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上海博物館藏商代(?)圓雕玉人立像1。頭戴扁平圓冠,雙耳佩環,兩手拱放腰前,赤身跣足,腹部繞弦紋三匝,似簡單帶類飾物。身分大概為近侍下人。
27.安陽文化館藏商代(?)圓雕玉質孩童立像2。頭上束髮作左右兩總角。《詩·齊風·田甫》雲:“總角■兮”,毛傳:“總角,聚兩髦也;■,幼稚也。”《禮記·內則》雲:“男女未冠笄者,……總角,則無以笄,直結其發,聚之為兩角”,鄭註:“總角,收髮結之。”總角有以朱錦束結者,如《禮記·玉藻》雲:“童子之節也,……錦束髮,皆朱錦也”,孔疏:“錦束髮者,以錦為總而束髮也。”男女童子束總角,商代己然。此玉雕孩童身穿長袖交領右衽衣袍,束腰帶,下著齊足長寬褲,腳穿寬鬆軟履。應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孩童的裝束。
28.婦好墓出土圓雕男女合體玉人(原編號373)。裸體,跣足,有文身之飾。一麵為男性,另一麵為女性,可能為某種生命信仰觀念的象徵物,但當本之男女孩童的形象。頭上束左右總角,丫角作蝶形,上有劃線,似表現絲繩和布條束結之形。《禮記·內則》有“男角女羈,男左女右”之說,然商代未必如此,男女孩童皆可束左右總角。
29.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美術博物館藏商代圓雕玉女立像(the sackler art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原係溫斯洛普(grenville l. winthrop)饋贈品1。頭上束髮作左右雙牛角形,赤身裸體,乳房和陰戶等女性性徵明顯,臂、腿部有文身之飾,雙手被枷於腹前。似屬異族女俘或罪隸。
30.同館陳列溫斯洛普氏饋贈之商代圓雕玉質女奴立像2。形製略同上例,唯髮式作左右兩大髻,在頭上部,裸體而無文身之飾,雙手亦被枷於前。
31.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商代圓雕石質男性罪隸立像。傳安陽出土。雙手被桎梏。瘦長臉,尖下頜,高顴骨,粗眉大眼,蒜頭鼻,大嘴,發後梳,貼垂腦後,以頍束髮,裸體,僅腹前有蔽膝3。
32.1937年殷墟第15次發掘,在小屯358號深窖中出土一批殷代陶俑,大都殘碎,此舉完整者四例,可分兩類:一類頭頂禿光,臂被縛於背後,為男性罪隸;另一類頭上盤發或束單髻,有的戴額帶,臂被縛於前,雙手均桎梏於■中,是為女性罪隸4。其中三例身著圓領窄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腰束索。但有一女俑,頭頂收發束單髻,渾身一絲不掛,跣足,雙手被枷於前,形象近於上述第30例。自29至32共七例玉、石、陶人像,反映了商代社會最低階層的衣著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至西漢廣為流行的所謂“深衣”,在商代亦已出現。《禮記·深衣》雲:“古者深衣,蓋有製度”,孔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古人說的衣裳,指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身不相連屬的服製,前述新石器時代出土陶、石雕塑人像即可見到這種古老款式,深衣則比較後起。據有的學者研究,深衣的特點,是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便於舉步又不致內褲外露1。上舉第25例立像,右衽交領長袍,前襟短於後裾,前露出內褲脛下一部,正是比較標準的“深衣”服式,唯服此衣裝者,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均不高,主要見於中下層社會階層。《禮記·內則》有雲:“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後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看來“深衣”的出現並不太晚,隻是未被列入貴人服式之列,當然也不能用於重要的祭禮場合,比起冠式的講究大遜一截。恐怕“深衣”是由低層社會那種縫製簡單的連袴衣——如第32三例男女罪隸之服——直接改進而來。
綜上所述,商代服飾至少有以下十種形態:
一是交領右衽短衣,有華飾,衣長及臀,袖長及腕,窄袖口,配以帶褶短裙,寬腰帶,裹腿,翹尖鞋(第1例)。是為高級權貴衣著。
二是交領右衽素長衣,長袖,窄袖口,前襟過膝,後裾齊足。配以寬褲,寬腰帶,鞋履,腹懸一斧式蔽膝,頭戴高巾帽(第25例)。是為中小貴族或親信近侍所服。此類帶後裾的交領長衣,即“深衣”的先例。
三是交領右衽素小袍,衣長至膝,長袖。配以寬褲,腰帶,軟履(第27例)。是為中上層社會階層孩童衣裝。
四是交領長袖有華飾大衣,衣長及足踝。配以寬腰帶,上窄下寬形蔽膝,鞋履,頭戴頍形冠卷(第2例)。是為高級貴婦之服。
五是直領對襟有華飾短衣,長袖,衣長及臀。配花長褲,鞋履,頭帶頍形冠(22、23例)。是為貴族衣裝。
六是高後領敞襟長袖花短衣(4例)。是為親信貴族之衣。
七是圓領長袖花短衣。配緊身花褲,帽冠(8、12~17、24例)。是為中上層貴族衣裝。
八是圓領窄長袖花大衣,衣長及小腿(3例)。是為中下層貴族衣裝。
九是圓領細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束腰索,衣式簡而無華(32之三例)。是為罪隸所服。
十是赤身露體或僅於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額部戴圓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圓冠,乃賤民家奴形象。
27.安陽文化館藏商代(?)圓雕玉質孩童立像2。頭上束髮作左右兩總角。《詩·齊風·田甫》雲:“總角■兮”,毛傳:“總角,聚兩髦也;■,幼稚也。”《禮記·內則》雲:“男女未冠笄者,……總角,則無以笄,直結其發,聚之為兩角”,鄭註:“總角,收髮結之。”總角有以朱錦束結者,如《禮記·玉藻》雲:“童子之節也,……錦束髮,皆朱錦也”,孔疏:“錦束髮者,以錦為總而束髮也。”男女童子束總角,商代己然。此玉雕孩童身穿長袖交領右衽衣袍,束腰帶,下著齊足長寬褲,腳穿寬鬆軟履。應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孩童的裝束。
28.婦好墓出土圓雕男女合體玉人(原編號373)。裸體,跣足,有文身之飾。一麵為男性,另一麵為女性,可能為某種生命信仰觀念的象徵物,但當本之男女孩童的形象。頭上束左右總角,丫角作蝶形,上有劃線,似表現絲繩和布條束結之形。《禮記·內則》有“男角女羈,男左女右”之說,然商代未必如此,男女孩童皆可束左右總角。
29.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美術博物館藏商代圓雕玉女立像(the sackler art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原係溫斯洛普(grenville l. winthrop)饋贈品1。頭上束髮作左右雙牛角形,赤身裸體,乳房和陰戶等女性性徵明顯,臂、腿部有文身之飾,雙手被枷於腹前。似屬異族女俘或罪隸。
30.同館陳列溫斯洛普氏饋贈之商代圓雕玉質女奴立像2。形製略同上例,唯髮式作左右兩大髻,在頭上部,裸體而無文身之飾,雙手亦被枷於前。
31.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商代圓雕石質男性罪隸立像。傳安陽出土。雙手被桎梏。瘦長臉,尖下頜,高顴骨,粗眉大眼,蒜頭鼻,大嘴,發後梳,貼垂腦後,以頍束髮,裸體,僅腹前有蔽膝3。
32.1937年殷墟第15次發掘,在小屯358號深窖中出土一批殷代陶俑,大都殘碎,此舉完整者四例,可分兩類:一類頭頂禿光,臂被縛於背後,為男性罪隸;另一類頭上盤發或束單髻,有的戴額帶,臂被縛於前,雙手均桎梏於■中,是為女性罪隸4。其中三例身著圓領窄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腰束索。但有一女俑,頭頂收發束單髻,渾身一絲不掛,跣足,雙手被枷於前,形象近於上述第30例。自29至32共七例玉、石、陶人像,反映了商代社會最低階層的衣著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至西漢廣為流行的所謂“深衣”,在商代亦已出現。《禮記·深衣》雲:“古者深衣,蓋有製度”,孔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古人說的衣裳,指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身不相連屬的服製,前述新石器時代出土陶、石雕塑人像即可見到這種古老款式,深衣則比較後起。據有的學者研究,深衣的特點,是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便於舉步又不致內褲外露1。上舉第25例立像,右衽交領長袍,前襟短於後裾,前露出內褲脛下一部,正是比較標準的“深衣”服式,唯服此衣裝者,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均不高,主要見於中下層社會階層。《禮記·內則》有雲:“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後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看來“深衣”的出現並不太晚,隻是未被列入貴人服式之列,當然也不能用於重要的祭禮場合,比起冠式的講究大遜一截。恐怕“深衣”是由低層社會那種縫製簡單的連袴衣——如第32三例男女罪隸之服——直接改進而來。
綜上所述,商代服飾至少有以下十種形態:
一是交領右衽短衣,有華飾,衣長及臀,袖長及腕,窄袖口,配以帶褶短裙,寬腰帶,裹腿,翹尖鞋(第1例)。是為高級權貴衣著。
二是交領右衽素長衣,長袖,窄袖口,前襟過膝,後裾齊足。配以寬褲,寬腰帶,鞋履,腹懸一斧式蔽膝,頭戴高巾帽(第25例)。是為中小貴族或親信近侍所服。此類帶後裾的交領長衣,即“深衣”的先例。
三是交領右衽素小袍,衣長至膝,長袖。配以寬褲,腰帶,軟履(第27例)。是為中上層社會階層孩童衣裝。
四是交領長袖有華飾大衣,衣長及足踝。配以寬腰帶,上窄下寬形蔽膝,鞋履,頭戴頍形冠卷(第2例)。是為高級貴婦之服。
五是直領對襟有華飾短衣,長袖,衣長及臀。配花長褲,鞋履,頭帶頍形冠(22、23例)。是為貴族衣裝。
六是高後領敞襟長袖花短衣(4例)。是為親信貴族之衣。
七是圓領長袖花短衣。配緊身花褲,帽冠(8、12~17、24例)。是為中上層貴族衣裝。
八是圓領窄長袖花大衣,衣長及小腿(3例)。是為中下層貴族衣裝。
九是圓領細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束腰索,衣式簡而無華(32之三例)。是為罪隸所服。
十是赤身露體或僅於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額部戴圓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圓冠,乃賤民家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