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頭野牛卻站在龐德麵前,活生生地張著血盆大口。龐德麵前放著三封電報,是在二十四小時內收到的:一封是皇家海軍航空兵240中隊的卡塔利納水上飛機拍來的。第二封是一艘蘇聯潛艇拍來的。第三封是英國“海馬”號潛艇相來的。三封電報內容幾乎相同:“‘提爾匹茨’號已經出動。”顯然,它的目標是nc-17船隊。這支船隊已經同德國飛機的空襲竟日苦戰,位置一清二楚。nc-17的重要性不自待言,它運有二十萬噸軍火,包括六百輛坦克、四百架戰鬥機、五千輛卡車和糧食、汽油、輪胎、醫藥、電台和彈藥,沒有一件不是俄國人所急需的,史達林為此打了三次長長的電報。紅軍在德軍壓迫下,撤退到伏爾加河,每一粒子彈,每一滴汽油都顯得異常珍貴。
龐德早已在海圖上標出了“提爾匹茨”號、nc-17護航隊和本土艦隊的位置。
糟糕的是托維的本土艦隊又指望不上了。由於遇到大量流冰群,托維被滯後四百海裏。“勝利”號的飛行甲板已積冰兩英尺,艦載機無法降落。龐德很快算出按三方目前航速和航問。“提爾匹茨”號與nc一17船隊接觸隻需四小時,本土艦隊趕到戰區則要一整天,顯然來不及了。這次作戰不同於pq-12那次,雙方誰也看不見誰.而是德國人對船隊的位置比他還清楚,因為德國潛艇群始終遠遠跟著nc-17,並且吃掉了三艘因負傷而掉隊的貨船。
如果真地發生戰鬥,那是最糟不過的事了。沒有哪艘軍艦能打得著“提爾匹茨”,它卻能從容把它們-一屠殺。
天,這可怎麽辦好。龐德雖然也幹過水麵艦隊指揮,但那畢竟是和平時期。他本質上是一個學院派的軍官,德高望眾,兢兢業業,不願蹈險,業務精純,人品出眾。他是海軍中最資深的參謀人員,是當年費舍爾海軍上將的首席參謀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策劃的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作戰失敗以後,一代名將費舍爾勳爵被迫辭職,邱吉爾身為海軍部長也辭職以安國民。但一直參與製定海軍裝備、訓練和作戰計劃的達德利·龐德留下來,繼續為海軍效勞。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時,龐德當過一段地中海觀隊司令,除此之外,他一直是在“房子裏”打仗的。
龐德沒能長年泡在海上,使他缺乏真正艦長的膽識和想像力。他的職務,使他趨於謹慎;他的六十歲高齡,又使他變得保守;他的品德,使他優柔寡斷。他多少熟悉點北海,但一點也不了解北極海。那裏的氣象,流冰,海況非常複雜,他飽聽了水手和艦長們的怨言,這樣,龐德就無法確定,nc-17究竟該怎樣往東開。
早在nc-17出發之前,龐德上將就將一條密封好的命令交給了護航隊司令漢安爾頓少將。命令如同腐德本人一樣,寫得含糊不清:
“除非護航隊遭到他可以與之作戰的敵方水麵艦隊的威脅,方可投入戰鬥。”
這巳經不象是一個無畏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長的語言,而是象一個英國老紳士的嘮叨。什麽叫“可以與之作戰”,當然是指“打得贏”的敵人啦,象“舍爾海軍上將”號或“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等等。它們隻有十一英寸大炮,英艦能夠以多取勝。但是戰爭不象下棋,沒有那麽便宜的事情。如果“提爾匹茨”號出現,究竟打還是不打?
當然,他指望本土艦隊來收拾“提爾匹茨”,但事無樣樣順遂,本土艦隊已經無法參戰了,怎麽辦?
這時,一個年輕的海軍中尉走進海軍部,麵呈一份電報給第一海務大臣。電報是托維發的,很簡單:
“本土艦隊無法趕上nc-17,請海軍部直接指揮nc-17船隊。”真輕鬆,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海軍部,推給了龐德。他苦笑了。艦長們打沉了敵艦,總是把功勞歸於自己,海軍部策劃的一切都無關宏旨。打輸了,就罵海軍部指揮失當。他早就知道本上艦隊跟不上趟,然而,托維竟把責任往他身上推,使他很傷心。
老人掏出手巾,擦了擦頭上的汗。他又麵臨一生中最重大的決策了。他環視四周,無人可以助他。然而人人都看著他。就在這間煙燻火燎,光線不明的大廳裏,有多少位海軍上將指揮過在七海作戰的皇家海軍艦隊。牆上掛著古老的海戰油畫,每一任海務大臣都留下了紀念品,這裏是一個富於傳統的地方,“日不落帝國”的神話就從這裏發源。如果他判斷失誤,他就要在這個光榮的地方和光榮的崗位上,留下恥辱的紀錄。留給後代,留給歷史,永遠也抹不掉。
他計算了一遍又一遍,結論明擺著。十一英寸的大炮無法同十五英寸的大炮匹敵,且不說雙方在裝甲厚度上的差異(這方麵要差二倍)。隻要想想“俾斯麥”號在那樣猛烈的炮擊和魚雷攻擊下堅持的時間,德國超級戰列艦簡直可以說是一個不沉的海上蜂巢。
他決定:撤退漢密爾頓的護航艦艇,把龐大的nc-17解編,單船分散東航。做出這樣的決定,他感到痛苦和恥辱。他的心髒在胸腔中難過地掙紮著,肝也隱隱作痛。他拉開抽屜,取出幾片阿斯匹林吞服下去。稍感好了點兒。
他並不害怕負責。需要時他可以到議會甚至軍事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甚至也心甘情願地接受歷史和國民的審判。他的全部經歷、資歷、判斷水準、年齡隻能使他做出這種決定。人無法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習慣和經驗,尤其是一個理智的老人。戰爭本身就是痛苦的事,充滿了危險和不測,人非聖賢,誰都可能失誤,包括最優秀的將軍。這間房子裏固然頻傳過勝利的捷報,但是也不乏失敗的噩耗。兩次大戰時都是如此,戰爭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龐德早已在海圖上標出了“提爾匹茨”號、nc-17護航隊和本土艦隊的位置。
糟糕的是托維的本土艦隊又指望不上了。由於遇到大量流冰群,托維被滯後四百海裏。“勝利”號的飛行甲板已積冰兩英尺,艦載機無法降落。龐德很快算出按三方目前航速和航問。“提爾匹茨”號與nc一17船隊接觸隻需四小時,本土艦隊趕到戰區則要一整天,顯然來不及了。這次作戰不同於pq-12那次,雙方誰也看不見誰.而是德國人對船隊的位置比他還清楚,因為德國潛艇群始終遠遠跟著nc-17,並且吃掉了三艘因負傷而掉隊的貨船。
如果真地發生戰鬥,那是最糟不過的事了。沒有哪艘軍艦能打得著“提爾匹茨”,它卻能從容把它們-一屠殺。
天,這可怎麽辦好。龐德雖然也幹過水麵艦隊指揮,但那畢竟是和平時期。他本質上是一個學院派的軍官,德高望眾,兢兢業業,不願蹈險,業務精純,人品出眾。他是海軍中最資深的參謀人員,是當年費舍爾海軍上將的首席參謀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策劃的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作戰失敗以後,一代名將費舍爾勳爵被迫辭職,邱吉爾身為海軍部長也辭職以安國民。但一直參與製定海軍裝備、訓練和作戰計劃的達德利·龐德留下來,繼續為海軍效勞。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時,龐德當過一段地中海觀隊司令,除此之外,他一直是在“房子裏”打仗的。
龐德沒能長年泡在海上,使他缺乏真正艦長的膽識和想像力。他的職務,使他趨於謹慎;他的六十歲高齡,又使他變得保守;他的品德,使他優柔寡斷。他多少熟悉點北海,但一點也不了解北極海。那裏的氣象,流冰,海況非常複雜,他飽聽了水手和艦長們的怨言,這樣,龐德就無法確定,nc-17究竟該怎樣往東開。
早在nc-17出發之前,龐德上將就將一條密封好的命令交給了護航隊司令漢安爾頓少將。命令如同腐德本人一樣,寫得含糊不清:
“除非護航隊遭到他可以與之作戰的敵方水麵艦隊的威脅,方可投入戰鬥。”
這巳經不象是一個無畏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長的語言,而是象一個英國老紳士的嘮叨。什麽叫“可以與之作戰”,當然是指“打得贏”的敵人啦,象“舍爾海軍上將”號或“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等等。它們隻有十一英寸大炮,英艦能夠以多取勝。但是戰爭不象下棋,沒有那麽便宜的事情。如果“提爾匹茨”號出現,究竟打還是不打?
當然,他指望本土艦隊來收拾“提爾匹茨”,但事無樣樣順遂,本土艦隊已經無法參戰了,怎麽辦?
這時,一個年輕的海軍中尉走進海軍部,麵呈一份電報給第一海務大臣。電報是托維發的,很簡單:
“本土艦隊無法趕上nc-17,請海軍部直接指揮nc-17船隊。”真輕鬆,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海軍部,推給了龐德。他苦笑了。艦長們打沉了敵艦,總是把功勞歸於自己,海軍部策劃的一切都無關宏旨。打輸了,就罵海軍部指揮失當。他早就知道本上艦隊跟不上趟,然而,托維竟把責任往他身上推,使他很傷心。
老人掏出手巾,擦了擦頭上的汗。他又麵臨一生中最重大的決策了。他環視四周,無人可以助他。然而人人都看著他。就在這間煙燻火燎,光線不明的大廳裏,有多少位海軍上將指揮過在七海作戰的皇家海軍艦隊。牆上掛著古老的海戰油畫,每一任海務大臣都留下了紀念品,這裏是一個富於傳統的地方,“日不落帝國”的神話就從這裏發源。如果他判斷失誤,他就要在這個光榮的地方和光榮的崗位上,留下恥辱的紀錄。留給後代,留給歷史,永遠也抹不掉。
他計算了一遍又一遍,結論明擺著。十一英寸的大炮無法同十五英寸的大炮匹敵,且不說雙方在裝甲厚度上的差異(這方麵要差二倍)。隻要想想“俾斯麥”號在那樣猛烈的炮擊和魚雷攻擊下堅持的時間,德國超級戰列艦簡直可以說是一個不沉的海上蜂巢。
他決定:撤退漢密爾頓的護航艦艇,把龐大的nc-17解編,單船分散東航。做出這樣的決定,他感到痛苦和恥辱。他的心髒在胸腔中難過地掙紮著,肝也隱隱作痛。他拉開抽屜,取出幾片阿斯匹林吞服下去。稍感好了點兒。
他並不害怕負責。需要時他可以到議會甚至軍事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甚至也心甘情願地接受歷史和國民的審判。他的全部經歷、資歷、判斷水準、年齡隻能使他做出這種決定。人無法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習慣和經驗,尤其是一個理智的老人。戰爭本身就是痛苦的事,充滿了危險和不測,人非聖賢,誰都可能失誤,包括最優秀的將軍。這間房子裏固然頻傳過勝利的捷報,但是也不乏失敗的噩耗。兩次大戰時都是如此,戰爭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