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於 1897 年英國—衣索比亞條約規定的英屬索馬利蘭和衣索比亞之間的邊界把英屬索馬利蘭的一些部族同他們在雨季經常前往的奧加登北部的放牧地分割了開來,所以那項條約的附件規定:“居住在邊界線一邊的部族有權使用另一邊的放牧地,但在移居期間他們必須接受地方當局的管轄。”義大利征服衣索比亞後,並未幹預這一安排。英國占領索馬利亞並收復英屬索馬利蘭後,這兩個領地的軍政府首腦在英屬索馬利蘭的布勞會晤,商討領地之間的問題,雙方同意英屬索馬利亞部族前往奧加登放牧時,由他們自己的政治軍官和英屬索馬利亞的伊拉洛部族保安隊管理。但在1943年初,索馬利亞軍政府首腦就指出一種明顯的趨勢,當奧加登地區在雨季中形成的池塘已經幹涸後,英屬索馬利亞部族仍不及時返回英屬索馬利蘭,而逗留在瓦爾瓦爾—瓦爾德雷地區水井的附近,這會導致放牧過度和水井幹涸,給奧加登部族帶來不利影響。因此,他建議所有在奧加登北部的索馬利亞人,不管是當地的或者來自英屬索馬利蘭的,都由他統一管理,但英屬索馬利蘭政府認為這將造成一種不良的先例,因此在1943年6月由兩地的首腦在哈爾格薩(英屬索馬利蘭)最後達成了一項新的協議,按照這一協議,英屬索馬利蘭當局保留對他們那些部族在奧加登時的管轄權,但同意一俟雨水形成的池塘幹涸時,就施加壓力要他們撤回,以便保養附近的放牧條件。在兩個軍政府的官員合作下,總的說來這一安排執行得很順利,並且也被認為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在1946年,有一批英屬索馬利亞部族人民對警察表示反抗後,雙方政府和部族的代表舉行了會談,會上正式警告部族人民必須遵守放牧地區的法律。 第五節 昔蘭尼加,1942—1945年
1941年12月英軍第二次占領昔蘭尼加時,發現義大利民事行政機構幾乎完全癱瘓,班加西的許多居民由於空襲紛紛外逃,義大利的農業移住民由於害怕阿拉伯人可能進行報復,己逃離偏僻的農場而集中到農村中心區,以便互相保護。英方政治軍官曾試圖勸說他們回去恢復耕種土地;但英軍隻占領了一個月,隆美爾的反攻就逼使他們於1942年1月底撤到綠山以東。從那時起到5月間隆美爾再次發動進攻為止,軍政府涉及的僅限於英軍防線後麵的昔蘭尼加東部的部族。
英軍在阿拉曼戰役勝利後,於1942年11月第三次,亦即最後一次占領昔蘭尼加,那時他們發現除了三十七名當護土的修女和幾個神父外,義大利政府己把其所有國民撤走了,而整個阿拉伯居民,除一小撮以外,可以說是友好的。蒙哥馬利將軍在一項公告中向阿拉伯人宣布:英國政府曾對他們的宗教和政治領袖賽義德?穆罕默德?伊德裏斯?薩努西過去兩年半中在埃及給予同盟軍的支持表示感謝,並曾保證薩努西徒眾今後決不再受義大利的統治。阿拉伯人奉命要保持鎮靜,保護義大利人拋棄掉的農場,並盡量多耕種一些田地。由於當地留下的居民中沒有人會保養已經離開的義大利人所安置的各種現代設備,更不用說在撤退時意軍採取了一係列“焦土政策”之後加以修理了。軍政府不得不盡量利用阿拉伯人可以提供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按阿拉伯人的方式建立一個臨時政府看來是合理的,但這一建議卻被上級否定,理由是根據海牙公約規定,“除為合宜的施政需要而作修改外”,原有的義大利法律應予維持。副首席政治軍官雖指出,海牙公約的這項規定,原意是為了防止入侵者剝奪被占領地人民沿用的法律,而昔蘭尼加的阿拉伯人所要求的,卻正是要擺脫義大利征服者的法律,但是他所講的並無效果。這個法律主張是……無法改變的,軍政府煞費苦心地向阿拉伯人解說。但實際上阿拉伯人卻把“國際法”看作是一個拙劣笑話,他們無法理解它,但看來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什麽壞處:這個“和平條約”隻是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而已。
義大利行政當局和移住民的全部撤離,在政治上留下了一個真空;顯而易見,賽義德?伊德裏斯是阿拉伯人眾望所歸的人物,因為他是擁有大多數昔蘭尼加人為其教徒的薩努西教派的首領,而且從1917年到1922年義大利入侵而他退居埃及以前的這段時間裏又是當地世俗的統治者。因此,英國人邀請他回國,利用他的影響來平息阿拉伯人中發生的爭執。但看來賽義德?伊德裏斯的398性格有優柔寡斷、不可捉摸的傾向,“雖然這些性格有時在弱者同強者談判時也許是一種聰明的反應”;因此他認為在國家的前途尚未解決,他的地位尚未確定之前回國,“那將有損於他的尊嚴,並可能使軍政府感到為難”。此外,他的稱號問題也使他同軍政府的關係更為複雜化。在夭折的1920年裏吉馬協定中,義大利給了他埃米爾的稱號,所有阿拉伯人也熟知他的這個稱號,但英國又疑神疑鬼,怕因此而被人指責在簽訂和約前擅自改變該國地位從而違反了國際法,因此決定軍政府隻能稱他為“閣下”。 1943年11月,他的家屬中有六人前來昔蘭尼加旅行,他本人也於1944年7月訪問昔蘭尼加,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但在週遊該國後,他又回到開羅去了。英國政府在同義大利舉行和會以後,最後於1946年10月同意對他正式使用埃米爾這個稱號。
1941年12月英軍第二次占領昔蘭尼加時,發現義大利民事行政機構幾乎完全癱瘓,班加西的許多居民由於空襲紛紛外逃,義大利的農業移住民由於害怕阿拉伯人可能進行報復,己逃離偏僻的農場而集中到農村中心區,以便互相保護。英方政治軍官曾試圖勸說他們回去恢復耕種土地;但英軍隻占領了一個月,隆美爾的反攻就逼使他們於1942年1月底撤到綠山以東。從那時起到5月間隆美爾再次發動進攻為止,軍政府涉及的僅限於英軍防線後麵的昔蘭尼加東部的部族。
英軍在阿拉曼戰役勝利後,於1942年11月第三次,亦即最後一次占領昔蘭尼加,那時他們發現除了三十七名當護土的修女和幾個神父外,義大利政府己把其所有國民撤走了,而整個阿拉伯居民,除一小撮以外,可以說是友好的。蒙哥馬利將軍在一項公告中向阿拉伯人宣布:英國政府曾對他們的宗教和政治領袖賽義德?穆罕默德?伊德裏斯?薩努西過去兩年半中在埃及給予同盟軍的支持表示感謝,並曾保證薩努西徒眾今後決不再受義大利的統治。阿拉伯人奉命要保持鎮靜,保護義大利人拋棄掉的農場,並盡量多耕種一些田地。由於當地留下的居民中沒有人會保養已經離開的義大利人所安置的各種現代設備,更不用說在撤退時意軍採取了一係列“焦土政策”之後加以修理了。軍政府不得不盡量利用阿拉伯人可以提供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按阿拉伯人的方式建立一個臨時政府看來是合理的,但這一建議卻被上級否定,理由是根據海牙公約規定,“除為合宜的施政需要而作修改外”,原有的義大利法律應予維持。副首席政治軍官雖指出,海牙公約的這項規定,原意是為了防止入侵者剝奪被占領地人民沿用的法律,而昔蘭尼加的阿拉伯人所要求的,卻正是要擺脫義大利征服者的法律,但是他所講的並無效果。這個法律主張是……無法改變的,軍政府煞費苦心地向阿拉伯人解說。但實際上阿拉伯人卻把“國際法”看作是一個拙劣笑話,他們無法理解它,但看來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什麽壞處:這個“和平條約”隻是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而已。
義大利行政當局和移住民的全部撤離,在政治上留下了一個真空;顯而易見,賽義德?伊德裏斯是阿拉伯人眾望所歸的人物,因為他是擁有大多數昔蘭尼加人為其教徒的薩努西教派的首領,而且從1917年到1922年義大利入侵而他退居埃及以前的這段時間裏又是當地世俗的統治者。因此,英國人邀請他回國,利用他的影響來平息阿拉伯人中發生的爭執。但看來賽義德?伊德裏斯的398性格有優柔寡斷、不可捉摸的傾向,“雖然這些性格有時在弱者同強者談判時也許是一種聰明的反應”;因此他認為在國家的前途尚未解決,他的地位尚未確定之前回國,“那將有損於他的尊嚴,並可能使軍政府感到為難”。此外,他的稱號問題也使他同軍政府的關係更為複雜化。在夭折的1920年裏吉馬協定中,義大利給了他埃米爾的稱號,所有阿拉伯人也熟知他的這個稱號,但英國又疑神疑鬼,怕因此而被人指責在簽訂和約前擅自改變該國地位從而違反了國際法,因此決定軍政府隻能稱他為“閣下”。 1943年11月,他的家屬中有六人前來昔蘭尼加旅行,他本人也於1944年7月訪問昔蘭尼加,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但在週遊該國後,他又回到開羅去了。英國政府在同義大利舉行和會以後,最後於1946年10月同意對他正式使用埃米爾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