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時間1941年6月24日10時30分,太陽正在向一天的高點衝刺,普魯察內西南300平方公裏的戰場上已經距離最後的頂點不遠了。
………………
駐守在linova鎮的獨立炮兵旅已經從戰場的邊緣,變成了戰場的中央。
作為在紮賓卡反突擊戰時被“圖司機”提前調走保護的部隊,盡管他們操作的火炮已經和其原本的樣子出現了巨大偏差,但由於作戰方式和陣地位置,該部依然是當前整編第1軍中參與戰場玄學程度最低的部隊。
而在這個玄學程度幾乎和烈度畫等號的戰場中,這無疑是一種幸運。
但是當戰場發展到需要炮兵們為自己的大炮裝上刺刀時,這些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有絕不後退信念的炮兵士兵,依然表現出了足夠的無畏。
當反玄學偵測網因為節點已經支離破碎而無法在維持時,這支對於德軍攻擊部隊威脅最大的部隊,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被德軍偵察部隊發現,並立即成為了德軍遠程火力的攻擊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炮彈共烽火一色,炸彈與破片齊飛的情況就不僅僅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了。
而在德軍猛烈的火力壓製之下,維持至關重要的火力掩護不間斷的,不僅有用自己的認知構建世界的毛子學派機械修士,還有肉體凡胎的普通炮兵。
特別是作為陣地絕對核心的,來自第4集團軍所屬唯一的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大威力榴彈炮兵第120團的士兵。
即使薯條通信和毛子學派修士的存在,讓作為炮兵部隊的該部,得以將大部分人力都用於操炮與陣地保衛。
其維持炮火持續性的難度也沒有降低多少。
因為203毫米b-4榴彈炮的分裝彈藥,光彈頭就有100千克重。
這個重量讓其炮組,即使是在沒有外部危險的情況下,借助專門設計的小型起重器來為這門鋼鐵巨獸供彈,也需要十幾個人緊密配合才能達到一分鍾一發的射速。
而隨著各處需要炮火支援的請求,通過薯條通信以超乎想象的數量湧來,幾名由毛子修士機械臂操控的火炮已經完全跟不上各種需要時。
一場需要每一個人都是譚朝誌或高壽南的戰鬥開始了。
從炮彈儲存地到火炮陣地,以違背安全原則的方式開辟的運輸路線上,到處都是因為倒下位置,並不直接影響彈藥運輸,而沒有被拖走的蘇軍屍體。
在一些在戰鬥開始前,還是為了安全而設置的拐角,這些屍體甚至和毛子修士此前留下的齒輪聖像一起,成了蘇軍士兵臨時搭放彈頭或裝藥的托台。
而毛子修士以強迫症式的修築方式製造的夯實了的光滑戰壕側壁,也很快便被各種紅色係的塗料浸透。
其景象即使讓從第一次阿米吉多頓戰役的絞肉巢都中走出來的“狙擊手”來看,都會一種“回家”了的地獄感受。
但是就算是這樣,維持炮火連續的行動依然在持續。
因為這樣的戰鬥烈度,都不需要離開炮兵陣地就可以找到超過其慘烈程度的地點。
那就是在陣地工事強度遠不如核心陣地的外圍炮兵陣地發生的,臨時拿起武器的前炮兵部隊,與已經突擊到這裏的德軍突擊部隊交火的阻擊戰場。
在這裏不夠堅固的戰壕與掩體已經被德國人的火力摧毀,這讓剩下的掩體隻能各自為戰,依靠眾多焊接著齒輪標識的機槍,在高速連續射擊下依然不卡殼的神奇可靠性。
阻擋因為遠程火力很難直接啃下核心陣地工事,而收到命令要對蘇軍炮兵陣地實施遞近爆破的德軍精銳。
而能依靠這樣的火網,攔阻德軍推進,則是這些最多十幾分鍾前還是炮兵後勤部隊中的後勤士兵,在德軍突擊隊到來的第一時刻交了足夠鮮血作為學費才換得的情況。
那些已經失守的掩體中,因為一開始死於衝擊波而較為完整,但現在已經因為橫飛的各種鋼鐵結構變的支離破碎的士兵屍體,就是他們曾經學習的過程。
至於為什麽如此重要的地方,在遭遇德軍突襲之後接近半個小時,都隻能依靠這些半路出家的步兵來防禦,而沒有任何一個薯條旅部隊成員,或者是玄學側的突擊隊趕來增援的原因。
則是顯而易見的,蘇軍防線此時已經是四處烽火到,這些強力部隊也陷入了無法脫離的戰鬥中。
比如距離炮兵陣地最近,在收到解除靜默命令後,就一直戰鬥在一處可以扼守鐵路道口的高地上的第9玄學前哨陣地部隊。
這支連級編製的部隊由霍爾姆門勇士中年紀最小的謝爾蓋·阿列什科夫帶領。
但這支擁有足夠火力,和信念力量支撐的部隊現在的狀態並不好。
因為另外一支,和之前由“新來的”和“啞巴”聯手使用開掛的方式才打斷陣型被蘇軍圍困住的特殊坦克連一樣的,鋼鐵巨蟒正試圖掀翻這個關鍵交通節點。
雙方的對抗在一開始就直接超出了二戰水平的對抗狀態。
一路橫衝直撞的鋼鐵巨蟒,首先被之前可以無視,但這次威力出乎預料的地雷陣攔住去路。
不過這些從正麵被手動引爆的特製爆炸裝置,卻因為其攻擊方式限製,無法像使用特技傘降攻頂的“新來的”一樣,成功擊碎德軍偏折立場的效果。
這讓按照之前戰鬥經驗,逼停德軍突擊隊列後,就衝上來準備補刀的玄學前哨第9連爆破組戰士措手不及。
搖搖晃晃重新啟動了自身武器係統的德軍坦克在近距離使用特殊武器開火,將這些在曆史中用地雷保衛了科布林堡許久的爆破專家直接震成了粉齏。
而在雙方都意識到遇到了真正對手之後。
戰鬥的形式就更加玄幻而慘烈了。
作為推進方的德軍,因為要維持防禦係統的正常工作,必須保持陣型的穩定,而被迫在麵對蘇軍不斷從各種角度躍出掩體,準備用更大威力反坦克武器表演反坦克體操的蘇軍士兵時,采取完全被動的烏龜式防守。
但這卻不代表失去了裝甲部隊麵對步兵最大優勢——機動的,德軍坦克在這場較量中處於劣勢。
因為他們隻需要穩定的推進到蘇軍陣地附近,就可以使用由偏折立場扭曲而來的攻擊方式直接將蘇軍陣地抹除。
對此通過薯條通信,獲得了其他戰場開罐經驗的玄學前哨第9連也同樣心知肚明。
於是雙方在德軍近距離特殊武器的射程邊緣爆發了激烈的對抗。
沒有沁潤過布列斯特要塞玄學大潮的武器裝備,在這種對抗中甚至不配出現。
因為想要突破對雙方都有效的龜殼,在裝藥不能以公斤計算的武器中,除了自帶鋒利5的附魔別無他法。
而戰場最常見的失血死亡在這種對抗中,也不再常見。
因為雙方都需要投入信念才能完成激發的武器,讓這種形式的甲彈對抗,通常隻有兩個結果。
自身信念力量完全透支或敵人信念力量被徹底擊碎。
而這兩種死亡方式的結局,都是夢幻而絢爛的裂解成光。
這讓這個地麵有此前戰鬥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戰場,在這種持續不斷出現的光芒爆發中,竟然顯得有幾分殘陽如血的浪漫。
相持不下的雙方都曾試圖呼叫增援,但卻很長時間得不到回複。
因為在這300平方米公裏的戰場中,已經出現了數個宛如瘋牛一般的聖殿騎士團成員,這讓雙方最高層級的玄學戰力根本無法離開這些地點,前往其他地方增援。
比如帶領著一支突擊隊,試圖救援玄學前哨第9連的“進攻端峰”,是第一個與這種敵人相遇的兵人。
一路開山大斧上演抗德神劇的“進攻端峰”,在被德軍特殊機構注意到之後,便遇到了一隊攜帶了一台特製卡車的德軍部隊。
而這支部隊在成功擋住“進攻端峰”後,便迅速從特製卡車中釋放了第一名宛如瘋牛的聖殿騎士。
這名身體已經部分出現鱗皮化現象,滿嘴命運係謎語的瘋子騎士,不僅一出場便擊殺了跑路不及的德軍士兵,還在與“進攻端峰”的白刃戰中完全不落下風。
雙方戰鬥的餘波,很快讓跟隨(押送)兩人的部隊不得不在更遠的地方進入對射狀態。
而在這個瘋子騎士成功拖住了,之前四處救援的“進攻端峰”之後。
德國人很快就開始如法炮製,將這些他們從布列斯特要塞挖出來的幸存者,以一次性武器的使用方式投入其他薯條旅兵人出現的戰場。
而兵人們陷入苦戰又極大的影響了,急需增援的蘇軍陣地的戰況,讓唯一還能提供遠程支援的蘇軍炮兵更加疲於奔命。
整個戰局就這樣形成了致命的死亡循環,將整編第1軍拖入絕望的深淵。
(一些解釋:
譚朝誌或高壽南
譚朝誌,誌願軍二級英雄、一等功臣,功勳炮手,一人=一個炮營公式的創造者。
高壽南,為譚朝誌供彈的誌願軍戰士。)
………………
駐守在linova鎮的獨立炮兵旅已經從戰場的邊緣,變成了戰場的中央。
作為在紮賓卡反突擊戰時被“圖司機”提前調走保護的部隊,盡管他們操作的火炮已經和其原本的樣子出現了巨大偏差,但由於作戰方式和陣地位置,該部依然是當前整編第1軍中參與戰場玄學程度最低的部隊。
而在這個玄學程度幾乎和烈度畫等號的戰場中,這無疑是一種幸運。
但是當戰場發展到需要炮兵們為自己的大炮裝上刺刀時,這些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有絕不後退信念的炮兵士兵,依然表現出了足夠的無畏。
當反玄學偵測網因為節點已經支離破碎而無法在維持時,這支對於德軍攻擊部隊威脅最大的部隊,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被德軍偵察部隊發現,並立即成為了德軍遠程火力的攻擊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炮彈共烽火一色,炸彈與破片齊飛的情況就不僅僅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了。
而在德軍猛烈的火力壓製之下,維持至關重要的火力掩護不間斷的,不僅有用自己的認知構建世界的毛子學派機械修士,還有肉體凡胎的普通炮兵。
特別是作為陣地絕對核心的,來自第4集團軍所屬唯一的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大威力榴彈炮兵第120團的士兵。
即使薯條通信和毛子學派修士的存在,讓作為炮兵部隊的該部,得以將大部分人力都用於操炮與陣地保衛。
其維持炮火持續性的難度也沒有降低多少。
因為203毫米b-4榴彈炮的分裝彈藥,光彈頭就有100千克重。
這個重量讓其炮組,即使是在沒有外部危險的情況下,借助專門設計的小型起重器來為這門鋼鐵巨獸供彈,也需要十幾個人緊密配合才能達到一分鍾一發的射速。
而隨著各處需要炮火支援的請求,通過薯條通信以超乎想象的數量湧來,幾名由毛子修士機械臂操控的火炮已經完全跟不上各種需要時。
一場需要每一個人都是譚朝誌或高壽南的戰鬥開始了。
從炮彈儲存地到火炮陣地,以違背安全原則的方式開辟的運輸路線上,到處都是因為倒下位置,並不直接影響彈藥運輸,而沒有被拖走的蘇軍屍體。
在一些在戰鬥開始前,還是為了安全而設置的拐角,這些屍體甚至和毛子修士此前留下的齒輪聖像一起,成了蘇軍士兵臨時搭放彈頭或裝藥的托台。
而毛子修士以強迫症式的修築方式製造的夯實了的光滑戰壕側壁,也很快便被各種紅色係的塗料浸透。
其景象即使讓從第一次阿米吉多頓戰役的絞肉巢都中走出來的“狙擊手”來看,都會一種“回家”了的地獄感受。
但是就算是這樣,維持炮火連續的行動依然在持續。
因為這樣的戰鬥烈度,都不需要離開炮兵陣地就可以找到超過其慘烈程度的地點。
那就是在陣地工事強度遠不如核心陣地的外圍炮兵陣地發生的,臨時拿起武器的前炮兵部隊,與已經突擊到這裏的德軍突擊部隊交火的阻擊戰場。
在這裏不夠堅固的戰壕與掩體已經被德國人的火力摧毀,這讓剩下的掩體隻能各自為戰,依靠眾多焊接著齒輪標識的機槍,在高速連續射擊下依然不卡殼的神奇可靠性。
阻擋因為遠程火力很難直接啃下核心陣地工事,而收到命令要對蘇軍炮兵陣地實施遞近爆破的德軍精銳。
而能依靠這樣的火網,攔阻德軍推進,則是這些最多十幾分鍾前還是炮兵後勤部隊中的後勤士兵,在德軍突擊隊到來的第一時刻交了足夠鮮血作為學費才換得的情況。
那些已經失守的掩體中,因為一開始死於衝擊波而較為完整,但現在已經因為橫飛的各種鋼鐵結構變的支離破碎的士兵屍體,就是他們曾經學習的過程。
至於為什麽如此重要的地方,在遭遇德軍突襲之後接近半個小時,都隻能依靠這些半路出家的步兵來防禦,而沒有任何一個薯條旅部隊成員,或者是玄學側的突擊隊趕來增援的原因。
則是顯而易見的,蘇軍防線此時已經是四處烽火到,這些強力部隊也陷入了無法脫離的戰鬥中。
比如距離炮兵陣地最近,在收到解除靜默命令後,就一直戰鬥在一處可以扼守鐵路道口的高地上的第9玄學前哨陣地部隊。
這支連級編製的部隊由霍爾姆門勇士中年紀最小的謝爾蓋·阿列什科夫帶領。
但這支擁有足夠火力,和信念力量支撐的部隊現在的狀態並不好。
因為另外一支,和之前由“新來的”和“啞巴”聯手使用開掛的方式才打斷陣型被蘇軍圍困住的特殊坦克連一樣的,鋼鐵巨蟒正試圖掀翻這個關鍵交通節點。
雙方的對抗在一開始就直接超出了二戰水平的對抗狀態。
一路橫衝直撞的鋼鐵巨蟒,首先被之前可以無視,但這次威力出乎預料的地雷陣攔住去路。
不過這些從正麵被手動引爆的特製爆炸裝置,卻因為其攻擊方式限製,無法像使用特技傘降攻頂的“新來的”一樣,成功擊碎德軍偏折立場的效果。
這讓按照之前戰鬥經驗,逼停德軍突擊隊列後,就衝上來準備補刀的玄學前哨第9連爆破組戰士措手不及。
搖搖晃晃重新啟動了自身武器係統的德軍坦克在近距離使用特殊武器開火,將這些在曆史中用地雷保衛了科布林堡許久的爆破專家直接震成了粉齏。
而在雙方都意識到遇到了真正對手之後。
戰鬥的形式就更加玄幻而慘烈了。
作為推進方的德軍,因為要維持防禦係統的正常工作,必須保持陣型的穩定,而被迫在麵對蘇軍不斷從各種角度躍出掩體,準備用更大威力反坦克武器表演反坦克體操的蘇軍士兵時,采取完全被動的烏龜式防守。
但這卻不代表失去了裝甲部隊麵對步兵最大優勢——機動的,德軍坦克在這場較量中處於劣勢。
因為他們隻需要穩定的推進到蘇軍陣地附近,就可以使用由偏折立場扭曲而來的攻擊方式直接將蘇軍陣地抹除。
對此通過薯條通信,獲得了其他戰場開罐經驗的玄學前哨第9連也同樣心知肚明。
於是雙方在德軍近距離特殊武器的射程邊緣爆發了激烈的對抗。
沒有沁潤過布列斯特要塞玄學大潮的武器裝備,在這種對抗中甚至不配出現。
因為想要突破對雙方都有效的龜殼,在裝藥不能以公斤計算的武器中,除了自帶鋒利5的附魔別無他法。
而戰場最常見的失血死亡在這種對抗中,也不再常見。
因為雙方都需要投入信念才能完成激發的武器,讓這種形式的甲彈對抗,通常隻有兩個結果。
自身信念力量完全透支或敵人信念力量被徹底擊碎。
而這兩種死亡方式的結局,都是夢幻而絢爛的裂解成光。
這讓這個地麵有此前戰鬥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戰場,在這種持續不斷出現的光芒爆發中,竟然顯得有幾分殘陽如血的浪漫。
相持不下的雙方都曾試圖呼叫增援,但卻很長時間得不到回複。
因為在這300平方米公裏的戰場中,已經出現了數個宛如瘋牛一般的聖殿騎士團成員,這讓雙方最高層級的玄學戰力根本無法離開這些地點,前往其他地方增援。
比如帶領著一支突擊隊,試圖救援玄學前哨第9連的“進攻端峰”,是第一個與這種敵人相遇的兵人。
一路開山大斧上演抗德神劇的“進攻端峰”,在被德軍特殊機構注意到之後,便遇到了一隊攜帶了一台特製卡車的德軍部隊。
而這支部隊在成功擋住“進攻端峰”後,便迅速從特製卡車中釋放了第一名宛如瘋牛的聖殿騎士。
這名身體已經部分出現鱗皮化現象,滿嘴命運係謎語的瘋子騎士,不僅一出場便擊殺了跑路不及的德軍士兵,還在與“進攻端峰”的白刃戰中完全不落下風。
雙方戰鬥的餘波,很快讓跟隨(押送)兩人的部隊不得不在更遠的地方進入對射狀態。
而在這個瘋子騎士成功拖住了,之前四處救援的“進攻端峰”之後。
德國人很快就開始如法炮製,將這些他們從布列斯特要塞挖出來的幸存者,以一次性武器的使用方式投入其他薯條旅兵人出現的戰場。
而兵人們陷入苦戰又極大的影響了,急需增援的蘇軍陣地的戰況,讓唯一還能提供遠程支援的蘇軍炮兵更加疲於奔命。
整個戰局就這樣形成了致命的死亡循環,將整編第1軍拖入絕望的深淵。
(一些解釋:
譚朝誌或高壽南
譚朝誌,誌願軍二級英雄、一等功臣,功勳炮手,一人=一個炮營公式的創造者。
高壽南,為譚朝誌供彈的誌願軍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