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為科普內容,為了接下來劇情中陶格夫匹爾斯發生的蘇德空軍對捅提供背景,大家可以酌情觀看)
巴巴羅薩開始時,蘇聯空軍在理論上是遠比德軍強大的。
……………………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處於劣勢的德國空軍。
被大多數軍事史研究人員稱為“隻是一支戰術空軍”的德國空軍,卻發揮了極其顯著的作用,不僅僅是在開戰的第一時間,將大量蘇軍飛機擊毀在機場,成功獲得了早期戰場製空權。
更是始終保持著極大出動頻率,出現在大部分需要他們的地方,包括但不限於,為德軍指揮部門提供大量空中偵查情報,遮斷蘇軍裝甲部隊的反擊,幫助步兵和裝甲兵攻擊重要目標,冒著風險跟進所有部隊奪得的野戰機場,並依托這些機場為前線部隊支撐起防空傘。
(戰術空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缺乏重型運輸機,無法完成總體戰,賦予空軍攻擊敵國工業基礎與實現戰役級兵團空運的任務。當然德國在根本上也養不起戰略空軍。
此外還指德國空軍的規模,始終沒有達到能夠滿足德國軍事需要的水平,比如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ring)吹的幾次牛,不僅沒有實現,還給德國空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
而占據優勢的蘇聯空軍,則受困於指揮體係落後,權責隸屬不清,缺乏專業人才等一係列直接卡死蘇聯空軍作戰能力上限的問題,完全未能發揮出與其巨大體量相配的作用。
而這些因素導致蘇聯空軍始終無法,有效組織起成規模的部隊與德國空軍對抗,才是蘇聯空軍在戰爭最初的一個月,甚至是戰爭的前兩年裏,持續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同航空隊分屬方麵軍司令部,各區域的防空軍與戰略預備隊,受多方管轄,而這種問題甚至被如今的俄羅斯空天軍繼承,使得烏克蘭可以使用無人機威脅到俄羅斯本土縱深,簡直是侮辱性極強)
…………
而除了上述宏觀問題,還有如下一些具體情況需要知曉。
一是,占據蘇軍預算40%的蘇聯空軍,在開戰時就擁有1.5倍於德國的飛機生產能力。這使得蘇聯空軍在開戰時裝備數量有“顯著優勢”。
即德國及其盟國加起來也隻在東線投入了4800架左右飛機(以各方數據最大口徑計算,較為靠譜的數據可能隻有3200),仍然是少於蘇聯空軍總計高達8000餘架的飛機(僅計算蘇聯西部,不包含海航的1400餘架飛機,其中還有1300餘架遠程轟炸機。如果計算蘇聯空軍總數,則高達嚇人的餘架)
而被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德空軍戰鬥機具有顯著性能優勢,其實也沒有想象中大。因為包括米格3,拉格3,佩2,伊爾2等新式飛機,在6月1日時已經下線約2600架,幾乎達到了德國空軍力量的一半。
而至於蘇軍老舊飛機的性能問題,幾乎可以被蘇聯廣大的空域與數量優勢所彌補,這一點在蘇聯空軍恢複組織力後,大量使用老舊飛機,在德空軍疲於奔命時,反複成功的各種行動證明了。
二是,蘇聯空軍真正限製起飛能力的原因,其實是嚴重缺乏的技術人員與飛行員,大量飛機都沒有與之對應的駕駛員與維護人員,甚至德國空軍隻能看著,卻從未大量擁有的遠程轟炸機也隻配備了不足70%的飛行員。
(德空軍巔峰遠程轟炸機數量為200餘架,和英美俄比都是小卡拉米中的小卡拉米)
而這些飛行員中缺乏訓練的又有很多,新式裝備“不足”,加上“大清洗”餘威導致,大部分空軍指揮官,不敢組織實際飛行訓練,甚至產生了個別飛行時間無法用小時作為單位的飛行員。
而作為整體水平的考量,水平最高的波羅的海沿岸軍區(西北方麵軍)飛行員平均飛行小時數為18小時,最低的基輔特別軍區(西南方麵軍)則為6小時。作為對手德軍空軍一線飛行員普遍超過450小時,二線飛行員則超過250小時。
(mmp這個時間,連飛行遊戲都開不好。)
至於更為重要的後勤人員,空軍的缺編情況比他們在地麵上的裝甲兵戰友還嚴重,而且此時的蘇聯空軍還采用了愚蠢的“一對一”式後勤保障。
即每支航空隊(團級)都有對應的“空軍基地”與後勤保障人員,當航空隊轉場時,這些後勤人員也要跟著轉場(並且沒有飛機運輸,通過陸地轉場),而這些後勤單位緩慢的轉場速度就嚴重拖累了蘇聯空軍航空隊做好戰鬥準備的速度。
導致即使方麵軍司令員想要使用這些空軍,不僅僅會受到糟糕指揮係統的影響命令無法下達,而是哪怕命令真的傳達到了航空隊,航空隊也會因為無法完成戰鬥準備,而不能執行任務。
同時這樣糟糕的轉場能力,也使得戰爭前期出現了大量兩個、三個航空團擠在一個前線機場的情況,使得個別機場同時堆積的飛機數量能超過150架,這不僅僅讓這些機場幾乎失去運作飛機起飛的能力,也是德國空軍能在第一波空襲中取得巨大戰果的原因。
(真·集結在一起,請德軍轟炸)
甚至蘇聯空軍自己也意識到了這種模式的巨大弊端,並在41年4月開始改革,隻是時間太晚,導致開戰時,新的後勤單位隻完成了不足15%(54個中的8個),而這些實際建立起來的新後勤單位所需要的裝備則更是隻到位了不足30%
三是,老生常談的指揮係統硬件與軟件問題,蘇聯空軍被多方指揮僅僅是宏觀問題。在微觀上,缺乏無線電裝備使得蘇聯空軍在麵對全套無線電武裝的德國空軍時,就像一支一戰武裝。
而更糟糕的是原本可以通過自身經驗與能力彌補這些問題的,實際掌控蘇聯空軍巨大力量的指揮員的水平,比所有其他軍種都要糟糕。
超過91%的航空兵團指揮員在崗時間不超過6個月,而這數據擴大到整個空軍指揮係統,又有65%的指揮員任職不滿一年,43%的任職不滿半年。而在這些缺乏實際崗位經驗的指揮員中,還有大量是從飛行學校提前畢業的。
四是,戰術水平問題,蘇聯空軍不僅僅缺乏為部隊提供戰術戰役偵察的能力,甚至連其本身最為重視的殲擊機戰術也落後於他們的對手。
在德軍已經使用現代空軍的靈活的雙機或四機編隊時,蘇聯空軍還在使用密集且笨重的三機編隊,同時還嚴重缺乏於陸軍的配合。
這一點在西南方麵軍早期反擊中最為突出,作為提前采取措施,使得德國空軍第一波對地打擊全部撲空的方麵軍。
幾乎保存了全部空軍實力的方麵軍司令部,卻沒能將空軍和陸軍的反擊協同起來,導致當陸軍冒著德軍的轟炸前進時,空軍卻在毫無必要的地方流血。
而相比德軍擁有優勢的轟炸機部隊的表現更是離譜,隻會使用楔型或橫隊密集隊形飛行,並且隻在一個固定高度投彈,甚至不會根據德軍防空力量情況,調整轟炸路線。
(隻在固定高度僵硬的沿直線轟炸,甚至被作為挨炸對象的德軍步兵在回憶錄中鄙視,簡直離譜。
對於這些德軍步兵來說,相比成規模的有德國空軍去攔截的轟炸機編隊轟炸,他們更怕的反而是單機出動,德國空軍管不過來的,蘇軍老舊轟炸機的隨機掃射與轟炸。)
巴巴羅薩開始時,蘇聯空軍在理論上是遠比德軍強大的。
……………………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處於劣勢的德國空軍。
被大多數軍事史研究人員稱為“隻是一支戰術空軍”的德國空軍,卻發揮了極其顯著的作用,不僅僅是在開戰的第一時間,將大量蘇軍飛機擊毀在機場,成功獲得了早期戰場製空權。
更是始終保持著極大出動頻率,出現在大部分需要他們的地方,包括但不限於,為德軍指揮部門提供大量空中偵查情報,遮斷蘇軍裝甲部隊的反擊,幫助步兵和裝甲兵攻擊重要目標,冒著風險跟進所有部隊奪得的野戰機場,並依托這些機場為前線部隊支撐起防空傘。
(戰術空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缺乏重型運輸機,無法完成總體戰,賦予空軍攻擊敵國工業基礎與實現戰役級兵團空運的任務。當然德國在根本上也養不起戰略空軍。
此外還指德國空軍的規模,始終沒有達到能夠滿足德國軍事需要的水平,比如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ring)吹的幾次牛,不僅沒有實現,還給德國空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
而占據優勢的蘇聯空軍,則受困於指揮體係落後,權責隸屬不清,缺乏專業人才等一係列直接卡死蘇聯空軍作戰能力上限的問題,完全未能發揮出與其巨大體量相配的作用。
而這些因素導致蘇聯空軍始終無法,有效組織起成規模的部隊與德國空軍對抗,才是蘇聯空軍在戰爭最初的一個月,甚至是戰爭的前兩年裏,持續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同航空隊分屬方麵軍司令部,各區域的防空軍與戰略預備隊,受多方管轄,而這種問題甚至被如今的俄羅斯空天軍繼承,使得烏克蘭可以使用無人機威脅到俄羅斯本土縱深,簡直是侮辱性極強)
…………
而除了上述宏觀問題,還有如下一些具體情況需要知曉。
一是,占據蘇軍預算40%的蘇聯空軍,在開戰時就擁有1.5倍於德國的飛機生產能力。這使得蘇聯空軍在開戰時裝備數量有“顯著優勢”。
即德國及其盟國加起來也隻在東線投入了4800架左右飛機(以各方數據最大口徑計算,較為靠譜的數據可能隻有3200),仍然是少於蘇聯空軍總計高達8000餘架的飛機(僅計算蘇聯西部,不包含海航的1400餘架飛機,其中還有1300餘架遠程轟炸機。如果計算蘇聯空軍總數,則高達嚇人的餘架)
而被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德空軍戰鬥機具有顯著性能優勢,其實也沒有想象中大。因為包括米格3,拉格3,佩2,伊爾2等新式飛機,在6月1日時已經下線約2600架,幾乎達到了德國空軍力量的一半。
而至於蘇軍老舊飛機的性能問題,幾乎可以被蘇聯廣大的空域與數量優勢所彌補,這一點在蘇聯空軍恢複組織力後,大量使用老舊飛機,在德空軍疲於奔命時,反複成功的各種行動證明了。
二是,蘇聯空軍真正限製起飛能力的原因,其實是嚴重缺乏的技術人員與飛行員,大量飛機都沒有與之對應的駕駛員與維護人員,甚至德國空軍隻能看著,卻從未大量擁有的遠程轟炸機也隻配備了不足70%的飛行員。
(德空軍巔峰遠程轟炸機數量為200餘架,和英美俄比都是小卡拉米中的小卡拉米)
而這些飛行員中缺乏訓練的又有很多,新式裝備“不足”,加上“大清洗”餘威導致,大部分空軍指揮官,不敢組織實際飛行訓練,甚至產生了個別飛行時間無法用小時作為單位的飛行員。
而作為整體水平的考量,水平最高的波羅的海沿岸軍區(西北方麵軍)飛行員平均飛行小時數為18小時,最低的基輔特別軍區(西南方麵軍)則為6小時。作為對手德軍空軍一線飛行員普遍超過450小時,二線飛行員則超過250小時。
(mmp這個時間,連飛行遊戲都開不好。)
至於更為重要的後勤人員,空軍的缺編情況比他們在地麵上的裝甲兵戰友還嚴重,而且此時的蘇聯空軍還采用了愚蠢的“一對一”式後勤保障。
即每支航空隊(團級)都有對應的“空軍基地”與後勤保障人員,當航空隊轉場時,這些後勤人員也要跟著轉場(並且沒有飛機運輸,通過陸地轉場),而這些後勤單位緩慢的轉場速度就嚴重拖累了蘇聯空軍航空隊做好戰鬥準備的速度。
導致即使方麵軍司令員想要使用這些空軍,不僅僅會受到糟糕指揮係統的影響命令無法下達,而是哪怕命令真的傳達到了航空隊,航空隊也會因為無法完成戰鬥準備,而不能執行任務。
同時這樣糟糕的轉場能力,也使得戰爭前期出現了大量兩個、三個航空團擠在一個前線機場的情況,使得個別機場同時堆積的飛機數量能超過150架,這不僅僅讓這些機場幾乎失去運作飛機起飛的能力,也是德國空軍能在第一波空襲中取得巨大戰果的原因。
(真·集結在一起,請德軍轟炸)
甚至蘇聯空軍自己也意識到了這種模式的巨大弊端,並在41年4月開始改革,隻是時間太晚,導致開戰時,新的後勤單位隻完成了不足15%(54個中的8個),而這些實際建立起來的新後勤單位所需要的裝備則更是隻到位了不足30%
三是,老生常談的指揮係統硬件與軟件問題,蘇聯空軍被多方指揮僅僅是宏觀問題。在微觀上,缺乏無線電裝備使得蘇聯空軍在麵對全套無線電武裝的德國空軍時,就像一支一戰武裝。
而更糟糕的是原本可以通過自身經驗與能力彌補這些問題的,實際掌控蘇聯空軍巨大力量的指揮員的水平,比所有其他軍種都要糟糕。
超過91%的航空兵團指揮員在崗時間不超過6個月,而這數據擴大到整個空軍指揮係統,又有65%的指揮員任職不滿一年,43%的任職不滿半年。而在這些缺乏實際崗位經驗的指揮員中,還有大量是從飛行學校提前畢業的。
四是,戰術水平問題,蘇聯空軍不僅僅缺乏為部隊提供戰術戰役偵察的能力,甚至連其本身最為重視的殲擊機戰術也落後於他們的對手。
在德軍已經使用現代空軍的靈活的雙機或四機編隊時,蘇聯空軍還在使用密集且笨重的三機編隊,同時還嚴重缺乏於陸軍的配合。
這一點在西南方麵軍早期反擊中最為突出,作為提前采取措施,使得德國空軍第一波對地打擊全部撲空的方麵軍。
幾乎保存了全部空軍實力的方麵軍司令部,卻沒能將空軍和陸軍的反擊協同起來,導致當陸軍冒著德軍的轟炸前進時,空軍卻在毫無必要的地方流血。
而相比德軍擁有優勢的轟炸機部隊的表現更是離譜,隻會使用楔型或橫隊密集隊形飛行,並且隻在一個固定高度投彈,甚至不會根據德軍防空力量情況,調整轟炸路線。
(隻在固定高度僵硬的沿直線轟炸,甚至被作為挨炸對象的德軍步兵在回憶錄中鄙視,簡直離譜。
對於這些德軍步兵來說,相比成規模的有德國空軍去攔截的轟炸機編隊轟炸,他們更怕的反而是單機出動,德國空軍管不過來的,蘇軍老舊轟炸機的隨機掃射與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