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理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君主主義者的活動
在這裏順便提一下奧地利政府經盟國委員會同意對於1946年初哈布斯堡王族成員在奧地利重新露麵所採取的行動。人們普遍認為卡爾·路德維希大公和羅伯特大公在戰爭結束後得到了法國的一些支持,而在奧地利本國,他們的事業在早期受到過奧地利人聯邦同盟的支持。1946年初,他們在維也納法國管製區內露了麵。社會黨報紙立即提出強烈抗議。奧地利政府趕緊重申,前共和國所通過的並在憲法裏體現的有關驅逐不肯宣布效忠於共和國的哈布斯堡王族成員的法律仍然有效。繼而又通過內務部發布一項正式命令,驅逐那兩個大公並解散奧地利人聯邦同盟。1 月22日,法國高級專員貝圖亞爾上將在盟國委員會的會議上正式聲明那兩個大公進入法管區並未得到法國政府批準。會議通過決定,保證委員會將幫助奧地利政府執行把哈布斯堡王族逐出奧地利的法律。2 月25日,委員會採取最後的邏輯上必然的步驟,正式禁止組織任何君主主義的政黨。
(五)奧地利的報刊
正如奧地利的政治活動幾乎在尚未完全解放時就重新恢復一樣,奧地利的報紙在蘇軍到達維也納剛剛兩周之後就復刊了。出版的第一份報紙是《奧地利報》,“為維也納居民辦的紅軍報”,1945年4 月21日首次發行。可是,僅僅三天之後就出版了奧地利人辦的第一張報紙《新奧地利報》,它是在三黨聯盟主持下出版的,後來這三黨聯合組成臨時政府。過了一段時期,直到8 月5 日,1895年創刊的社會黨《工人報》和1929年創刊的右翼《人民小報》都在街頭再次出現了。在同一天,新的共產黨日報《奧地利人民之聲》也創刊了。在此階段,按照蘇聯的政策,俄國人是不反對奧地利報刊這樣復刊的。他們也許可以指望編輯們在這個階段談到占領國問題時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小心謹慎,但是,就蘇聯嚴格控製國內報紙而言,他們竟肯讓具有這種傳統的奧地利報紙復刊,在西方觀察家看來,真是十分奇怪的事;1945年西方盟國到達維也納時,也都仿照蘇聯的先例,開始出版自己的日報。8月26日,美國的《維也納信使報》創刊;9 月18日英國的《世界新聞》初版問世。這時,逢星期一沒有日報,法方對新聞政策方麵的問題特別機敏,11月12日出版了《維也納星期一報》以填補這個空隙。然而,這份報紙到1946年2 月25日就停刊了,法方從2 月18日起即以《星期一世界報》來取代,而在1946年10月1 日又出版《世界晚報》來補其不足。與此同時,奧地利官方報紙《維也納報》於1945年11月12日復刊,開始其第二百三十八年的發行。11月21日,第一份非德語報紙《英國晨報》第一次在維也納問世,它原來是由英方於這一年的夏季在其占領區內出版的。
這樣,到1946年底,維也納的情況如下:
晨報《奧地利報》(蘇方)
《新奧地利報》(無黨派)
《工人報》(社會黨)
《小人民報》(人民黨)
《奧地利人民之聲》(奧地利共產黨)
《維也納報》(官方)
《英國晨報》(英方)
午報或晚報《維也納信使報》(美方)
《世界新聞》(英方)
《世界晚報》(法方)
星期一版報紙《體育日報》(地球出版社——共產黨控製的報紙)
《星期一世界報》(法方)
西方國家對奧地利報紙最初的態度表明是有保留的,這和它們對待奧地利政黨的態度相似。戰爭結束後的最初幾周內,在西部占領區內都沒有奧地利人辦的報紙,這和蘇聯占領下的維也納的情況是一個奇怪的對比。到盟國對奧委員會開始工作時,政策才互相協調,其代價是在維也納實行某些法律上的限製。這些限製即使事實上早已存在,但在維也納人看來也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10月1 日盟國委員會在正式確定奧地利的出版自由時,同時規定不許任何報紙批評盟國委員會或盟國軍政府,不許發表任何針對盟國政策的批評意見或有損盟國團結的文字。自此以後,情況開始逐漸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西方盟國允許在其占領區內出版屬於主要政黨的地方報紙,並傾向於允許這些報紙的編輯逐步取得較大的自由。另一方麵,蘇方則逐漸開始從嚴格意義上來解釋1945年10月1 日的決定,而且不時勒令違反該決定的報紙停刊或受懲罰。1945年12月28日,盟國委員會向所有編輯發出通知,提醒他們有義務遵守10月1 日的決定;1946年5 月10日也作出決議警告右翼的周報《車轍》。象這種能為四方成員一致支持的行動是罕見的。3379月13日,蘇聯企圖撤換社會黨《工人報》的編輯,就未能獲得成功。
但是,如果說這種程度的監督已被奧地利人所憎恨,認為是盟國不能遵守莫斯科宣言的諾言的另一例證,那麽它和盟國控製新聞紙而強行限製出版相比,引起的怨言畢竟要少得多。西方盟國決定出版自己的日報以與蘇聯的《奧地利報》相抗衡,這就使奧地利人的新聞紙供應受到很大影響。1946年,這個國家的新聞紙總耗用量是二萬四千二百五十五噸,盟國報紙就用去不下一萬零九百七十一噸,即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占領的原來目的由於冷戰危機而已經開始變得模糊不清,對此恐難找出更明顯的例子了。
在這裏順便提一下奧地利政府經盟國委員會同意對於1946年初哈布斯堡王族成員在奧地利重新露麵所採取的行動。人們普遍認為卡爾·路德維希大公和羅伯特大公在戰爭結束後得到了法國的一些支持,而在奧地利本國,他們的事業在早期受到過奧地利人聯邦同盟的支持。1946年初,他們在維也納法國管製區內露了麵。社會黨報紙立即提出強烈抗議。奧地利政府趕緊重申,前共和國所通過的並在憲法裏體現的有關驅逐不肯宣布效忠於共和國的哈布斯堡王族成員的法律仍然有效。繼而又通過內務部發布一項正式命令,驅逐那兩個大公並解散奧地利人聯邦同盟。1 月22日,法國高級專員貝圖亞爾上將在盟國委員會的會議上正式聲明那兩個大公進入法管區並未得到法國政府批準。會議通過決定,保證委員會將幫助奧地利政府執行把哈布斯堡王族逐出奧地利的法律。2 月25日,委員會採取最後的邏輯上必然的步驟,正式禁止組織任何君主主義的政黨。
(五)奧地利的報刊
正如奧地利的政治活動幾乎在尚未完全解放時就重新恢復一樣,奧地利的報紙在蘇軍到達維也納剛剛兩周之後就復刊了。出版的第一份報紙是《奧地利報》,“為維也納居民辦的紅軍報”,1945年4 月21日首次發行。可是,僅僅三天之後就出版了奧地利人辦的第一張報紙《新奧地利報》,它是在三黨聯盟主持下出版的,後來這三黨聯合組成臨時政府。過了一段時期,直到8 月5 日,1895年創刊的社會黨《工人報》和1929年創刊的右翼《人民小報》都在街頭再次出現了。在同一天,新的共產黨日報《奧地利人民之聲》也創刊了。在此階段,按照蘇聯的政策,俄國人是不反對奧地利報刊這樣復刊的。他們也許可以指望編輯們在這個階段談到占領國問題時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小心謹慎,但是,就蘇聯嚴格控製國內報紙而言,他們竟肯讓具有這種傳統的奧地利報紙復刊,在西方觀察家看來,真是十分奇怪的事;1945年西方盟國到達維也納時,也都仿照蘇聯的先例,開始出版自己的日報。8月26日,美國的《維也納信使報》創刊;9 月18日英國的《世界新聞》初版問世。這時,逢星期一沒有日報,法方對新聞政策方麵的問題特別機敏,11月12日出版了《維也納星期一報》以填補這個空隙。然而,這份報紙到1946年2 月25日就停刊了,法方從2 月18日起即以《星期一世界報》來取代,而在1946年10月1 日又出版《世界晚報》來補其不足。與此同時,奧地利官方報紙《維也納報》於1945年11月12日復刊,開始其第二百三十八年的發行。11月21日,第一份非德語報紙《英國晨報》第一次在維也納問世,它原來是由英方於這一年的夏季在其占領區內出版的。
這樣,到1946年底,維也納的情況如下:
晨報《奧地利報》(蘇方)
《新奧地利報》(無黨派)
《工人報》(社會黨)
《小人民報》(人民黨)
《奧地利人民之聲》(奧地利共產黨)
《維也納報》(官方)
《英國晨報》(英方)
午報或晚報《維也納信使報》(美方)
《世界新聞》(英方)
《世界晚報》(法方)
星期一版報紙《體育日報》(地球出版社——共產黨控製的報紙)
《星期一世界報》(法方)
西方國家對奧地利報紙最初的態度表明是有保留的,這和它們對待奧地利政黨的態度相似。戰爭結束後的最初幾周內,在西部占領區內都沒有奧地利人辦的報紙,這和蘇聯占領下的維也納的情況是一個奇怪的對比。到盟國對奧委員會開始工作時,政策才互相協調,其代價是在維也納實行某些法律上的限製。這些限製即使事實上早已存在,但在維也納人看來也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10月1 日盟國委員會在正式確定奧地利的出版自由時,同時規定不許任何報紙批評盟國委員會或盟國軍政府,不許發表任何針對盟國政策的批評意見或有損盟國團結的文字。自此以後,情況開始逐漸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西方盟國允許在其占領區內出版屬於主要政黨的地方報紙,並傾向於允許這些報紙的編輯逐步取得較大的自由。另一方麵,蘇方則逐漸開始從嚴格意義上來解釋1945年10月1 日的決定,而且不時勒令違反該決定的報紙停刊或受懲罰。1945年12月28日,盟國委員會向所有編輯發出通知,提醒他們有義務遵守10月1 日的決定;1946年5 月10日也作出決議警告右翼的周報《車轍》。象這種能為四方成員一致支持的行動是罕見的。3379月13日,蘇聯企圖撤換社會黨《工人報》的編輯,就未能獲得成功。
但是,如果說這種程度的監督已被奧地利人所憎恨,認為是盟國不能遵守莫斯科宣言的諾言的另一例證,那麽它和盟國控製新聞紙而強行限製出版相比,引起的怨言畢竟要少得多。西方盟國決定出版自己的日報以與蘇聯的《奧地利報》相抗衡,這就使奧地利人的新聞紙供應受到很大影響。1946年,這個國家的新聞紙總耗用量是二萬四千二百五十五噸,盟國報紙就用去不下一萬零九百七十一噸,即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占領的原來目的由於冷戰危機而已經開始變得模糊不清,對此恐難找出更明顯的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