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方子瑜想了想說:「就是元朝的一個奇僧,助忽必烈登上帝位之人?」
「正是。」
「若將道衍比喻劉秉忠,拿朱棣比喻忽必烈,皇上能不生氣嗎?」方子瑜才覺此法子好。
兩人促膝長談,至夜,藍世仙說:「子瑜兄,我問你件事?」
方子瑜說:「請講。」
藍世仙說:「小嬏身世可憐,無父無母,我見你猶憐她,你可願意照顧她?」
方子瑜臉一陣熱一陣冷:「這個,我……」
藍世仙說:「子瑜兄是嫌棄小嬏家業背景,還是人物相貌?」
方子瑜說:「都不是,我隻怕小嬏常年漂泊在外,不喜高堂生活,主要是……哎,我方子瑜何德何能能娶先生的妹妹為妻。」
藍世仙說:「我一介布衣,小嬏又是少不更事,若得子瑜兄的照顧,我一輩子也要感謝你。」說著已奉拳到額頭。
方子瑜連忙將他雙手拿下,誠懇說:「先生不必如此,我方子瑜一定答應照顧小嬏便是。」
第二日,朱允炆召集重臣決議削藩一事,便在謹身殿內密見。
大臣卓敬諫言:「燕王素有智慮,又有雄才,有高祖遺風,目今盤踞北平,地勢險要,兵強馬壯,燕王府原是元大都,牆高院深,不可小覷;皇上應果斷將燕王遷徙至南昌,這一遷徙,萬一他要作亂,朝廷可以極易控製他,此叫防患於未然。」
朱允炆微微點頭,這似乎附合他的德治,又可加以採用。可齊泰馬上就站出來了,直言:「皇上,這萬萬不可,以燕王的精明,這點小把戲,他還看不出嗎,遷徙諭旨一到,燕王會坐以待斃嗎,這不是逼他反嗎?」
第120章 釜底抽薪
一時眾臣交頭接耳,也似乎覺得此法不可。又有大臣董倫、楊砥諫言:「皇上,微臣以為,應睦親藩王。帝堯之德始於親九族。今宜敦睦諸藩,無剪枝葉。」
這種想法是朱允炆曾經的想法,當初太祖在世時,以兒子們就藩護國,朱允炆就憂慮:「外敵入侵,藩王叔叔可擋,若藩王有異心呢?」朱元璋一時陷入沉思,又反問他。朱允炆才說:「藩王若有異心,應以德懷之,以禮治之;若不改,則削其封地;再不改,則舉兵伐之。」可是如今遠不是「睦親」這麽簡單。
眾臣見朱允炆一臉不待見之色,自然知道不可取。朱允炆一直想要一個德治又兼削藩的好法子,可是一直沒有等到。朱允炆見方子瑜英立於前,便試探問:「子瑜是大儒之子,可有好法子,既不大費周章,以德治之,又可叫諸藩相安無事?」
方子瑜說:「皇上,微臣雖沒有良策,卻有一事稟告皇上。」
朱允炆問:「何事?」
方子瑜說:「微臣近聞燕王請了一個軍師,本在雲別山修道,法號道衍,師從奇道席應真,此人擅陰陽之術,陰謀詭計,權謀機斷,無所不通,素有劉秉忠之稱。燕王素有大誌,豈不知為何請一『劉秉忠』為何意。」這「劉秉忠」一說出來,朱允炆就明白了,方子瑜是拿道衍比喻劉秉忠,拿朱棣比喻忽必烈,他哪裏不置氣,以拳捶了一下桌子。
方孝孺立即說:「這道衍鄙臣在淮河邊上見過,確實不同凡人。曾有相士說他是病虎,出世則傷人,不可不防。」
朱允炆被兩人的話說得氣憤,立誌要削藩,切齒問:「藩自然要削,該如何削?」眾人見朱允炆百八十度的轉變,頓覺方子瑜的激將法深謀遠慮,對他刮目相看。這下,隻需暢所欲言如何削得痛快了。
齊泰早已準備了似的,正言說:「擒賊先擒王,諸藩之中燕王勢力最強,年齡最長,威脅最大,理應從他入手;燕王一除,其他藩王自然束手就範。」
黃子澄卻有不同意見:「皇上,臣下以為,藩王要削,但不應先削燕王。燕王心機重,城府深,從不顯山露水,要找到削他的理由實在不易;其二,燕王藩守北平近二十載,根深蒂固,與蒙古作戰屢戰屢勝,經驗豐富,如今又與蒙古取得相應的和睦,倘若削之,恐勝不了,朝廷的顏麵將如何擱置,倘其他藩王趁機作亂,天下可危矣!俗話說,柿子拿軟的捏,不如先從其他藩王削起。」
齊泰問:「照黃大人的意思,哪一個藩王應先削?」
黃子澄對答如流,顯然做了充足準備:「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都可以削,他們在燕王煽風點火下,蠢蠢欲動,太祖在時,這幾個藩王就劣跡斑斑,要削之,師出有名。倘若選擇當頭鳥,那就是周王朱橚了,他是燕王胞弟,與燕王最親,若將周王削之,等於去除燕王翅翼,燕王肯定有所反應,他若出兵救之,就是同謀;他若為周王求情,亦是同謀,無論他怎麽做,朝廷都可師出有名,一舉將燕王削之。」
齊泰和方孝孺都覺此方法無懈可擊,朱允炆也點頭同意,說道:「黃愛卿之言正合朕意,你們不知,這削周王就有現成的明目,近日周王的二公子朱有爋密奏,他父親朱橚暗中與燕王勾結,招兵買馬,有謀反跡象。」
眾臣驚嘆,真乃雪中送炭。原來這朱有爋因明製規定嫡長子襲王位,自然落不到自己頭上,於是劍走偏鋒,以揭露其父的罪行來博取功勳,以襲王位。
朱允炆當機立斷,令方孝孺擬廢周王旨意,在黃子澄的推薦下,派太子少傅左軍大都督李景隆削周王。瞬息之間,李景隆統大軍,捕周王,將周王遷至雲南軟禁。
「正是。」
「若將道衍比喻劉秉忠,拿朱棣比喻忽必烈,皇上能不生氣嗎?」方子瑜才覺此法子好。
兩人促膝長談,至夜,藍世仙說:「子瑜兄,我問你件事?」
方子瑜說:「請講。」
藍世仙說:「小嬏身世可憐,無父無母,我見你猶憐她,你可願意照顧她?」
方子瑜臉一陣熱一陣冷:「這個,我……」
藍世仙說:「子瑜兄是嫌棄小嬏家業背景,還是人物相貌?」
方子瑜說:「都不是,我隻怕小嬏常年漂泊在外,不喜高堂生活,主要是……哎,我方子瑜何德何能能娶先生的妹妹為妻。」
藍世仙說:「我一介布衣,小嬏又是少不更事,若得子瑜兄的照顧,我一輩子也要感謝你。」說著已奉拳到額頭。
方子瑜連忙將他雙手拿下,誠懇說:「先生不必如此,我方子瑜一定答應照顧小嬏便是。」
第二日,朱允炆召集重臣決議削藩一事,便在謹身殿內密見。
大臣卓敬諫言:「燕王素有智慮,又有雄才,有高祖遺風,目今盤踞北平,地勢險要,兵強馬壯,燕王府原是元大都,牆高院深,不可小覷;皇上應果斷將燕王遷徙至南昌,這一遷徙,萬一他要作亂,朝廷可以極易控製他,此叫防患於未然。」
朱允炆微微點頭,這似乎附合他的德治,又可加以採用。可齊泰馬上就站出來了,直言:「皇上,這萬萬不可,以燕王的精明,這點小把戲,他還看不出嗎,遷徙諭旨一到,燕王會坐以待斃嗎,這不是逼他反嗎?」
第120章 釜底抽薪
一時眾臣交頭接耳,也似乎覺得此法不可。又有大臣董倫、楊砥諫言:「皇上,微臣以為,應睦親藩王。帝堯之德始於親九族。今宜敦睦諸藩,無剪枝葉。」
這種想法是朱允炆曾經的想法,當初太祖在世時,以兒子們就藩護國,朱允炆就憂慮:「外敵入侵,藩王叔叔可擋,若藩王有異心呢?」朱元璋一時陷入沉思,又反問他。朱允炆才說:「藩王若有異心,應以德懷之,以禮治之;若不改,則削其封地;再不改,則舉兵伐之。」可是如今遠不是「睦親」這麽簡單。
眾臣見朱允炆一臉不待見之色,自然知道不可取。朱允炆一直想要一個德治又兼削藩的好法子,可是一直沒有等到。朱允炆見方子瑜英立於前,便試探問:「子瑜是大儒之子,可有好法子,既不大費周章,以德治之,又可叫諸藩相安無事?」
方子瑜說:「皇上,微臣雖沒有良策,卻有一事稟告皇上。」
朱允炆問:「何事?」
方子瑜說:「微臣近聞燕王請了一個軍師,本在雲別山修道,法號道衍,師從奇道席應真,此人擅陰陽之術,陰謀詭計,權謀機斷,無所不通,素有劉秉忠之稱。燕王素有大誌,豈不知為何請一『劉秉忠』為何意。」這「劉秉忠」一說出來,朱允炆就明白了,方子瑜是拿道衍比喻劉秉忠,拿朱棣比喻忽必烈,他哪裏不置氣,以拳捶了一下桌子。
方孝孺立即說:「這道衍鄙臣在淮河邊上見過,確實不同凡人。曾有相士說他是病虎,出世則傷人,不可不防。」
朱允炆被兩人的話說得氣憤,立誌要削藩,切齒問:「藩自然要削,該如何削?」眾人見朱允炆百八十度的轉變,頓覺方子瑜的激將法深謀遠慮,對他刮目相看。這下,隻需暢所欲言如何削得痛快了。
齊泰早已準備了似的,正言說:「擒賊先擒王,諸藩之中燕王勢力最強,年齡最長,威脅最大,理應從他入手;燕王一除,其他藩王自然束手就範。」
黃子澄卻有不同意見:「皇上,臣下以為,藩王要削,但不應先削燕王。燕王心機重,城府深,從不顯山露水,要找到削他的理由實在不易;其二,燕王藩守北平近二十載,根深蒂固,與蒙古作戰屢戰屢勝,經驗豐富,如今又與蒙古取得相應的和睦,倘若削之,恐勝不了,朝廷的顏麵將如何擱置,倘其他藩王趁機作亂,天下可危矣!俗話說,柿子拿軟的捏,不如先從其他藩王削起。」
齊泰問:「照黃大人的意思,哪一個藩王應先削?」
黃子澄對答如流,顯然做了充足準備:「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都可以削,他們在燕王煽風點火下,蠢蠢欲動,太祖在時,這幾個藩王就劣跡斑斑,要削之,師出有名。倘若選擇當頭鳥,那就是周王朱橚了,他是燕王胞弟,與燕王最親,若將周王削之,等於去除燕王翅翼,燕王肯定有所反應,他若出兵救之,就是同謀;他若為周王求情,亦是同謀,無論他怎麽做,朝廷都可師出有名,一舉將燕王削之。」
齊泰和方孝孺都覺此方法無懈可擊,朱允炆也點頭同意,說道:「黃愛卿之言正合朕意,你們不知,這削周王就有現成的明目,近日周王的二公子朱有爋密奏,他父親朱橚暗中與燕王勾結,招兵買馬,有謀反跡象。」
眾臣驚嘆,真乃雪中送炭。原來這朱有爋因明製規定嫡長子襲王位,自然落不到自己頭上,於是劍走偏鋒,以揭露其父的罪行來博取功勳,以襲王位。
朱允炆當機立斷,令方孝孺擬廢周王旨意,在黃子澄的推薦下,派太子少傅左軍大都督李景隆削周王。瞬息之間,李景隆統大軍,捕周王,將周王遷至雲南軟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