發表前,美英兩國曾徵得了中國政府的同意。蘇聯對日宣戰後,也在公告上正式簽字。公告宣布: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軍隊必須立即無條件投降;實施《開羅宣言》的條件,把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全部歸還中國;日本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日本軍國主義必須剷除;日本戰犯交付審判;永遠消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不許日本保有可用於重新武裝的軍事工業。《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對日本法西斯政府發出的一份敦促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