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麵列寧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當你病在床上,強盜持槍搶劫,你不交出錢包,就連性命也搭上,如果交出錢包,等你養好了身體,不但把錢包奪回來還可殺死強盜。不知進退不懂屈伸,那是愚蠢,不是勇敢。……”
“左派幼稚病嘛。……這些話在國內是不能談的,現在隻是關起門來說。”
顯然,我的這種推心置腹使孫洪林甚為感動。傾訴衷腸這是一種人生的精神需求,盡管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古訓,還是有人甘冒惹禍之險而仗義執言。人人都珍惜自己久久思索的成果,渴望得到友人的承認或是換取更深入的交流。像我們這種沒有利害衝突的朋友關係,最容易暢所欲言。
“不綜合就不能分析,這就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全局。”孫洪林回到藤條沙發上,扳倒第一個指頭,“一,首先看諒山大捷消滅了多少敵人有生力量,有的史料說近千,其實法軍傷亡還不到三百人。當時法軍敗退的主因是統帥尼格裏受了重傷。……戰爭,並不是一次勝負就決定結局的,如果法軍再繼續增兵,馮子材還能打勝嗎?歷史上不是有百戰百勝一敗而失天下,百戰百敗一勝而得天下的先例嗎?再看條約:清政府下令越北戰場的中國軍隊分期撤回國內;法軍則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這算不算是一種讓步呢?……可以研究。”
“問題是不能隻盯著中法戰場!……還要看看有沒有後顧之憂,”
“完全正確。”孫洪林興奮得拍了一下茶幾,“中法停戰協定是1885年4月簽訂的,在此之前(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了‘甲申政變’,日本利用政變插手朝鮮事務,1885年3月,日本派全權大使與清政府談判‘甲申政變’後的朝鮮地位問題。這是明目張膽的趁火打劫,為了騰出手來對付日本,不能不在4月4日匆匆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不然,你就會腹背受敵,遭受日、法兩強的南北夾擊。……”
“這是清政府的一種痛苦的選擇!”
“或者叫弱者的選擇!”孫洪林同意說,“或者叫別無選擇!就像富了必然放債,窮了必然借債一樣,弱了就要挨打。……”
“如果按某些史料批評的那樣,當時清政府根本不要跟法國、日本談判,堅決與他們死拚到底,結果會怎麽樣?”我說。
“你這是向小學生提的問題,鴉片戰爭打過沒有?甲午海戰打過沒有?……哪一次不是戰敗而後割地賠款?當今世界,仍然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如果當時,清政府不簽停戰協定,把兵力財力投入越南抗法戰場,日本從朝鮮進入東北,沙俄也趁機撲來,英國也不甘落後,再來一次北京失守,圓明園已無物可焚,故宮卻可以燃燒,那時,會不會被史家指責為不知進退,不懂得乘勝談判見好快收呢?……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研究。……”
“歷史就像一盤走過的棋,勝負已經不可更改。”我慎審地說,“如果復盤分析每一步的得失,那就會氣象萬千,肯定會爭論不休,甚至會推磨。對於中法戰爭的結局,應該怎樣認識,按利弊互見的法則那就很可能眾說紛經,因為我曾經參加過編寫軍史的討論,大家可以爭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因為未發生的事情,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可變因素太多了。那時,我們在研究一次戰役中,是不是應該對敵人的後方兵站作一次偷襲,有人說偷襲成功,對戰役必然產生有利影響,但有人卻認為偷襲不成功就會給戰役帶來很大不利。到底成功還是不成功,那就看當時雙方的智勇狀態,誰也無法預計到當時有多少偶然和意外,一次應該成功的伏擊,很可能由於一個戰士走火招致失敗。……”
“當然,當然,”孫洪林因我對他的論點略存異議而變得振奮起來,“凡事總有上中下三策,但也看客觀的條件,曹操和袁紹對起陣來處處得心應手,和諸葛亮對起陣來就敗走華容小道,所以很多兵家因為把握不了客觀變化,往往陷入迷信,用占卜來決狐疑。……”
“這就是矛和盾的關係,矛利則盾不堅,盾堅則矛不利。是吧?……”
“歷史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所以,我希望你把這段歷史寫活,而不是寫死。因為許多真理和謬誤都是相對的,還要分階段看,所以歷史不斷地重寫。你說秦滅六國是好還是壞?你說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好還是壞?暴力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得以成長的搖籃。可是,如果美洲還是印第安人的天下,還有沒有現代文明?除非人類再回到原始狀態。可是,原始狀態就是合理的幸福的嗎?原始人的生活會不會更悲慘、鬥爭更慘酷呢?人類應該向何處去?過去我們走蘇聯十月革命的路,今天,我們卻要打倒蘇聯修正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日本侵略中國,當然是壞事,可是,不妨想一想,如果沒有八年抗戰,中國會是什麽樣子?是工農紅軍在西北再來一次長征呢還是早就實現了社會主義呢?還是新軍閥依然連年混戰不休呢?……”孫洪林忽然停住了,歡快地笑笑,“我們這樣胡思亂想,是不是滑邊了?滑進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圈套裏去了?”
“左派幼稚病嘛。……這些話在國內是不能談的,現在隻是關起門來說。”
顯然,我的這種推心置腹使孫洪林甚為感動。傾訴衷腸這是一種人生的精神需求,盡管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古訓,還是有人甘冒惹禍之險而仗義執言。人人都珍惜自己久久思索的成果,渴望得到友人的承認或是換取更深入的交流。像我們這種沒有利害衝突的朋友關係,最容易暢所欲言。
“不綜合就不能分析,這就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全局。”孫洪林回到藤條沙發上,扳倒第一個指頭,“一,首先看諒山大捷消滅了多少敵人有生力量,有的史料說近千,其實法軍傷亡還不到三百人。當時法軍敗退的主因是統帥尼格裏受了重傷。……戰爭,並不是一次勝負就決定結局的,如果法軍再繼續增兵,馮子材還能打勝嗎?歷史上不是有百戰百勝一敗而失天下,百戰百敗一勝而得天下的先例嗎?再看條約:清政府下令越北戰場的中國軍隊分期撤回國內;法軍則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這算不算是一種讓步呢?……可以研究。”
“問題是不能隻盯著中法戰場!……還要看看有沒有後顧之憂,”
“完全正確。”孫洪林興奮得拍了一下茶幾,“中法停戰協定是1885年4月簽訂的,在此之前(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了‘甲申政變’,日本利用政變插手朝鮮事務,1885年3月,日本派全權大使與清政府談判‘甲申政變’後的朝鮮地位問題。這是明目張膽的趁火打劫,為了騰出手來對付日本,不能不在4月4日匆匆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不然,你就會腹背受敵,遭受日、法兩強的南北夾擊。……”
“這是清政府的一種痛苦的選擇!”
“或者叫弱者的選擇!”孫洪林同意說,“或者叫別無選擇!就像富了必然放債,窮了必然借債一樣,弱了就要挨打。……”
“如果按某些史料批評的那樣,當時清政府根本不要跟法國、日本談判,堅決與他們死拚到底,結果會怎麽樣?”我說。
“你這是向小學生提的問題,鴉片戰爭打過沒有?甲午海戰打過沒有?……哪一次不是戰敗而後割地賠款?當今世界,仍然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如果當時,清政府不簽停戰協定,把兵力財力投入越南抗法戰場,日本從朝鮮進入東北,沙俄也趁機撲來,英國也不甘落後,再來一次北京失守,圓明園已無物可焚,故宮卻可以燃燒,那時,會不會被史家指責為不知進退,不懂得乘勝談判見好快收呢?……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研究。……”
“歷史就像一盤走過的棋,勝負已經不可更改。”我慎審地說,“如果復盤分析每一步的得失,那就會氣象萬千,肯定會爭論不休,甚至會推磨。對於中法戰爭的結局,應該怎樣認識,按利弊互見的法則那就很可能眾說紛經,因為我曾經參加過編寫軍史的討論,大家可以爭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因為未發生的事情,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可變因素太多了。那時,我們在研究一次戰役中,是不是應該對敵人的後方兵站作一次偷襲,有人說偷襲成功,對戰役必然產生有利影響,但有人卻認為偷襲不成功就會給戰役帶來很大不利。到底成功還是不成功,那就看當時雙方的智勇狀態,誰也無法預計到當時有多少偶然和意外,一次應該成功的伏擊,很可能由於一個戰士走火招致失敗。……”
“當然,當然,”孫洪林因我對他的論點略存異議而變得振奮起來,“凡事總有上中下三策,但也看客觀的條件,曹操和袁紹對起陣來處處得心應手,和諸葛亮對起陣來就敗走華容小道,所以很多兵家因為把握不了客觀變化,往往陷入迷信,用占卜來決狐疑。……”
“這就是矛和盾的關係,矛利則盾不堅,盾堅則矛不利。是吧?……”
“歷史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所以,我希望你把這段歷史寫活,而不是寫死。因為許多真理和謬誤都是相對的,還要分階段看,所以歷史不斷地重寫。你說秦滅六國是好還是壞?你說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好還是壞?暴力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得以成長的搖籃。可是,如果美洲還是印第安人的天下,還有沒有現代文明?除非人類再回到原始狀態。可是,原始狀態就是合理的幸福的嗎?原始人的生活會不會更悲慘、鬥爭更慘酷呢?人類應該向何處去?過去我們走蘇聯十月革命的路,今天,我們卻要打倒蘇聯修正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日本侵略中國,當然是壞事,可是,不妨想一想,如果沒有八年抗戰,中國會是什麽樣子?是工農紅軍在西北再來一次長征呢還是早就實現了社會主義呢?還是新軍閥依然連年混戰不休呢?……”孫洪林忽然停住了,歡快地笑笑,“我們這樣胡思亂想,是不是滑邊了?滑進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圈套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