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障礙,發起衝擊。我第七旅第十九團、第二十團從城東南和城南 方突破敵城牆一線防禦,並向敵縱深突擊,快速殲滅了敵人。我參 戰的各地方獨立團也分別從各個方向突進城內。經短時間激戰,敵 依託高大城牆精心設置的防線,全部被我摧毀。我各攻擊部隊迅即 向敵縱深穿插,對敵實施分割包圍。戰至上午10時,城內守敵大部 就殲,殘敵被我切割成相互孤立的幾塊。我展開陣前喊話,瓦解敵 軍,並發動城內居民搜捕化裝隱藏的散敵,迫使殘敵大部投降,一 部就殲。中午,偽旅長吳漱泉、偽專員李雲霈帶領殘部二百餘人,依 托鍾鼓樓及楚王殿工事繼續頑抗。我遂集中主力發起猛烈衝擊。經 30分鍾激戰,將其全殲,吳漱泉被擊斃。至下午3時,號稱“鐵打的 淮安”即告解放。 同時,我第十旅在部分地方武裝配合下,於9月18日對響水 口一帶偽軍徐繼泰部發起攻擊,殲敵近千,攻克響水口、陳家港、大 伊山、新安鎮等市鎮,控製了灌河兩岸,完全解放了蘇北鹽場。 兩淮戰役是我軍在華中敵後進行的第一個較大戰役。此役總 計全殲淮陰、淮安守敵偽師長潘幹臣、偽旅長吳漱泉以下一萬五千 餘人(淮陰戰鬥殲敵九千餘人,淮安戰鬥殲敵六千餘人),繳獲炮十 五門,輕重機槍一百八十餘挺,長短槍八千八百七十餘支,擲彈筒 及各種彈藥、車輛、馬匹、軍用物資等一大批。 新四軍第三師自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至抗戰勝利五年中,共 作戰五千餘次,殲敵六萬餘人,部隊由二萬餘人發展到七萬餘人 (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隊),本身傷亡一萬餘人。開闢了擁有四萬多平 方公裏土地和八百多萬人口的解放區。第三師除完成蘇北戰鬥任 務外,還調出兩個團(淮河大隊和第二十三團)、一個旅(獨立旅,後 又歸建)支援山東和皖江地區作戰。第七旅作為軍部機動部隊,轉 戰蘇北、淮北、淮南等地區,屢立戰功。當時華中局曾向中央報告 說:“三師的戰鬥力較強,部隊充實,……基本上保持了過去的優良
作風和製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與反映部隊的問題,保證一切, 每一號召能很快地動員起來,自上而下地去推動執行。”新四軍第 三師就是以這種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的作風,打敗了敵人,創建了 蘇北根據地,與蘇北廣大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14 在東北戰場 進軍東北 1945年9月上旬,經中央批準,我率新四軍第三師第七、第八 旅自淮南津浦路西東返,回師蘇北。於9月13日途經華中局駐地 時,得知蘇聯紅軍已將日本關東軍殲滅,占領了我國東北地區。同 時,我軍也有少量部隊進入東北。而國民黨軍隊主力尚在大後方, 一時還來不及接管東北。我認為這是我軍進軍東北,開闢創建東北 戰略根據地的極好時機。於是,我就請當時任華中局書記的饒漱石 給中央發電報,建議中央及軍委立即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管蘇聯 紅軍同意與否,要下決心進軍東北,不可錯過時機。但饒漱石當時 不同意發電報。我即以自己的名義起草了一封電報,向中央及軍委 提出了我對當前局勢及軍事方針的意見,並於14日用華中局的電 台發出。電文主要為: “我對目前局勢和我軍軍事方針,有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蔣介石對我黨談判毫無誠意,隻以和平談判作欺騙人民、 麻痹我軍、拖延時間之手段。……到適當時機,和平壓力無效後,即
以大軍向我進攻,以收各個擊破之效。 (二)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之主力不多,且占領地區大, 我主力分散。……很難獨立長期支特大規模戰爭。 …… 我們應採取: 政治上仍進行談判,而軍事上應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在決戰勝 利之下,取得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 事具體部署上,我建議: 1、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 十萬人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根 據地,支援關內鬥爭。 2、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萬主力, 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之決戰,達到控製整個察、綏與西 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五萬主力,待敵人 繳槍之後,在濟、徐、膠、海鐵路線進行決戰,達到控製整個山東。 4、其他各地區,則成為二大戰略根據地之衛星,力求爭取局部 決戰之勝利,若不可能時,即以遊擊戰爭長期周旋。 (五)為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調三萬人到五萬人去東北,華中 應調三萬到六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山西。 江南一師主力應調回江北,隻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動。一師為新四軍 之堅強部隊,目前向頑作戰毫無希望,估計將來被截斷之後,會被 迫打遊擊。以堅強主力去打遊擊,極為不利,故應迅速北調。 (六)我對各方麵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麵之處。但我認為目 前我黨若沒有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若沒 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繫一大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 中兵力進行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依靠談判或國際幹涉,均帶有
極大危險性。是否有當,請考慮指示。” 電報發出之後,我即離開華中局駐地,率部發動兩淮戰役。9 月22日,當我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淮安城時,隻見滿城軍民載歌載 舞,歡騰雀躍,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之中。歷經戰爭創傷的人民 群眾渴望和平,需要休養生息,這是大家的共同心願。可是,我心中 清楚,國民黨反動派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我根據地人民群眾安居樂 業。經過八年浴血抗戰建立起來的抗日根據地,很快又將成為國民 黨反動派向我們爭奪的戰場,已經付出了重大代價的根據地軍民, 還將作出新的犧牲,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正麵臨著一場新的嚴峻 考驗。 我軍攻克淮安的第二天,即1945年9月23日,我接到上級命 令,要我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三萬五千人開赴東北。接到命令後, 我即刻著手進軍東北的部署。當時聽說東北武器裝備甚多,曾有個 說法,要第三師北進部隊把武器和裝備留下來交給地方,說是到了 東北就可以拿到新武器,新裝備。但我對此沒有輕信。我歷來考慮 問題,總是把不利因素盡量想得多一點,以便有備無患。我想,目前 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到了東北萬一拿不到武器,將怎麽打仗?而且 千裏行軍,路上若遇到情況,沒有武器又怎麽行?所以,我堅持部隊 現有的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裝上路。同時我還考慮到,到東北 之後,即進入冬季,首先將遇到與蘇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氣候,解決 部隊的棉衣問題,亦是當務之急。盡管當時受到一些責難,但我還 是堅持這兩條:一是要部隊帶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裝。多餘的武 器可以留下來,交給地方使用。這樣,我一邊安排先頭部隊即刻出 發,一邊抓緊籌集棉衣。9月28日,我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率 師部直屬隊和其餘各旅部隊從淮陰啟程,向山東進發。 臨離開蘇北之前,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曾指示我們到達山東
作風和製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與反映部隊的問題,保證一切, 每一號召能很快地動員起來,自上而下地去推動執行。”新四軍第 三師就是以這種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的作風,打敗了敵人,創建了 蘇北根據地,與蘇北廣大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14 在東北戰場 進軍東北 1945年9月上旬,經中央批準,我率新四軍第三師第七、第八 旅自淮南津浦路西東返,回師蘇北。於9月13日途經華中局駐地 時,得知蘇聯紅軍已將日本關東軍殲滅,占領了我國東北地區。同 時,我軍也有少量部隊進入東北。而國民黨軍隊主力尚在大後方, 一時還來不及接管東北。我認為這是我軍進軍東北,開闢創建東北 戰略根據地的極好時機。於是,我就請當時任華中局書記的饒漱石 給中央發電報,建議中央及軍委立即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管蘇聯 紅軍同意與否,要下決心進軍東北,不可錯過時機。但饒漱石當時 不同意發電報。我即以自己的名義起草了一封電報,向中央及軍委 提出了我對當前局勢及軍事方針的意見,並於14日用華中局的電 台發出。電文主要為: “我對目前局勢和我軍軍事方針,有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蔣介石對我黨談判毫無誠意,隻以和平談判作欺騙人民、 麻痹我軍、拖延時間之手段。……到適當時機,和平壓力無效後,即
以大軍向我進攻,以收各個擊破之效。 (二)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之主力不多,且占領地區大, 我主力分散。……很難獨立長期支特大規模戰爭。 …… 我們應採取: 政治上仍進行談判,而軍事上應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在決戰勝 利之下,取得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 事具體部署上,我建議: 1、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 十萬人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根 據地,支援關內鬥爭。 2、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萬主力, 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之決戰,達到控製整個察、綏與西 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十五萬主力,待敵人 繳槍之後,在濟、徐、膠、海鐵路線進行決戰,達到控製整個山東。 4、其他各地區,則成為二大戰略根據地之衛星,力求爭取局部 決戰之勝利,若不可能時,即以遊擊戰爭長期周旋。 (五)為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調三萬人到五萬人去東北,華中 應調三萬到六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山西。 江南一師主力應調回江北,隻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動。一師為新四軍 之堅強部隊,目前向頑作戰毫無希望,估計將來被截斷之後,會被 迫打遊擊。以堅強主力去打遊擊,極為不利,故應迅速北調。 (六)我對各方麵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麵之處。但我認為目 前我黨若沒有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若沒 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繫一大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 中兵力進行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依靠談判或國際幹涉,均帶有
極大危險性。是否有當,請考慮指示。” 電報發出之後,我即離開華中局駐地,率部發動兩淮戰役。9 月22日,當我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淮安城時,隻見滿城軍民載歌載 舞,歡騰雀躍,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之中。歷經戰爭創傷的人民 群眾渴望和平,需要休養生息,這是大家的共同心願。可是,我心中 清楚,國民黨反動派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我根據地人民群眾安居樂 業。經過八年浴血抗戰建立起來的抗日根據地,很快又將成為國民 黨反動派向我們爭奪的戰場,已經付出了重大代價的根據地軍民, 還將作出新的犧牲,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正麵臨著一場新的嚴峻 考驗。 我軍攻克淮安的第二天,即1945年9月23日,我接到上級命 令,要我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三萬五千人開赴東北。接到命令後, 我即刻著手進軍東北的部署。當時聽說東北武器裝備甚多,曾有個 說法,要第三師北進部隊把武器和裝備留下來交給地方,說是到了 東北就可以拿到新武器,新裝備。但我對此沒有輕信。我歷來考慮 問題,總是把不利因素盡量想得多一點,以便有備無患。我想,目前 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到了東北萬一拿不到武器,將怎麽打仗?而且 千裏行軍,路上若遇到情況,沒有武器又怎麽行?所以,我堅持部隊 現有的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裝上路。同時我還考慮到,到東北 之後,即進入冬季,首先將遇到與蘇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氣候,解決 部隊的棉衣問題,亦是當務之急。盡管當時受到一些責難,但我還 是堅持這兩條:一是要部隊帶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裝。多餘的武 器可以留下來,交給地方使用。這樣,我一邊安排先頭部隊即刻出 發,一邊抓緊籌集棉衣。9月28日,我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率 師部直屬隊和其餘各旅部隊從淮陰啟程,向山東進發。 臨離開蘇北之前,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曾指示我們到達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