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弁,以皮革為冠衣,冠上當有飾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杜註:“弁以鹿子皮為之。”可參考。文獻說的皮弁冠,前高後卑,形製近似委貌冠。商代玉雕有一種前高後卑,冠前冠頂有扉棱的中高冠,外形接近上一種冠,冠者身份也是貴族或親信近臣,唯冠後平滑(見前第17例),可能為皮弁之屬。


    爵弁,鄭注《士冠禮》雲:“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白虎通》則謂“其色如爵。”《公羊傳·宣公三年》解詁以為爵弁,夏稱“收”,殷稱“冔”,周稱“弁”。《釋名·釋首飾》雲:“冔,亦殷冠名也,冔,■也,■之言覆,言以覆首也。”文獻中稱此種冠前小後大。商代玉雕有一種家臣賤奴戴的前低後高冠,其上作圜形,頗似爵之圜底之倒形(見前第19例),當屬這一類冠。


    冠卷,《禮記·玉藻》雲:“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鄭註:“武,冠卷也。”同篇又雲:“居冠屬武”,鄭注,“著冠於武。”江永《鄉黨圖考·冠考》雲:“冠以梁得名,冠圈謂之武,梁屬於武。”知此種冠式包括冠和“武”兩部分,“武”指冠上的卷狀飾件。婦好墓圓雕玉人(見前第2例),為貴婦形象,頭戴一圓箍形冠,冠前端橫飾一捲筒形飾物,當即文獻所稱之“武”。“居冠屬武”,意謂冠前加一卷狀飾物,由此玉人冠式可以確知,舊注謂“著冠於武”,視“武”為圍於髮際之一圈,實因不明其冠式致誤,當乙正為“著武於冠”。


    頍,源起額帶,以布或革條箍於髮際,是束髮的一種形式,原始時代已有,至商代十分流行,戴頍者,有貴族(見前23例,以及故宮博物院藏黃玉人頭像,a.salmony p1.1x:4著錄的一例玉雕人頭像1等),(見圖52∶8)也有家奴賤民(見前5、20、31例)。頍一般缺頂,或有在■結處綴以玉石類飾物。但商代有的頍已非臨時用布革圍箍於額髮際,而是製成固定帽式,有帽頂,成為扁平冠式之“頍”,如四盤磨石刻人像戴的,就是這種“頍”。因“頍”有廣泛社會基礎,故形製演變也頗為繁化。有的高級貴族有在頍冠的頂上別飾一倒立魚尾形飾物,高高聳起,前述小屯m331出土玉質人首像,就是這種豪華型頍冠。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玉貴族女子頭像,頍冠頂上還別綴相向雙立鳥。當均為“頍”的改進型。


    中幘,似亦由“頍”演衍而來。《急就篇》雲:“巾者,一幅之中,所以裹頭也。”《方言》雲:“復結謂之幘巾。”《儀禮·士冠禮》:“未冠笄者著卷幘,頍象之所生也。”頍與中幘的區別,頍為額箍,而巾幘是以巾裹摞頭上,可做成各種帽式。商代的巾幘已知者有兩類:一類為高中帽,在頭上卷幘至四層高,前高廣,後低卑,帽頂呈自前向後傾斜形,為中小貴族或親信近侍所戴帽式(見前25例)。另一類為外罩式,隨頭上髮型而裹罩之(見前8例)。


    長江中遊南方地區的商代方國權貴有戴一種高羽冠者,冠後有鏈環(見前21例)。


    除此之外,殷墟甲骨文中有稱作“胄”的武冠2,字形象胄頂有纓飾。西北岡1004號大墓南墓道曾出土大量青銅胄,據說總數約在140頂以上,形製有6至7種。傳世品中也有出於安陽的一件青銅胄1。1978年山西柳林高紅一座商代武士墓中,也發現一頂青銅胄,胄頂有鈕可作係纓之用,同出還有銅劍、矛、鉞、斧、雙環刀等2。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也出有一頂青銅胄,頂部一圓管用來插纓飾3。上節第24例玉雕一貴族武士人像,亦頭戴厚重之胄,胄前端有一圓孔,似用於係纓。胄非常人所冠,十分沉重,有達二、三公斤者,屬於戰鬥禦體裝備。


    狹義的冠飾是指各種品類綴飾的冠式,廣義的冠飾因冠的本初在於“■持其發”,故有關頭飾自在其列,此點對於全麵了解商代冠製不可忽視。事實上,前麵在分析商代髮型中,已可看出頭飾與冠式是一有機聯繫組合體,不便強分。石璋如先生《殷代頭飾舉例》一文,曾從上千座殷墟發掘材料中,揭出13種較為典型的頭飾形式,有椎髻飾、額箍飾、髻箍飾、雙髻飾、多笄飾、玉冠飾、編石飾、雀屏冠飾、編珠鷹魚飾、織貝魚尾飾、耳飾、鬢飾、髻飾等,其中不少與冠式有關。現據之作一申述。


    椎髻飾,係將頭髮聚結於頭頂或腦後,施用笄椎而成一髻。始起史前,夏代已十分流行。二裏頭遺址81ylvm3墓主人頭蓋骨上即留有一骨笄4。夏代的笄飾,製作比較簡單,以圓形平頂居多。河北磁縣下七垣遺址共分四層,第四層為二裏頭文化,相當夏代,骨笄6枝均為錐形;第三層相當商代早期,骨笄數量多出一倍以上,有釘形、刻花、錐形等;第二層相當商代中期,骨笄數又超出上期三倍,有鳳頭、釘形、錐形等,還出現了墨玉笄;第一層相當晚商,骨笄有風頭、方丁形頭、重帽形頭、錐形等5。鄭州商城發現的笄飾有玉製、骨製兩類,笄頭有平頂、鈍角和雕飾等1。殷墟出土的笄,數量可觀,解放前發掘所見,有樸狀頂、劃紋頂、蓋狀頂、牌狀頂、羊字形頂、幾何形頂、鳥形頂、其他動物形頂等2,1976年婦好墓一下出土骨笄達499枝,大都放在一木匣內,有夔形、鳥形、圓蓋形、方牌形、雞形、四阿屋頂形等笄頭;另有玉笄28枝,出自棺內北端。笄之用,一為束髮,二為固冠,笄頭的精構,又足見殷人對髮型美飾的留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