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後來曹操的事跡來看,他確實非常聰明機警,做事不拘一格,行為舉止也常常不符合傳統的思想規範。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關於少年曹操事跡的傳奇,比如《世說新語》裏有一個故事說到年輕的曹操和袁紹都很喜歡胡鬧,有一次看到別人家在娶親,就想出了搶新娘的惡作劇。結果半路上被人發現,許多人追趕過來,曹操和袁紹慌忙逃竄,結果袁紹一不留神掉進了大坑裏,無論如何也爬不出來。於是曹操站在坑邊大喊:“搶新娘的毛賊在這裏!”袁紹一著急,自己奮力從坑裏跳出來,兩人這才脫險。從這裏能充分看出曹操的機智要勝出袁紹一籌,假如這個故事屬實,官渡之戰的結果大概從那時起就已經註定了。
當時並不是隻有許子將一個人看出了曹操的潛力,素來很有知人之明的太尉橋玄看到曹操後也很驚奇,對他說:“如今正是亂世,非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平定天下。莫非這個人就是你嗎?”曹操本來就很有決心和能力,又有了這些人的鼓勵,從此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個能夠做大事、成大業的人,人生誌向也更加遠大而堅定了。
初露鋒芒的年輕官員
雖然有了時人的高度評價,但曹操還需要以實際行動來證實他的能力。東漢靈帝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剛一登上政界,就以出色的表現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當時曹操被舉為孝廉,隨後出任洛陽北部尉一職,洛陽是東漢的首都,城裏皇親國戚匯聚,幾乎人人都有後台勢力,一般的官員都難免束手束腳,不知所措。但初出茅廬的曹操卻毫無忌憚,一上任就讓人做了十幾根五色大棒懸掛在衙門兩側,聲明如果有人敢觸犯法律禁令,立即棒殺勿論。當時有個皇帝很寵幸的宦官名叫蹇碩,他的叔父違禁夜行,撞在曹操手裏,曹操立即下令處死,這一下震動了京城,從此首都風氣肅然一變,再沒有人敢違禁行事。
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以騎都尉之職參與鎮壓,結果大獲全勝,受命擔任濟南相。濟南國本是個法紀混亂的地方,管轄的十幾個縣風氣極壞,貪汙徇私一類的事情屢見不鮮,卻從來沒有人過問。曹操上任之後,又拿出當年在洛陽時的作風和手段,一下奏免了八名縣級主管,結果又在當地掀起了一場風暴,貪官汙吏們聞風喪膽,紛紛逃到其他郡縣,當地風氣立即大為好轉。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扭轉不了整個時代的風氣,曹操也知道自己這些年來的行為觸動了太多利益集團,如果再在政界裏待下去,在當時混亂的社會環境下,恐怕總有一天會為自己招來禍患。於是他幹脆告病回家,在家鄉建設田園,修葺房舍,春夏讀書,秋冬遊獵,倒也過得清閑自在。
三國時代的許多風雲人物都有隱居的經歷,但隱居絕不是他們的目的和歸宿,隻是一種休養生息、更有效地洞察世事的手段。一旦機會來臨,他們就會從隱居的山野茅舍間走出來,走進更廣闊的人生舞台。《三國演義》裏隱居在南陽臥龍崗草廬中的諸葛亮是這樣,此時的曹操也是這樣。
中平五年,由於有鎮壓黃巾起義時的軍功作基礎,三十三歲的曹操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第二年董卓之亂爆發,天下大亂,屬於曹操的時代從此來臨。剛開始時,董卓看重曹操的名聲和能力,還想要和他合作,但曹操已經看出憑董卓的人品和能力絕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改名換姓,逃回家鄉。在回家的路上,曹操因為誤會而殺死了呂伯奢一家人,這段故事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已經廣為流傳。正是在這時,曹操說出了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言語中流露出的冷靜與狠辣使他身邊的人感到毛骨悚然。在即將開始人生大業的前夕發生了這樣一段插曲,似乎已經預示了曹操一生的功業都要在一種獨特的方式下完成。
英雄時代的開端
回到家鄉後,曹操變賣家產,招兵買馬,很快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隊伍,當地許多有誌向的年輕人都跑來投奔他,還有不少曹操的親屬,像後來成為魏國著名將領的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等都在其中。
第二年,因為不滿董卓的悖逆無道,關東眾多州郡牧守一起起兵討伐董卓,其中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大家各自帶著自己的軍隊前來,共同推舉家世顯赫、號稱“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這就是著名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曹操也率部參加了義軍。
董卓聽說眾人起兵的消息,就把漢獻帝帶到長安,一把火燒掉了洛陽的宮殿。當時董卓的軍事勢力很強大,而各路諸侯又各懷打算,大家駐在河南延津北邊的酸棗一帶,躊躇猶豫,不敢前進。曹操看到他們這樣縮手縮腳,感到非常無奈。在他看來,如今董卓劫掠天子、暴行無道,正是天人同憤、海內共怒的時候,各路諸侯竟然不抓住這樣的好機會一舉消滅董卓,真是不可理解。於是他獨自行動,率兵西行去打董卓,結果作戰不利,死傷了許多軍士,自己也中了流箭,差一點逃不出來,幸虧曹洪把自己的馬給他,對他說:“天下少一個我不算什麽,但天下可不能沒有你!”又一路步行跟隨,總算找了艘船一起逃回來。
當時並不是隻有許子將一個人看出了曹操的潛力,素來很有知人之明的太尉橋玄看到曹操後也很驚奇,對他說:“如今正是亂世,非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平定天下。莫非這個人就是你嗎?”曹操本來就很有決心和能力,又有了這些人的鼓勵,從此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個能夠做大事、成大業的人,人生誌向也更加遠大而堅定了。
初露鋒芒的年輕官員
雖然有了時人的高度評價,但曹操還需要以實際行動來證實他的能力。東漢靈帝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剛一登上政界,就以出色的表現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當時曹操被舉為孝廉,隨後出任洛陽北部尉一職,洛陽是東漢的首都,城裏皇親國戚匯聚,幾乎人人都有後台勢力,一般的官員都難免束手束腳,不知所措。但初出茅廬的曹操卻毫無忌憚,一上任就讓人做了十幾根五色大棒懸掛在衙門兩側,聲明如果有人敢觸犯法律禁令,立即棒殺勿論。當時有個皇帝很寵幸的宦官名叫蹇碩,他的叔父違禁夜行,撞在曹操手裏,曹操立即下令處死,這一下震動了京城,從此首都風氣肅然一變,再沒有人敢違禁行事。
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以騎都尉之職參與鎮壓,結果大獲全勝,受命擔任濟南相。濟南國本是個法紀混亂的地方,管轄的十幾個縣風氣極壞,貪汙徇私一類的事情屢見不鮮,卻從來沒有人過問。曹操上任之後,又拿出當年在洛陽時的作風和手段,一下奏免了八名縣級主管,結果又在當地掀起了一場風暴,貪官汙吏們聞風喪膽,紛紛逃到其他郡縣,當地風氣立即大為好轉。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扭轉不了整個時代的風氣,曹操也知道自己這些年來的行為觸動了太多利益集團,如果再在政界裏待下去,在當時混亂的社會環境下,恐怕總有一天會為自己招來禍患。於是他幹脆告病回家,在家鄉建設田園,修葺房舍,春夏讀書,秋冬遊獵,倒也過得清閑自在。
三國時代的許多風雲人物都有隱居的經歷,但隱居絕不是他們的目的和歸宿,隻是一種休養生息、更有效地洞察世事的手段。一旦機會來臨,他們就會從隱居的山野茅舍間走出來,走進更廣闊的人生舞台。《三國演義》裏隱居在南陽臥龍崗草廬中的諸葛亮是這樣,此時的曹操也是這樣。
中平五年,由於有鎮壓黃巾起義時的軍功作基礎,三十三歲的曹操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第二年董卓之亂爆發,天下大亂,屬於曹操的時代從此來臨。剛開始時,董卓看重曹操的名聲和能力,還想要和他合作,但曹操已經看出憑董卓的人品和能力絕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改名換姓,逃回家鄉。在回家的路上,曹操因為誤會而殺死了呂伯奢一家人,這段故事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已經廣為流傳。正是在這時,曹操說出了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言語中流露出的冷靜與狠辣使他身邊的人感到毛骨悚然。在即將開始人生大業的前夕發生了這樣一段插曲,似乎已經預示了曹操一生的功業都要在一種獨特的方式下完成。
英雄時代的開端
回到家鄉後,曹操變賣家產,招兵買馬,很快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隊伍,當地許多有誌向的年輕人都跑來投奔他,還有不少曹操的親屬,像後來成為魏國著名將領的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等都在其中。
第二年,因為不滿董卓的悖逆無道,關東眾多州郡牧守一起起兵討伐董卓,其中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大家各自帶著自己的軍隊前來,共同推舉家世顯赫、號稱“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這就是著名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曹操也率部參加了義軍。
董卓聽說眾人起兵的消息,就把漢獻帝帶到長安,一把火燒掉了洛陽的宮殿。當時董卓的軍事勢力很強大,而各路諸侯又各懷打算,大家駐在河南延津北邊的酸棗一帶,躊躇猶豫,不敢前進。曹操看到他們這樣縮手縮腳,感到非常無奈。在他看來,如今董卓劫掠天子、暴行無道,正是天人同憤、海內共怒的時候,各路諸侯竟然不抓住這樣的好機會一舉消滅董卓,真是不可理解。於是他獨自行動,率兵西行去打董卓,結果作戰不利,死傷了許多軍士,自己也中了流箭,差一點逃不出來,幸虧曹洪把自己的馬給他,對他說:“天下少一個我不算什麽,但天下可不能沒有你!”又一路步行跟隨,總算找了艘船一起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