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團)調回冀魯豫。 第二縱隊南下之先頭部隊於6月20日到達豫皖蘇邊區新興 集,與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6月27日,中央軍委電 示我部與彭雪楓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活動於津浦路西、隴 海路以南,以對日寇作戰,鞏固豫皖根據地,擴大與整訓部隊為中 心任務。”第四縱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我任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 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 6月29日,中原局(1941年5月改為華中局)書記劉少奇來 電,要我作東進準備,“二十天後派三個團過津浦路活動。”豫皖蘇 邊區當時麵對日軍,背後是國民黨頑軍,是個夾在敵偽頑縫隙間的 一塊地方。彭雪楓因原來的部隊不多,堅決不同意我走。他起草了 一份電報略謂:與敵偽頑長期鬥爭,以向西發展為有利,平原作戰 須有山地作依託;黃部應留下,培養主力,建立鞏固根據地;一旦形 勢有變,即可西入伏牛山,南進大別山,等等。我剛剛到達豫皖蘇, 尚不明了毛澤東關於控製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長江以北、大 海以西地區的戰略意圖,以為我仍受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直接指 揮。 彭雪楓所起草的電報內容與我自己原來的看法比較一致。我 也曾電報中央,提過類似意見,我們遂於7月1日以彭黃聯名電復 中原局。7月15日和7月17日、18日,劉少奇連續三次來電催我 速率所部過津浦路,東進皖東北。我感到劉少奇的電報與中央軍委 前6月27日電不盡一致。為弄清指揮關係以確定部隊的行動,我 即打電報請示毛澤東。毛澤東回電指示我服從中原局胡服(即劉少 奇)指揮。我拿著毛澤東的回電給彭雪楓看,說我準備立即東進皖 東北。此時我對中央的戰略意圖已經明了,決心遵照中原局指示東 進。遂將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團)由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誌強率 領,留在彭雪楓部,以加強其主力(第三四四旅於“皖南事變”後改
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教導營也留下來一半給彭雪楓部,我 率新二旅的第五、第六團和三四四旅的第六八七團以及教導營的 兩個連,離開豫皖蘇,越過津浦鐵路,向皖東北挺進。此後,我便在 中共華中局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開闢、建設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 爭。
13 蘇北抗戰 會師白駒鎮 在我們到達皖東北之前,蘇皖區黨委已於1939年4月成立, 由金明任區黨委書記。當時已有好幾支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活動 於皖東北地區。張愛萍在這裏組建了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由 張愛萍任總隊長兼政治委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六八 五團主力改編而成的蘇魯豫支隊,在支隊司令員彭明治率領下,由 蘇魯豫南下。由鍾輝、韋國清、孫象涵、李浩然等領導的山東八路軍 隴海南進支隊也到達皖東北,並先期開闢了邳、睢、銅遊擊根據地。 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江華也從山東帶過來一批幹部和部隊 到皖東北。由於這幾支部隊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領導係統,彼此誰 也指揮不了誰。後來劉瑞龍奉命到皖東北後,成立了以他為主任的 軍政委員會,但號令仍不行於軍隊。1940年6月6日,劉少奇給中 央的電報中說:“我在皖東北之部隊,係統指揮不統一,內部外部情 況均複雜,請中央及朱、彭令黃克誠同誌速來蘇皖地區統一指揮, 任軍區司令。如能多帶兵力來為更好,否則不能完成任務。”
我於1940年7月下旬率部離開豫皖蘇,於8月7日到達皖東 北。8月10日我即趕到盱眙縣中原局駐地,與劉少奇會麵。遵照中 央指示,研究了蘇皖地區我軍各部隊的統一編製、統一指揮問題。 確定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所有的我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統一整 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任命我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五縱隊轄三 個支隊,每個支隊轄三個大隊(團),共二萬餘人。 遵照中央關於“八路軍到華中後,堅決爭取控製全蘇北”的指 示,我很快地結束了部隊的整編工作,即著手部署開闢蘇北地區的 工作。自8月底開始,除第二支隊一部堅持皖東北工作外,其餘各 部相繼挺進淮海、鹽阜地區。當時淮海區有一部分與黨失去聯繫的 同誌,聯絡知識青年和愛國人士,組織了一支抗日武裝。第一支隊 到達後,淮海區的局麵很快就打開了。第三支隊進入蘇北宿遷、沭 陽臨近隴海鐵路一帶開闢工作。我率縱隊部和第六八七團於9月 中旬進入淮海區。 蘇北(包括淮海、鹽阜兩個地區)地處隴海路以南,運河以東, 大海以西。日軍侵占蘇北後,即搶占交通要道,逐步擴大偽化區。在 尚未被日軍占領的地區,則是國民黨統治區,並建有縣、區、鄉、保 各級政權。江蘇省主席兼蘇皖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擁兵蘇北,不 思抗日,積極反共,千方百計要消滅新四軍,被稱為“磨擦專家”。 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部分新四軍主力北渡長江後,與先 期北上的新四軍部隊會合,進駐黃橋地區。韓德勤自恃兵多勢重, 妄圖將陳、粟部新四軍一舉殲滅。當10月2日頑韓軍開始向黃橋 大舉進攻時,陳毅急電我率部馳援。我回電告以即刻出發。10月4 日,中共中央就此發出指示:“韓德勤又大舉壓迫我軍……八路軍 不能坐視。”“黃克誠部主力決心於本月4日開始行動,南下阜寧, 並擬向鹽城挺進,增援陳毅。”“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 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
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教導營也留下來一半給彭雪楓部,我 率新二旅的第五、第六團和三四四旅的第六八七團以及教導營的 兩個連,離開豫皖蘇,越過津浦鐵路,向皖東北挺進。此後,我便在 中共華中局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開闢、建設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 爭。
13 蘇北抗戰 會師白駒鎮 在我們到達皖東北之前,蘇皖區黨委已於1939年4月成立, 由金明任區黨委書記。當時已有好幾支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活動 於皖東北地區。張愛萍在這裏組建了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由 張愛萍任總隊長兼政治委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六八 五團主力改編而成的蘇魯豫支隊,在支隊司令員彭明治率領下,由 蘇魯豫南下。由鍾輝、韋國清、孫象涵、李浩然等領導的山東八路軍 隴海南進支隊也到達皖東北,並先期開闢了邳、睢、銅遊擊根據地。 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江華也從山東帶過來一批幹部和部隊 到皖東北。由於這幾支部隊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領導係統,彼此誰 也指揮不了誰。後來劉瑞龍奉命到皖東北後,成立了以他為主任的 軍政委員會,但號令仍不行於軍隊。1940年6月6日,劉少奇給中 央的電報中說:“我在皖東北之部隊,係統指揮不統一,內部外部情 況均複雜,請中央及朱、彭令黃克誠同誌速來蘇皖地區統一指揮, 任軍區司令。如能多帶兵力來為更好,否則不能完成任務。”
我於1940年7月下旬率部離開豫皖蘇,於8月7日到達皖東 北。8月10日我即趕到盱眙縣中原局駐地,與劉少奇會麵。遵照中 央指示,研究了蘇皖地區我軍各部隊的統一編製、統一指揮問題。 確定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所有的我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統一整 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任命我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五縱隊轄三 個支隊,每個支隊轄三個大隊(團),共二萬餘人。 遵照中央關於“八路軍到華中後,堅決爭取控製全蘇北”的指 示,我很快地結束了部隊的整編工作,即著手部署開闢蘇北地區的 工作。自8月底開始,除第二支隊一部堅持皖東北工作外,其餘各 部相繼挺進淮海、鹽阜地區。當時淮海區有一部分與黨失去聯繫的 同誌,聯絡知識青年和愛國人士,組織了一支抗日武裝。第一支隊 到達後,淮海區的局麵很快就打開了。第三支隊進入蘇北宿遷、沭 陽臨近隴海鐵路一帶開闢工作。我率縱隊部和第六八七團於9月 中旬進入淮海區。 蘇北(包括淮海、鹽阜兩個地區)地處隴海路以南,運河以東, 大海以西。日軍侵占蘇北後,即搶占交通要道,逐步擴大偽化區。在 尚未被日軍占領的地區,則是國民黨統治區,並建有縣、區、鄉、保 各級政權。江蘇省主席兼蘇皖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擁兵蘇北,不 思抗日,積極反共,千方百計要消滅新四軍,被稱為“磨擦專家”。 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部分新四軍主力北渡長江後,與先 期北上的新四軍部隊會合,進駐黃橋地區。韓德勤自恃兵多勢重, 妄圖將陳、粟部新四軍一舉殲滅。當10月2日頑韓軍開始向黃橋 大舉進攻時,陳毅急電我率部馳援。我回電告以即刻出發。10月4 日,中共中央就此發出指示:“韓德勤又大舉壓迫我軍……八路軍 不能坐視。”“黃克誠部主力決心於本月4日開始行動,南下阜寧, 並擬向鹽城挺進,增援陳毅。”“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 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