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這樣,海內望族勢力的影響受到了嚴厲的打擊,他們的勢力因此變得空前微弱。當這些上層人士倒下後,那些急不可耐的中層官員便懷著投機或者報效的心理走上高位,開始他們夢寐以求的新政治生涯。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所用,科舉製在武則天時期得到了鞏固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寒門士子可以通過科舉入仕,來自民間的富有才幹者源源不斷地進入朝堂,武則天無需擔心找不到人才為自己辦事。從此之後,由於貴族階層的消失,皇帝與普通社會之間的鴻溝變得更深遠,平凡家庭出身的人才取代舊貴族勢力成為中國官員的主要來源,由於沒有深厚的家庭背景作為支持,他們隻能各自在仕途上奮鬥,真正成了替皇帝打工的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變化。此後這種變化所帶來的效果越發明顯,在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極致。
當時武則天可能還想不到自己會對後世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她有意或是無意地削弱貴族階層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但其初衷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不必太依賴於那些與李唐皇族有著密切聯繫、卻對她充滿敵意的貴族集團。
人生的最後謝幕
自從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繼承人問題就成了眾人關心的焦點。如今,隨著武則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雖然李氏子孫已經失去權勢,但武氏子弟仍然沒有確定的把握能夠在武則天之後登上皇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還有李顯和李旦兩個昔日的皇帝存在。大臣們因此勸告武則天說,她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這樣在死後就可以和李治一起配享太廟,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但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境遇將會悲慘得多,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大臣們的意見顯然給了武則天很大觸動,但她並沒有急於定下繼承人,而是繼續維持這種模糊的局麵,讓政局不至於過早變得動盪。但與此同時,她也在悄然打擊著一切關於繼承人問題的猜測和流言。武家子弟會突然被免去官職,李旦的兩名寵妃也被她下令殺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後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沒有人能看清武則天的真實用意,她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平衡著各方的勢力,在局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沒有一方勢力敢於輕舉妄動。
盡管許多事情表麵看來還不明朗,但武則天一直在做著悄無聲息的安排。公元696~69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率領下起兵反叛,並自號“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歷史上首位稱可汗的人。這原本是一場小規模的叛亂,但武則天卻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機,她大張旗鼓地平定叛亂,並命令武氏子弟參加這次討伐。盡管大臣們認為這純屬小題大做,但武則天還是興師動眾,迅速調集大軍進行征討。後人認為此時的武則天已經開始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她極力希望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能夠盡量延續下去。一方麵,她清醒地意識到,在她死後仍舊會是李氏皇族即位執掌天下,武氏政權很難延續;另一方麵,她又希望武氏勢力能夠在她死後牢牢控製政局,不至於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刻意將營州之亂事態擴大,希望能夠藉此擴大武氏執掌兵權的勢力範圍,依舊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晚年的武則天顯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經從政治事務上移開,轉向因多年事務繁忙而被忽視的個人生活。這時兩位名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兄弟成為她生活中兩位重要的人物,他們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則天的寵愛,許多投機者趁此機會對他們大加奉承,曾有人讚美張昌宗(六郎)的容貌如蓮花一般俊美,但隨即就有人反駁說,倘若表述為“蓮花似六郎”會更加恰當,他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稱許。這位曾經對政治擁有高度熱情和驚人判斷力的女皇如今顯得極為慵懶,由於她表現出的對政事的懈怠和意興闌珊,張氏兄弟藉機逐漸掌握了對政事的處理權。他們的肆意橫行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他們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時對他們充滿厭惡,這幾乎已經註定了他們在武則天失勢後必然會遭到厄運的下場。
公元698年,在外多年的廬陵王李顯被迎接回朝,重新立為太子。七年之後,早已對張易之和張昌宗感到不滿的大臣們突然行動,殺死張氏兄弟,準備擁立已經緊張到極限的李顯復位。當武則天了解了眼前的形勢後,情緒並沒有什麽波動,她平靜而略帶疲倦地簽署了退位詔書,似乎一切早已在意料之中。
此後李顯重新登上皇位,武則天終於遠離了政治紛爭,度過了近一年的平靜生活。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去皇帝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後,與高宗李治合葬幹陵,墳前矗立起一座無字石碑。雖然在一生的漫長歲月中,理智讓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道路,但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她依然選擇與親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個世界裏麵對他們充滿複雜情緒的目光。 結語
當武則天還在唐太宗身邊做才人時,唐太宗曾經就一匹無法馴服的烈馬詢問過妃嬪們的意見。當時正值年少的武媚給出了一個著名的答案:先用鐵鞭抽,倘若不服就用鐵錘打,如果還不馴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咽喉……這個故事後來廣為流傳,因為人們都認為它最能反映出武則天堅韌而殘酷的性格和行事方式。
當時武則天可能還想不到自己會對後世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她有意或是無意地削弱貴族階層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但其初衷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不必太依賴於那些與李唐皇族有著密切聯繫、卻對她充滿敵意的貴族集團。
人生的最後謝幕
自從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繼承人問題就成了眾人關心的焦點。如今,隨著武則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雖然李氏子孫已經失去權勢,但武氏子弟仍然沒有確定的把握能夠在武則天之後登上皇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還有李顯和李旦兩個昔日的皇帝存在。大臣們因此勸告武則天說,她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這樣在死後就可以和李治一起配享太廟,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但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境遇將會悲慘得多,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大臣們的意見顯然給了武則天很大觸動,但她並沒有急於定下繼承人,而是繼續維持這種模糊的局麵,讓政局不至於過早變得動盪。但與此同時,她也在悄然打擊著一切關於繼承人問題的猜測和流言。武家子弟會突然被免去官職,李旦的兩名寵妃也被她下令殺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後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沒有人能看清武則天的真實用意,她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平衡著各方的勢力,在局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沒有一方勢力敢於輕舉妄動。
盡管許多事情表麵看來還不明朗,但武則天一直在做著悄無聲息的安排。公元696~69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率領下起兵反叛,並自號“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歷史上首位稱可汗的人。這原本是一場小規模的叛亂,但武則天卻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機,她大張旗鼓地平定叛亂,並命令武氏子弟參加這次討伐。盡管大臣們認為這純屬小題大做,但武則天還是興師動眾,迅速調集大軍進行征討。後人認為此時的武則天已經開始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她極力希望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能夠盡量延續下去。一方麵,她清醒地意識到,在她死後仍舊會是李氏皇族即位執掌天下,武氏政權很難延續;另一方麵,她又希望武氏勢力能夠在她死後牢牢控製政局,不至於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刻意將營州之亂事態擴大,希望能夠藉此擴大武氏執掌兵權的勢力範圍,依舊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晚年的武則天顯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經從政治事務上移開,轉向因多年事務繁忙而被忽視的個人生活。這時兩位名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兄弟成為她生活中兩位重要的人物,他們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則天的寵愛,許多投機者趁此機會對他們大加奉承,曾有人讚美張昌宗(六郎)的容貌如蓮花一般俊美,但隨即就有人反駁說,倘若表述為“蓮花似六郎”會更加恰當,他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稱許。這位曾經對政治擁有高度熱情和驚人判斷力的女皇如今顯得極為慵懶,由於她表現出的對政事的懈怠和意興闌珊,張氏兄弟藉機逐漸掌握了對政事的處理權。他們的肆意橫行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他們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時對他們充滿厭惡,這幾乎已經註定了他們在武則天失勢後必然會遭到厄運的下場。
公元698年,在外多年的廬陵王李顯被迎接回朝,重新立為太子。七年之後,早已對張易之和張昌宗感到不滿的大臣們突然行動,殺死張氏兄弟,準備擁立已經緊張到極限的李顯復位。當武則天了解了眼前的形勢後,情緒並沒有什麽波動,她平靜而略帶疲倦地簽署了退位詔書,似乎一切早已在意料之中。
此後李顯重新登上皇位,武則天終於遠離了政治紛爭,度過了近一年的平靜生活。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去皇帝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後,與高宗李治合葬幹陵,墳前矗立起一座無字石碑。雖然在一生的漫長歲月中,理智讓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道路,但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她依然選擇與親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個世界裏麵對他們充滿複雜情緒的目光。 結語
當武則天還在唐太宗身邊做才人時,唐太宗曾經就一匹無法馴服的烈馬詢問過妃嬪們的意見。當時正值年少的武媚給出了一個著名的答案:先用鐵鞭抽,倘若不服就用鐵錘打,如果還不馴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咽喉……這個故事後來廣為流傳,因為人們都認為它最能反映出武則天堅韌而殘酷的性格和行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