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結語
司馬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他溫和的個性。雖然就當時的形勢看來,選擇一條溫和的路線是最明智的選擇,但如果換了東吳孫皓那樣性情天生暴虐的領導者,恐怕還是會把原本還算穩固的西晉江山折騰得風雨飄搖。
從一生的性格和事跡來看,司馬炎屬於一種祥和型的領導者,他的性情溫和,致力於解決各方麵的矛盾,因此也會受到各方麵的歡迎。司馬炎以這種性格平穩執政當屬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反倒是他在即位之前的活動。
許多人和司馬炎一樣,並不是以創業者的身份成為領導者,而是從接班人做起,一步一個台階地走上那個最高位置。其中的風險與變數究竟有多大,恐怕隻有個中人才會明白。自古以來,即位之路都如鋼索般危險,但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走鋼絲的絕技,所以許多時候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先掉下來。有些人沉不住氣,急不可耐想把別人推下去,沒想到自己反而先失去了重心,以至於摔得粉身碎骨,或是與競爭對手同歸於盡,反而讓第三方漁翁得利。所以走在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有效避開來自各方的風險,站穩腳跟慢慢向上走才能成功。
在成為新領導者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先撫平周圍的矛盾。新官上任三把火固然可以理解,但倘若掌握不住火候就容易引火燒身。所以有些聰明人往往先按兵不動,維持原有局麵,採取一些和緩的措施增加人氣,獲得來自更多方麵的支持才是明智之舉。但謹慎並不等於駐足不前,做一個守成之主絕不能無所作為,否則合作者看不到更上一個新台階的希望,原有的期望便會有所下降。平定東吳就是司馬炎一生中一項重要的成就與光榮,倘若少了這項功業,恐怕他在歷代開國皇帝中的業績排名就會退後不少。 引言
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許多遊牧民族從遙遠的北方來到中原,然後又匆匆離去,隻留下一個輝煌或傷感,卻終究是短暫的背影,這就是前拓跋珪時代的真實寫照。
拓跋珪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在富庶的漢地度過童年,從而學習到許多草原上學不到的東西。從這一點上說,他遠比那些來自草原上的先行者幸福。他接受了適度的教育,卻又漢化得不太徹底,所以能夠和別離已久的部眾們仍保有一定的共同語言,而不至於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一個異類。他仍然保留著遊牧民族強悍勇武的習性,當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進行較量時,他是最勇猛的武士,而建立政權後,他又憑著曾經的經驗和對漢地繁華與文化的美好記憶推行漢化措施,為此後北魏的進一步漢化打下基礎。
與拓跋珪的綜合素質相比,許多小政權的領袖顯得相對怯懦或愚蠢,在較量中完全不是他的對手。南方的漢人政權正麵臨自己的問題,此時無暇北顧。同屬鮮卑的慕容氏原本有可能建立功業,但慕容垂的英雄遲暮和後繼無人徹底斷送了他們的希望,也成就了北魏的事業。
草原上曾經先後走來過許多遊牧部族,但隻有鮮卑人笑到了最後。他們理應感謝拓跋珪為他們開創的基業,正是他將北魏政權此後的發展引上了正常的軌道,從此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第一個在漢地紮根立足的遊牧民族政權。
尷尬的出身與童年經歷
在西晉之後的動亂年代裏,有許多北方少數民族曾經進入中原,但能夠立足下來的卻很少。鮮卑人是其中的成功者,他們結束了十六國的混亂狀態,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為後世希望立足中原的遊牧民族做出了典範。作為北魏王朝的開國皇帝的拓跋珪是一個孤獨而殘暴的先行者,他一生都徘徊在遊牧民族傳統與中原文化之間,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扭曲了他的心靈,讓他親手奪去了許多親人與臣民的生命,直至自取滅亡。但也正是在這一幕幕悲劇裏,限製著鮮卑族發展的傳統勢力逐漸被肅清,這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終於踏上了一條走向農耕文明的道路。
和中原王朝的許多開國皇帝一樣,拓跋珪出生時也有一些神異的傳說,比如說他的母親賀氏夢到光芒四射的太陽,因此感生拓跋珪,或者說他出生的那個夜晚突然大放光明等等。實際上拓跋珪出生時並沒有這麽光彩照人,相反,他的童年經歷還讓他的後世子孫們感到很尷尬。他擁有一個極為曲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童年,顛沛流離的經歷給他幼時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影響了他一生的處事方式和統治思想。
拓跋珪是代國末代國王什翼犍的孫子。代國是北魏王朝的前身,不過那時它還隻是一個鮮卑族部落聯盟,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所以沒被列入十六國的範圍之內。拓跋部、賀蘭部、獨孤部等是這個聯盟裏勢力比較大的幾個部族,他們世代通婚,拓跋珪的母親賀氏就來自賀蘭部。拓跋珪出生幾個月前,代國的朝堂上發生了一場叛亂,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和叛亂者格鬥時受了重傷,不久就去世了。
此時的賀氏還很年輕。雖然丈夫死了,但她背後還有強大的賀蘭部勢力,為了繼續籠絡賀蘭部,什翼犍把懷著身孕的兒媳收為自己的妻子。幾個月後,賀氏生下了拓跋寔的遺腹子拓跋珪,後來又陸續與什翼犍生下了三個男孩,名字分別是拓跋儀、拓跋烈和拓跋觚。這樣的婚姻在中原人看來完全不能接受,不過當時的鮮卑人並不在乎這些。但到了他們逐漸漢化之後,就很為祖先的這段經歷感到羞恥,在修國史時還拚命想要掩蓋過去。
司馬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他溫和的個性。雖然就當時的形勢看來,選擇一條溫和的路線是最明智的選擇,但如果換了東吳孫皓那樣性情天生暴虐的領導者,恐怕還是會把原本還算穩固的西晉江山折騰得風雨飄搖。
從一生的性格和事跡來看,司馬炎屬於一種祥和型的領導者,他的性情溫和,致力於解決各方麵的矛盾,因此也會受到各方麵的歡迎。司馬炎以這種性格平穩執政當屬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反倒是他在即位之前的活動。
許多人和司馬炎一樣,並不是以創業者的身份成為領導者,而是從接班人做起,一步一個台階地走上那個最高位置。其中的風險與變數究竟有多大,恐怕隻有個中人才會明白。自古以來,即位之路都如鋼索般危險,但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走鋼絲的絕技,所以許多時候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先掉下來。有些人沉不住氣,急不可耐想把別人推下去,沒想到自己反而先失去了重心,以至於摔得粉身碎骨,或是與競爭對手同歸於盡,反而讓第三方漁翁得利。所以走在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有效避開來自各方的風險,站穩腳跟慢慢向上走才能成功。
在成為新領導者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先撫平周圍的矛盾。新官上任三把火固然可以理解,但倘若掌握不住火候就容易引火燒身。所以有些聰明人往往先按兵不動,維持原有局麵,採取一些和緩的措施增加人氣,獲得來自更多方麵的支持才是明智之舉。但謹慎並不等於駐足不前,做一個守成之主絕不能無所作為,否則合作者看不到更上一個新台階的希望,原有的期望便會有所下降。平定東吳就是司馬炎一生中一項重要的成就與光榮,倘若少了這項功業,恐怕他在歷代開國皇帝中的業績排名就會退後不少。 引言
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許多遊牧民族從遙遠的北方來到中原,然後又匆匆離去,隻留下一個輝煌或傷感,卻終究是短暫的背影,這就是前拓跋珪時代的真實寫照。
拓跋珪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在富庶的漢地度過童年,從而學習到許多草原上學不到的東西。從這一點上說,他遠比那些來自草原上的先行者幸福。他接受了適度的教育,卻又漢化得不太徹底,所以能夠和別離已久的部眾們仍保有一定的共同語言,而不至於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一個異類。他仍然保留著遊牧民族強悍勇武的習性,當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進行較量時,他是最勇猛的武士,而建立政權後,他又憑著曾經的經驗和對漢地繁華與文化的美好記憶推行漢化措施,為此後北魏的進一步漢化打下基礎。
與拓跋珪的綜合素質相比,許多小政權的領袖顯得相對怯懦或愚蠢,在較量中完全不是他的對手。南方的漢人政權正麵臨自己的問題,此時無暇北顧。同屬鮮卑的慕容氏原本有可能建立功業,但慕容垂的英雄遲暮和後繼無人徹底斷送了他們的希望,也成就了北魏的事業。
草原上曾經先後走來過許多遊牧部族,但隻有鮮卑人笑到了最後。他們理應感謝拓跋珪為他們開創的基業,正是他將北魏政權此後的發展引上了正常的軌道,從此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第一個在漢地紮根立足的遊牧民族政權。
尷尬的出身與童年經歷
在西晉之後的動亂年代裏,有許多北方少數民族曾經進入中原,但能夠立足下來的卻很少。鮮卑人是其中的成功者,他們結束了十六國的混亂狀態,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為後世希望立足中原的遊牧民族做出了典範。作為北魏王朝的開國皇帝的拓跋珪是一個孤獨而殘暴的先行者,他一生都徘徊在遊牧民族傳統與中原文化之間,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扭曲了他的心靈,讓他親手奪去了許多親人與臣民的生命,直至自取滅亡。但也正是在這一幕幕悲劇裏,限製著鮮卑族發展的傳統勢力逐漸被肅清,這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終於踏上了一條走向農耕文明的道路。
和中原王朝的許多開國皇帝一樣,拓跋珪出生時也有一些神異的傳說,比如說他的母親賀氏夢到光芒四射的太陽,因此感生拓跋珪,或者說他出生的那個夜晚突然大放光明等等。實際上拓跋珪出生時並沒有這麽光彩照人,相反,他的童年經歷還讓他的後世子孫們感到很尷尬。他擁有一個極為曲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童年,顛沛流離的經歷給他幼時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影響了他一生的處事方式和統治思想。
拓跋珪是代國末代國王什翼犍的孫子。代國是北魏王朝的前身,不過那時它還隻是一個鮮卑族部落聯盟,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所以沒被列入十六國的範圍之內。拓跋部、賀蘭部、獨孤部等是這個聯盟裏勢力比較大的幾個部族,他們世代通婚,拓跋珪的母親賀氏就來自賀蘭部。拓跋珪出生幾個月前,代國的朝堂上發生了一場叛亂,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和叛亂者格鬥時受了重傷,不久就去世了。
此時的賀氏還很年輕。雖然丈夫死了,但她背後還有強大的賀蘭部勢力,為了繼續籠絡賀蘭部,什翼犍把懷著身孕的兒媳收為自己的妻子。幾個月後,賀氏生下了拓跋寔的遺腹子拓跋珪,後來又陸續與什翼犍生下了三個男孩,名字分別是拓跋儀、拓跋烈和拓跋觚。這樣的婚姻在中原人看來完全不能接受,不過當時的鮮卑人並不在乎這些。但到了他們逐漸漢化之後,就很為祖先的這段經歷感到羞恥,在修國史時還拚命想要掩蓋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