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很複雜的問題,他使我想到了哈姆萊特性格。按說,完全沒有必要匯報,如果我把心裏話直說出來,那就是教導他如何掩飾自己而違犯紀律,而他也像做了虧心事似地惴惴不安。……可是,他把我當做知心朋友,我不能不真誠相告,在我寫《海島女民兵》時,我有個體驗,那些女民兵有內心苦惱時,她不能向公婆說、不能向丈夫說、不能向父母說,甚至不能向女友說,但她可以向作家說,就像一個病人,她不能向醫生諱疾,……如果她得了某種病,父母可能辱罵她,丈夫可能拋棄她,朋友可能鄙視她,唯有醫生真誠地向她剖析病因,即使苦澀難咽,但那也是治病的良藥;就像虔誠的教徒,他的內心隱秘隻能向牧師懺悔,而牧師代表上帝給他以撫慰,使他的靈魂得以安寧,我不能不真誠地和他說:


    ‘小宋,你是一點錯處也沒有的,我想,這幾個姑娘早就看中你了,這說明你很討姑娘們喜歡,隻要沒有產生不良影響,又沒有人知道,不說比說好,何必自找麻煩?再說,那些姑娘又不是傷害你,隻是看你長得英俊喜歡你,……你可以保留這段美好的回憶,直到忘了為止。……”


    “首長,照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小宋像一個誤入迷途十分沮喪的人被引領到光明大道上一樣,兩眼興高采烈同時滿含誠敬之情,“首長,我還有一個問題,咱們c支隊有不少同誌犧牲在工地上,有的是被敵機炸死的,有的是施工出了事故,有一次路線上大塌方,壓死了七個人。他們全都埋在越南的土地上,將來,能把他們運回去嗎?聽說其中一個姓劉的副連長,家裏還有父母老婆和一個四歲的孩子呢。……他們怎麽辦?”


    “我相信組織上是會妥善處理的,至於埋在別國的土地上,我倒認為這是他們的光榮,不用樹碑立傳也知道他們是國際主義戰士,讓越南人一看,就不會忘記中國同誌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貢獻出生命,這就是說,他生前為國際主義而奮鬥,死後也為祖國增光……”


    “他們的親人能來掃墓嗎?”


    我不能回答,我不知小宋提這個問題的內心用意何在。


    “我不記得是誰的詩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如果把烈士遺體搬回去,誰還知道他們是國際主義戰士呢?咱們在1950年為了援越抗法派出的軍事顧問團,病故的軍事顧問王學文就安葬在這裏,越南同誌每年為他掃墓獻花,回顧當時的深情厚誼,還有,白求恩,他不是也埋在中國的烈士陵園裏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嗎?……”


    “噢,……”小宋似乎還要問什麽,但他抬頭望了一下桌上的時鍾,抱歉地說,“我耽誤首長的時間太多了。……”站起來告辭,我也誠摯地寬慰他,表示以後找時間再談。


    小宋走後,我立即翻開了安德森的手記。


    (二)無效行動


    ——安德森《戰地手記》之四


    我的別動隊(代號為a連)分乘三架戰鬥直升機飛往預定戰區,另外兩個連按我的行動計劃在側後策應我們。


    這次行動,規模很小,意義卻很重大,定名為“蝸牛行動”,這是接受了歷次大規模行動收效微而損失大的教訓。自從1966年我到威斯特莫蘭司令部後的第一個戰役就是“亞勒波羅行動”,參戰部隊除了南越政府軍以外,我們投入了一個步兵旅,而且還有一個步兵師作為預備隊準備隨時應召支援,戰役目標是摧毀第三戰區內隱蔽的越共據點,因為這些據點對西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我參與過那次作戰計劃的製訂。由於我剛到越南不久,幾乎沒有發言權,參謀部的幾個處長都很有信心。我也有,卻沒有他們那樣堅信不疑。


    按照行動部署,將三個營用空投的辦法,布成一個u字形,對越共據點進行包剿,根據多方偵察,越共的第九步兵師就在u字形之內。在越共發覺被三麵包圍後,必然向u字口部突圍而出。這樣,正像狩獵一樣,把獸群從洞穴中趕出來,用空軍和遠程炮火配合,把他們聚殲在突圍途中。……


    戰役的最初階段,幾乎全部實現了作戰計劃的預想:首先搜到了越共的一座彈藥倉庫,收繳了許多武器和彈藥,繼而又搜到了越共的一個地下掩蔽部,顯然,這是一個團級單位的指揮所,接著又發現了越共一個叢林野戰醫院,後來又報告說那是一個救護所,有埋葬死者的墓地,卻沒有搜到傷員。……一切跡象表明,在我們對其實施包圍前已經撤離。……這時天色已晚,部隊隻好在叢林中宿營,雖然有少數隱藏在叢林中的越共進行襲擾,有幾處還發生過零星戰鬥,對我軍卻沒有多大威脅。


    第二天繼續搜索,又發現了越共的糧食倉庫,其中有大量的大米和食鹽沒有運走。


    接到這些情況報告後,司令部作戰室的參謀人員都洋溢著興奮之情,好像戰役行動已經達到了目的。因為越共的指揮部、醫院、糧倉、彈藥庫已經落在我手。……威斯特莫蘭司令官似乎沒有僚屬們那樣振奮,他站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前,不斷地抽著雪茄,眼前的煙霧恰像他心頭索繞不去的一個疑團。他忽然轉過身來,沉聲問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叢林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汝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汝清並收藏叢林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