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帥命趙子崧加寶文閣學士充兵馬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總管。
大元帥聞子崧等同盟勤王故有是命。
呂好問張所馳蠟書至大元帥府。
邦昌僭位以呂好問權門下侍郎金人既退好問及監察禦史張所各遣人馳臘書至帥府。又太學生楊願等十餘輩繼踵而上書言圍城中士大夫趨向王悉焚而弗問命願輩以官。
四日癸亥張邦昌肆赦。
遺史載邦昌赦文曰:天下承平幾二百載百姓樂業豈復知兵奸臣首結邊難招致禍變城守不堅緻嗣君皇帝越在郊野予以還歸橫見推逼有堯舜之揖讓無湯武之幹戈四方之廣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無君者三月從宜康濟庶拯危難應於書到日罪無輕重並與釋放第一項差官省視園陵第二項諸州天慶天甯寺觀並依舊行香第三項諸州軍守臣各令兵至近甸保守無虞義同有功起發勤王兵仰卻於元來處分屯第四項存恤諸處宗室並依前赦。
靖康遺錄曰:初四日邦昌下赦雲:宋遭陽九之《帝北遷蒙塵萬裏予適以使還強見推立既自裁而弗獲乃忍死而救民言念生靈繫心宸極道路阻郵傳之問遠近乖嚮往之誠宜敷德音用罄寰宇可大赦天下(雲:雲:)其中一項雲:諸道勤王人兵當國家危急不能進援京師失守乃欲偷安雖無誠節亦巳勤勞宜各歸本貫別候中旨。
秦湛回天錄曰:或勸邦昌赦呂好問曰:赦書日行五百裏今四壁之外並是番人慾赦誰也。況公權攝當候覆辟邦昌曰:俚語錢大王肆赦恐入李大王世界呂公曰:錢氏猶有數州之地五代之時非素有君臣之分今日,豈可比錢氏耶邦昌以為然。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八十九校勘記。
報李石周訓吳開莫儔來奏事(周訓誤作周矧) 辦被補虺眨ū嫖笞鞅悖┥匣實秸中十餘日(脫十字) 某願以身代嗣子(脫身字)上皇。又自製奏表自即位及遜位(脫奏字自誤作起)同入宣德宮奏樂整肅(宮誤作門奏樂誤作布塞整誤作甚) 近嚐求還嗣子遠來闕廷(還應作代來應作朝) 太子曰:候上畔來旨(一作上畔未肯) 人遽以奏兩宮皆喜(人遽誤作入遞) 冀回天譴(冀回誤作恐為) 投達上粘罕國相(上字衍) 邦昌以陳仲(闕)權太僕卿(陳仲一作陳沖無闕)簽書樞密院事曹輔(簽誤作僉) 李建出使翁彥國(出誤作乞) 築壇同盟勤王(王誤作主) 充江淮荊浙等路製置(充誤作克) 或勸邦昌肆赦(脫肆字)。
●卷九十
靖康中帙六十五。
起靖康二年四月四日癸亥,盡五日甲子。
張邦昌集百官赴文德殿宣示上宋太後手書。
《書》曰: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捨生而取義惟期尊主以庇民豈圖禍變之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於羅網實難邇於刀繩外逼大國兵火之威內拯黎元塗炭之命顧難施於麵目徒自悼於夙宵杵臼之存趙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晉祖考殊跡以自明載惟本朝開創之初首議西宮尊崇之禮號同母後國係周朝茲惟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順肆稽成憲爰舉徽章恭惟哲宗元袒屎蠡杖彳補Т廈黝V翹熳髦合早媲德於泰陵王假有家夙母儀於方夏端著紫庭之範具彰彤管之聲雖嚐禦瑤華崇道之居亦既奉欽聖還宮之詔久棲神於靖館積繫念於綿區今二帝巳遷三川方震匪仰伸於欽奉則曷副於儀型是用端誠於心涓日之吉祗復掖庭之次恭陳舊國之儀揭示號以正名開別宮而移禦幅員時率臻康濟之期京邑既安更介靈長之祉宜上尊號曰:宋太後禦延福宮令有司擇日奉。
冊寶其應幹典禮合行事件合禮部疾速施行。
北道總管宣撫司統製官王淵領兵到京城下。
先是王淵同劉出平定軍遼州路應援太原太原陷淵軍趙州金人犯(改作至)闕淵隨北道總管趙野宣撫司範訥屯於南京金人圍京師也。屢犯(改作攻)南京淵遣統製韓世忠及楊進戰敗之金人北歸訥及野遣淵先詣京師至是有榜雲:範宣撫趙資政領兵在南京先遣統製官王淵到闕議事仰城中不得驚擾淵既到屯於通津門外。
天下勤王之師有至近境範訥軍屯雍邱立王淵為前鋒。
是日先遣三千騎至城下午刻開封府榜雲:範尚書趙資政領兵在南京先遣統製官王淵議事仰城中不得驚擾即遣人齎絹二十匹就門外勞之仍宣三騎以入。
江淮發運判官向子遣將官王儀等統勤王之師到城下。
張邦昌命範瓊以酒食等犒軍引王儀上殿麵賜袍帶進官令諭子勤王第一功當有峻擢既退王時雍復以絹三十匹錢二十千犒王儀儀並以偽告俱詣發運司繳納。
四日癸亥門下侍郎耿南仲等上表勸進於大元帥。
門下侍郎耿南仲元帥汪伯彥副元帥黃潛善參議官耿延禧董耘高世則幹辦楊淵王起之秦百祥隨軍轉運使梁陽祖黃潛厚都統製官楊惟忠五軍統製張俊以下將士上議勸進再拜言曰:金人不道(刪此二字)邀二聖鑾輿北狩天未厭宋必將有主主宋祀者非大王而誰大王聰明英勇上皇之皇嗣少帝之介弟天命巳兆人心實歸應天順人宜適機會天命不可以久滯人心不可以強違萬機不可以暫曠願大王即皇帝位以定天下上以慰祖宗在天之靈次以慰二聖南望之意然後號令天下回戈滅虜(刪此二字)以迎還二聖為大宋中興之主天下幸甚。又伏地慟哭再拜進曰:二聖北狩邦昌僭竊天下無主群心惶惶大王不早為之圖後時有悔願大王以宗廟社稷為念速繼大統先正尊位乃議奉迎生靈延頸以望願大王幸聽俯徇群情臣南仲率群臣昧死上言俯伏再拜王避席鳴咽掩麵流涕辭遜不受三軍呼萬歲聲振天地(闕)動色日光明耀在庭之臣流涕。又拜悲喜交集王傳旨請退群臣乃退會諸路表至南仲等。
大元帥聞子崧等同盟勤王故有是命。
呂好問張所馳蠟書至大元帥府。
邦昌僭位以呂好問權門下侍郎金人既退好問及監察禦史張所各遣人馳臘書至帥府。又太學生楊願等十餘輩繼踵而上書言圍城中士大夫趨向王悉焚而弗問命願輩以官。
四日癸亥張邦昌肆赦。
遺史載邦昌赦文曰:天下承平幾二百載百姓樂業豈復知兵奸臣首結邊難招致禍變城守不堅緻嗣君皇帝越在郊野予以還歸橫見推逼有堯舜之揖讓無湯武之幹戈四方之廣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無君者三月從宜康濟庶拯危難應於書到日罪無輕重並與釋放第一項差官省視園陵第二項諸州天慶天甯寺觀並依舊行香第三項諸州軍守臣各令兵至近甸保守無虞義同有功起發勤王兵仰卻於元來處分屯第四項存恤諸處宗室並依前赦。
靖康遺錄曰:初四日邦昌下赦雲:宋遭陽九之《帝北遷蒙塵萬裏予適以使還強見推立既自裁而弗獲乃忍死而救民言念生靈繫心宸極道路阻郵傳之問遠近乖嚮往之誠宜敷德音用罄寰宇可大赦天下(雲:雲:)其中一項雲:諸道勤王人兵當國家危急不能進援京師失守乃欲偷安雖無誠節亦巳勤勞宜各歸本貫別候中旨。
秦湛回天錄曰:或勸邦昌赦呂好問曰:赦書日行五百裏今四壁之外並是番人慾赦誰也。況公權攝當候覆辟邦昌曰:俚語錢大王肆赦恐入李大王世界呂公曰:錢氏猶有數州之地五代之時非素有君臣之分今日,豈可比錢氏耶邦昌以為然。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八十九校勘記。
報李石周訓吳開莫儔來奏事(周訓誤作周矧) 辦被補虺眨ū嫖笞鞅悖┥匣實秸中十餘日(脫十字) 某願以身代嗣子(脫身字)上皇。又自製奏表自即位及遜位(脫奏字自誤作起)同入宣德宮奏樂整肅(宮誤作門奏樂誤作布塞整誤作甚) 近嚐求還嗣子遠來闕廷(還應作代來應作朝) 太子曰:候上畔來旨(一作上畔未肯) 人遽以奏兩宮皆喜(人遽誤作入遞) 冀回天譴(冀回誤作恐為) 投達上粘罕國相(上字衍) 邦昌以陳仲(闕)權太僕卿(陳仲一作陳沖無闕)簽書樞密院事曹輔(簽誤作僉) 李建出使翁彥國(出誤作乞) 築壇同盟勤王(王誤作主) 充江淮荊浙等路製置(充誤作克) 或勸邦昌肆赦(脫肆字)。
●卷九十
靖康中帙六十五。
起靖康二年四月四日癸亥,盡五日甲子。
張邦昌集百官赴文德殿宣示上宋太後手書。
《書》曰: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捨生而取義惟期尊主以庇民豈圖禍變之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於羅網實難邇於刀繩外逼大國兵火之威內拯黎元塗炭之命顧難施於麵目徒自悼於夙宵杵臼之存趙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晉祖考殊跡以自明載惟本朝開創之初首議西宮尊崇之禮號同母後國係周朝茲惟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順肆稽成憲爰舉徽章恭惟哲宗元袒屎蠡杖彳補Т廈黝V翹熳髦合早媲德於泰陵王假有家夙母儀於方夏端著紫庭之範具彰彤管之聲雖嚐禦瑤華崇道之居亦既奉欽聖還宮之詔久棲神於靖館積繫念於綿區今二帝巳遷三川方震匪仰伸於欽奉則曷副於儀型是用端誠於心涓日之吉祗復掖庭之次恭陳舊國之儀揭示號以正名開別宮而移禦幅員時率臻康濟之期京邑既安更介靈長之祉宜上尊號曰:宋太後禦延福宮令有司擇日奉。
冊寶其應幹典禮合行事件合禮部疾速施行。
北道總管宣撫司統製官王淵領兵到京城下。
先是王淵同劉出平定軍遼州路應援太原太原陷淵軍趙州金人犯(改作至)闕淵隨北道總管趙野宣撫司範訥屯於南京金人圍京師也。屢犯(改作攻)南京淵遣統製韓世忠及楊進戰敗之金人北歸訥及野遣淵先詣京師至是有榜雲:範宣撫趙資政領兵在南京先遣統製官王淵到闕議事仰城中不得驚擾淵既到屯於通津門外。
天下勤王之師有至近境範訥軍屯雍邱立王淵為前鋒。
是日先遣三千騎至城下午刻開封府榜雲:範尚書趙資政領兵在南京先遣統製官王淵議事仰城中不得驚擾即遣人齎絹二十匹就門外勞之仍宣三騎以入。
江淮發運判官向子遣將官王儀等統勤王之師到城下。
張邦昌命範瓊以酒食等犒軍引王儀上殿麵賜袍帶進官令諭子勤王第一功當有峻擢既退王時雍復以絹三十匹錢二十千犒王儀儀並以偽告俱詣發運司繳納。
四日癸亥門下侍郎耿南仲等上表勸進於大元帥。
門下侍郎耿南仲元帥汪伯彥副元帥黃潛善參議官耿延禧董耘高世則幹辦楊淵王起之秦百祥隨軍轉運使梁陽祖黃潛厚都統製官楊惟忠五軍統製張俊以下將士上議勸進再拜言曰:金人不道(刪此二字)邀二聖鑾輿北狩天未厭宋必將有主主宋祀者非大王而誰大王聰明英勇上皇之皇嗣少帝之介弟天命巳兆人心實歸應天順人宜適機會天命不可以久滯人心不可以強違萬機不可以暫曠願大王即皇帝位以定天下上以慰祖宗在天之靈次以慰二聖南望之意然後號令天下回戈滅虜(刪此二字)以迎還二聖為大宋中興之主天下幸甚。又伏地慟哭再拜進曰:二聖北狩邦昌僭竊天下無主群心惶惶大王不早為之圖後時有悔願大王以宗廟社稷為念速繼大統先正尊位乃議奉迎生靈延頸以望願大王幸聽俯徇群情臣南仲率群臣昧死上言俯伏再拜王避席鳴咽掩麵流涕辭遜不受三軍呼萬歲聲振天地(闕)動色日光明耀在庭之臣流涕。又拜悲喜交集王傳旨請退群臣乃退會諸路表至南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