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又與袁術連合,遣其將高順、張遼擊劉備,曹操遣夏侯惇往救備,為順等所敗。順等遂破沛,虜備妻子,備單身走。操欲自往擊布,諸將以為張繡、劉表在後,如東擊布,後方堪慮。荀攸曰:“表、繡新破,勢不敢動,布驍猛,又恃袁術,若縱橫淮泗間,豪傑必應之。今乘其初叛,眾心未一,往可破也。”操稱善,乃引兵往擊布。這時泰山屯帥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等皆附布。操與劉備遇於梁(今河南商丘市),進至彭城(今徐州市)。


    陳宮勸呂布擊操,以收以逸待勞之效。布不從,欲待操軍橫渡泗水時,蹙之於河。但操軍戰鬥力甚強,布連戰皆敗,操攻克彭城之後,仍濫殺人民,進行屠城。呂布最後退守下邳,操引沂、泗二水灌城。布部將多叛,布亦被迫出降,操縊殺之。


    布將張遼率其眾降操,拜中郎將。臧霸亡匿,操得而赦之,使招吳敦、尹禮、孫觀等,皆以為守相。這樣,曹操在徐州的統治大致穩定了。


    淮南的袁術,已於建安二年(197年)稱帝,他隻知驕奢淫佚,後宮妻妾數百,皆著羅紈,食粱肉。對百姓則一味榨取,毫不體恤。等到百姓的脂膏被吮食盡了,他也“資實空盡,不能自立”,被迫離開淮南,企圖北上,把皇帝的桂冠送給袁紹,途經下邳時,遭到曹操的邀擊,不能前進,又折回壽春(今安徽壽縣)。嘔血而死。


    二、官渡之戰


    在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以前,曹操和袁紹分別在黃河南北發展自己的勢力,雙方還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但隨著雙方勢力的擴張,利害衝突也跟蹤而來。曹操打著“天子”招牌,操縱封賞大權,自為大將軍,以袁紹為太尉。袁紹素來驕貴,聲望和地位一向在曹操之上,這時,紹恥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不旨接受太尉官職。由於袁紹勢力很大,曹操不得不把大將軍讓給他,而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


    建安三年(198年)十二月曹操擒殺呂布,取得徐州,次年三月,袁紹削滅公孫瓚,兼併幽州,於是袁、曹兩大勢力之間的對立顯得更加突出,便不能不以戰爭相見了。


    就地廣、兵多、糧足各方麵而論,袁紹都勝過曹操。曹操所占領的兗、豫、徐三州,都是殘破之餘。袁紹所統轄的冀、青、幽、並四州,則受戰爭破壞較少,比較富實。再就四周形勢來說,袁紹所控製的地區,西界黃河,東臨大海,北麵的烏桓素受袁紹籠絡。曹操則南有劉表,東南有孫策。關中將帥韓遂、馬騰等都擁強兵,徘徊觀望於袁曹二者之間。


    客觀形勢是利於袁紹而不利於曹操的。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袁紹滅公孫瓚之後,挑選步兵十萬,騎兵一萬,準備進攻許都。當時謀臣沮授向袁紹建議利用優越的人力,物力與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以消耗其軍事實力。“進屯黎陽,漸營河南”,從正麵穩紮穩打;同時“分遣騎兵,抄其邊境,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這樣就可十全必克,而不必決勝負於一役。可是袁紹不能用。


    曹操針對當時情況,採取了一係列措施。首先進取河內,河內地區北靠太行山,南臨黃河,占有了它,不僅可以阻擋袁紹在並州東南地區的軍隊東下,而且可以有效地阻止袁紹大軍從東沿河西上。建安四年(199年)八月,曹操派遣原泰山將帥臧霸等帶領精兵回到青州,利用他們在當地原有的影響進行活動,以牽製袁紹在青州方麵的軍隊,使之不能西上增援。十一月,曹操又捨棄殺子之仇,把正在被袁紹招誘的張繡爭取過來。這時,關中諸將見袁曹將要戰爭,皆中立觀望,曹操使衛覬前往關中協助司隸校尉鍾繇安撫韓遂、馬騰等,使其不致為患。並開始派遣謁者僕射到關中監鹽官,以市鹽錢購買耕牛,供回到生產線上的農民使用,這對於安定關中社會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樣,曹操就把一些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後來曹操從關中獲得一千餘匹軍馬,彌補了一部分騎兵不足的缺陷。張繡在與袁紹作戰中,亦“力戰有功”。


    曹操在做了以上部署以後,於建安四年(199年)年底,親自率領大軍進駐重要戰略要地——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對曹操不利的事,就是劉備在徐州的叛變。劉備自投歸曹操後,操給他一個豫州牧的名義,一同駐在許都。這時,淮南軍閥袁術由於屢吃敗仗,力窮勢窘,打算經過徐州北上投奔袁紹,曹操派劉備前往截擊,袁術被阻南歸,劉備占據徐州叛操,並與袁紹聯合。曹操派將前往擊備,未能取勝。操留下部分兵力把守官渡,自己率領精銳騎兵前往擊備。諸將恐袁紹乘機進攻,操曰:“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誌,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東行,很快就擊潰了劉備的軍隊,迫使劉備連妻子都扔掉,倉皇北上投奔袁紹。劉備手下親信大將關羽,也被操俘獲。操再回到官渡,前後還不到一個月的工夫。


    曹操東征劉備,給袁紹造成的可乘之機,在袁紹集團中,並不是沒有人看到。袁紹的謀臣田豐就曾經勸他抓住這個戰機,襲取許都,但紹卻以幼子患病的理由不肯出擊,田豐急得用手杖擊地說:“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