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興起以及蘇聯政府隨即採取的“人民陣線”政策,使共產國際在中東的活動減少到最低程度。可是,我們可以想一想,  1934年在伊拉克設立的蘇聯商務代表團對“民粹派”的鼓勵達到了何等程度,這一派人在1936年巴克爾?西德基的政變中是起了作用的,因為在該派的左翼人士中,有“鼓吹不折不扣的共產主義、直言不諱的馬克思主義者”阿卜德?卡迪爾?伊斯梅爾;有顯然是因為在哥倫比亞大學閱讀了關於蘇聯的書籍而成為社會主義者的阿卜德?法塔赫?易卜拉欣;還有在倫敦經濟學院畢業、“深受該院的公開的社會主義傾向影響”


    的穆罕默德?哈迪德。一位伊拉克共產黨員狂熱地寫文章擁護這個通過政變掌權的政府,他宣稱:政府贊成把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的民粹派、工人和農民都結合在某種形式的“人民陣線”之中;它已經在採取措施鎮壓“反動派”;它銘記著其他阿拉伯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希望以及歐洲一切“民主進步”人士的同情。可是,進行改革的學試卻引起了地主和部族酋長的“頑強反抗”。政府同畏粹派割斷聯繫,轉而依靠軍隊裏巴克爾?兩德基一派勢力的支持;當西德基於1937年8月11日遭到暗殺時,政府沒有其他抉擇,隻得辭職。


    這一屆政府在其短短的生命中於1937年7月4日同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締結了薩達巴德互不侵犯公約。


    這項公約草擬就緒已近兩年,其目的是組成一個有足夠力量反抗大國幹涉的區域性集團,不論這種幹涉是來自對地中海野心勃勃的法西斯義大利,還是來自英國和490俄國在中東的傳統的角逐。一位義大利評論家,對於他自己國家的擴張政策促成這一公約的作用當然隻字不提,但也指出蘇聯原先對於公約的熱心在其談判過程中已經起了變化,因為它懷疑波斯的黑海貿易從此以後也許要取道土耳其的特拉布鬆,而不願取道蘇聯。它還擔心英國可能通過伊拉克對四個締約國施加影響。另一方麵,他還說,人們普遍感到,土耳其會成為老大哥,而由於俄國仗恃它在十五年前曾對阿塔圖克的支持,英國則在最近已經發現安卡拉對政治、經濟合作的主張更具好感,所以這兩個大國最終部認為,這項公約對於它們各自在中東的利益有利而無弊。


    可是,“1937 年,蘇聯在國內進行了一係列的‘清洗’,這種‘清洗’把這個迄今為止毫無疑問的大國變為‘一空二白’的未知數。”由於蘇聯的這種“自暴自棄”,同樣也由於西方民主國家在衣索比亞戰爭和西班牙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道義上和物質上的軟弱無力,納粹德國的侵略勢力遂得擴張到這個暴露出來的權力真空中去。


    德國在政治舞台上稱霸自然而然地進一步促進了蘇聯和英國在中東的緩和,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樣;對於蘇聯在1938年關閉其駐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公使館的決定,毫無疑問,我們也應該把它歸於這個原因,這些使館的主要目的是在搞顛覆活動,破壞英國在中東的地位。


    所以,意味深長的是,蘇聯政府在執行其政策的下一階段,即同德國締約的階段,對埃及新組成的民族主義的阿裏?馬希爾政府,承諾不在埃及進行共產主義宣傳,作為1939年8月21日取得埃及外交承認的代價。上屬穆罕默德?馬哈茂德政府雖渴望向蘇聯重新出售埃及剩餘棉花,但由於它對蘇聯過去的顛覆活動,事隔不到十年,記憶猶新,因而不願讓步。蘇聯政治局所希望的無疑是為了恢復其積極顛覆西方“帝國主義”的政策而充分利用它在開羅的這個新的立足點;但埃及政府在戰爭爆發時遵守了英埃條約的條款,沒有同蘇聯互換外交代表。


    1940年底,極端民族主義者拉希德?阿裏?吉拉尼首相的兄弟、伊拉克駐土耳其公使一再向蘇聯大使建議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不過他建議,蘇聯政府應同時宣布承認“阿拉伯國家的獨立”,這無疑是指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而言。蘇聯政府這時還不打算跑得這樣遠;可是在不符憲法的拉希德?阿裏的新政府和英國人之間爆發了敵對行動之後,他的兄弟於1941年5月3日重新提出建立外交關係的建議,而不附帶先前的條件。此時,蘇聯政府接受了建議,但在互換代表之前,拉希德?阿裏的叛亂已告失敗,巴格達又成立了一個親英政府。


    德國對蘇聯的入侵併沒有立即使埃及的海珊?西裏政府象西方很多人士那樣相信克裏姆林宮的寡頭統治者心中有了基本的改變。李維諾夫 1941年11月19日赴美就任蘇聯大使途中,埃及政府不許他在開羅著陸,而當英國駐德黑蘭的外交官不得不臨時編造出一些難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要他改乘一架飛機時,還造成了一次“事件”。埃及上層政界人士的態度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對蘇聯的動機抱有根深蒂固的懷疑,在多大程度上是目前由於他們認為德國可能取得勝利而不願自己受累;492 那就隻能聽憑猜測了。可是,  1942年1月,俄國已入冬令,迫使德國進軍停頓,紅軍發動反攻取得勝利,英國又從軸心國手中暫時收復了昔蘭尼加,據說埃及議會的外交委員會曾於此時要求政府同蘇聯建立外交關係;據了解,納哈斯掌權之後,就在研究這個問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