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撥人馬就好像穿戴整齊互相參觀一樣,互相瞪著盯了對方好久,可林沖和耶律雄鐵了心的要後發製人,將領們不說什麽,時間久了小兵兵們可熬不住。遼人以騎兵為主,鼎盛時期運動戰出神入化,根本不適宜這樣兩軍對壘,往往跟人數多的宋人開戰,都是出奇兵獲勝。無奈這對宋人也都是騎兵,而南京城內此刻便隻剩下三千餘人在鎮守,實在抽不出再多的兵力包抄迂迴了,時間一長,遼人受不了了。
大宋軍大多數人都是從梁山大營出來的,還在山上的時候林沖為了鍛鍊這些人的意誌力,把站樁當成了拉屎撒尿,時不時的都要拿出來折騰這麽一下子,而其他的軍士們,也都是步軍中的精銳,半路出家才成的騎兵,控馬嫻熟後,自然對保持穩定的軍陣有心得,註定了遼人在先天上要輸一籌。
終於,遼人動了。遼人是不得不動,耶律雄的耐性被漫長的半個時辰消磨殆盡,而林沖好像頗為享受這午後的愜意時光。眼看著遼人好不容易才鼓起來的鬥誌很快便要消散了,耶律雄鋼牙緊咬,從陣內策馬出來,“那穿紫金甲的宋人,可敢鬥將?”
耶律雄身邊應聲竄出來一個滿臉橫肉地傢夥,一看就是悍不畏死的所謂契丹勇士,竟然隻穿了一身革衣,敞著胸膛,露出被毛茸茸的胸毛覆蓋了大半的狼頭紋身,手裏掂著一根黑黝黝的混鐵棍,大刺刺的上來叫陣。
嗯?林沖一時半會沒明白過來,詢問的眼色瞧旁邊的莫敢當,莫敢當以為林沖選自己出戰,手中丈八蛇矛一挺,“大人,末將願往,十合內拿不下那廝,提頭來見!”說罷一帶馬韁,那胯下的西夏戰馬潑刺刺的沖了出去。
原來是鬥將!林沖終於明白。鬥將,通俗說來也就是大將之間的單挑,敵我倆人騎著馬拿著武器去打架,多表現為個人英雄主義,實戰效果不大,也難怪林沖記不起來,這便是我泱泱大國早玩剩下的玩意兒。
整個鬥將過程就像說書人嘴裏說的那樣,兩軍交戰,先在一廣闊地界排開陣勢,雙方無謂的齊發箭矢,也就是射住陣腳,然後兩員大將各自提著兵器上前廝打,打贏對手之後雙方軍隊一擁而上群毆,比人多,比士氣,比勇猛,比裝備的精良程度。當然,說書人的口中,往往一方大將死於馬下之後,不管對方還有多少人馬,此方必敗無疑,藉口是氣勢第一。
其實,這玩意早就不在戰場上出現了。早在先秦時期,那時候倒是還有這種作戰法則,有所謂[堂堂之陣],《左傳》、《春秋》中多有記載。但自從春秋中期開始,鬥將已經逐漸式微,隻存在於少數的局部戰場。一句[兵者,詭道也]而使得戰爭更加多樣化和不可測,就連大規模的集團作戰也要講究虛則實之。等到《孫子兵法》、《六韜》鋪天蓋地而來,戰爭中,曾經藝術性的[尚禮]轉向目的明確的[重詐],從而使得這鬥將一說,林沖幾乎都忘記了。
現下看來,這遼人果然擺脫不了野蠻習氣,可莫敢當身上有傷,雖將養了多天,但追擊蕭幹一役又有復發,怎能叫他去應戰。想要喝止,卻是已經來不及了。
千步,轉眼即到。
遼人雖兇悍,但莫敢當從來都不怕打仗,他是個天生的武將材料。一隻手控馬韁,另一隻手丈八蛇矛輕鬆綽著,兩眼瞪得溜圓去尋戰機。
隨著馬速越來越快,沖得近了,莫敢當才看清那遼將的模樣,同時心裏也有了計較。
這遼將想必也是遼軍中的驍勇人物,頜下的黑髯虯結,臉上橫肉比莫敢當隻多不少,看這遼將在馬背上的高度,也比莫敢當隻高不低。這遼將手裏黑黝黝的混鐵棒乃是衝鋒陷陣的利器,憑藉的便是強橫的膂力取勝,肉身凡胎被這鐵棒沾住,非死即傷。宋人步軍鎖子連環甲的防禦力,在這種混鐵大棍麵前起不了什麽作用。
莫敢當看得分明,這遼將跟自己一樣,走的是剛猛的路子,雖丈八蛇矛比不得混鐵棍的威力,但莫敢當這人卻是遇強則強,永不服輸的性格。
兩騎交錯,鐵器撞擊的沉重聲傳出,混鐵棍占了兵器上的優勢,遼人以為敵將必死無疑,爆發出震天介的叫好聲,可等兩匹馬跑得緩了,遼人無不瞪大眼珠子。
莫敢當的丈八蛇矛較輕,在這遼將的混鐵棍夾雜著呼呼風聲攔腰擊出的時候,丈八蛇矛的快速上去架擋,可這遼將的臂力也忒恐怖了點,硬生生把點鋼蛇矛的矛刃擊成鐮刀狀,又夾雜著餘威掃向莫敢當的腰畔。莫敢當忍著前臂的麻木不仁,後手把矛身往懷裏猛一拽,矛杆堪堪的抵住了混鐵棍,在遼將拖棍錯身準備再戰的時候,莫敢當迅捷的把彎了刃的蛇矛打橫,鋒利地蛇狀矛刃從這遼將的腰畔狠狠劃過……
第三卷 拚殺 第一百零九章 - ~殺了,殺了~
兵法曰: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擊便寇、絕糧道也。置騎之法,凡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
等到契丹人為自己的勇士喝彩的時候,那遼將還擺了個帶韁挽棍的動作,可惜,那混鐵棍的優美弧線劃了一半,便咣當一聲掉落在地。接著這遼將的革衣腰畔位置,突然冒出了血花,隨即鮮血飆出,白花花的腸子從革衣的裂縫裏逼出來……那遼將覺得不對,低頭看時,自己已經被自己下暈,一頭從馬上栽下。
大宋軍發出振聾發聵的叫好聲,士氣頓時高漲。遼人卻是沉默不語,一臉的不忍。
大宋軍大多數人都是從梁山大營出來的,還在山上的時候林沖為了鍛鍊這些人的意誌力,把站樁當成了拉屎撒尿,時不時的都要拿出來折騰這麽一下子,而其他的軍士們,也都是步軍中的精銳,半路出家才成的騎兵,控馬嫻熟後,自然對保持穩定的軍陣有心得,註定了遼人在先天上要輸一籌。
終於,遼人動了。遼人是不得不動,耶律雄的耐性被漫長的半個時辰消磨殆盡,而林沖好像頗為享受這午後的愜意時光。眼看著遼人好不容易才鼓起來的鬥誌很快便要消散了,耶律雄鋼牙緊咬,從陣內策馬出來,“那穿紫金甲的宋人,可敢鬥將?”
耶律雄身邊應聲竄出來一個滿臉橫肉地傢夥,一看就是悍不畏死的所謂契丹勇士,竟然隻穿了一身革衣,敞著胸膛,露出被毛茸茸的胸毛覆蓋了大半的狼頭紋身,手裏掂著一根黑黝黝的混鐵棍,大刺刺的上來叫陣。
嗯?林沖一時半會沒明白過來,詢問的眼色瞧旁邊的莫敢當,莫敢當以為林沖選自己出戰,手中丈八蛇矛一挺,“大人,末將願往,十合內拿不下那廝,提頭來見!”說罷一帶馬韁,那胯下的西夏戰馬潑刺刺的沖了出去。
原來是鬥將!林沖終於明白。鬥將,通俗說來也就是大將之間的單挑,敵我倆人騎著馬拿著武器去打架,多表現為個人英雄主義,實戰效果不大,也難怪林沖記不起來,這便是我泱泱大國早玩剩下的玩意兒。
整個鬥將過程就像說書人嘴裏說的那樣,兩軍交戰,先在一廣闊地界排開陣勢,雙方無謂的齊發箭矢,也就是射住陣腳,然後兩員大將各自提著兵器上前廝打,打贏對手之後雙方軍隊一擁而上群毆,比人多,比士氣,比勇猛,比裝備的精良程度。當然,說書人的口中,往往一方大將死於馬下之後,不管對方還有多少人馬,此方必敗無疑,藉口是氣勢第一。
其實,這玩意早就不在戰場上出現了。早在先秦時期,那時候倒是還有這種作戰法則,有所謂[堂堂之陣],《左傳》、《春秋》中多有記載。但自從春秋中期開始,鬥將已經逐漸式微,隻存在於少數的局部戰場。一句[兵者,詭道也]而使得戰爭更加多樣化和不可測,就連大規模的集團作戰也要講究虛則實之。等到《孫子兵法》、《六韜》鋪天蓋地而來,戰爭中,曾經藝術性的[尚禮]轉向目的明確的[重詐],從而使得這鬥將一說,林沖幾乎都忘記了。
現下看來,這遼人果然擺脫不了野蠻習氣,可莫敢當身上有傷,雖將養了多天,但追擊蕭幹一役又有復發,怎能叫他去應戰。想要喝止,卻是已經來不及了。
千步,轉眼即到。
遼人雖兇悍,但莫敢當從來都不怕打仗,他是個天生的武將材料。一隻手控馬韁,另一隻手丈八蛇矛輕鬆綽著,兩眼瞪得溜圓去尋戰機。
隨著馬速越來越快,沖得近了,莫敢當才看清那遼將的模樣,同時心裏也有了計較。
這遼將想必也是遼軍中的驍勇人物,頜下的黑髯虯結,臉上橫肉比莫敢當隻多不少,看這遼將在馬背上的高度,也比莫敢當隻高不低。這遼將手裏黑黝黝的混鐵棒乃是衝鋒陷陣的利器,憑藉的便是強橫的膂力取勝,肉身凡胎被這鐵棒沾住,非死即傷。宋人步軍鎖子連環甲的防禦力,在這種混鐵大棍麵前起不了什麽作用。
莫敢當看得分明,這遼將跟自己一樣,走的是剛猛的路子,雖丈八蛇矛比不得混鐵棍的威力,但莫敢當這人卻是遇強則強,永不服輸的性格。
兩騎交錯,鐵器撞擊的沉重聲傳出,混鐵棍占了兵器上的優勢,遼人以為敵將必死無疑,爆發出震天介的叫好聲,可等兩匹馬跑得緩了,遼人無不瞪大眼珠子。
莫敢當的丈八蛇矛較輕,在這遼將的混鐵棍夾雜著呼呼風聲攔腰擊出的時候,丈八蛇矛的快速上去架擋,可這遼將的臂力也忒恐怖了點,硬生生把點鋼蛇矛的矛刃擊成鐮刀狀,又夾雜著餘威掃向莫敢當的腰畔。莫敢當忍著前臂的麻木不仁,後手把矛身往懷裏猛一拽,矛杆堪堪的抵住了混鐵棍,在遼將拖棍錯身準備再戰的時候,莫敢當迅捷的把彎了刃的蛇矛打橫,鋒利地蛇狀矛刃從這遼將的腰畔狠狠劃過……
第三卷 拚殺 第一百零九章 - ~殺了,殺了~
兵法曰: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擊便寇、絕糧道也。置騎之法,凡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
等到契丹人為自己的勇士喝彩的時候,那遼將還擺了個帶韁挽棍的動作,可惜,那混鐵棍的優美弧線劃了一半,便咣當一聲掉落在地。接著這遼將的革衣腰畔位置,突然冒出了血花,隨即鮮血飆出,白花花的腸子從革衣的裂縫裏逼出來……那遼將覺得不對,低頭看時,自己已經被自己下暈,一頭從馬上栽下。
大宋軍發出振聾發聵的叫好聲,士氣頓時高漲。遼人卻是沉默不語,一臉的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