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加嚴密控製的狀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可取之處的,其理論如下,德國人隻有通過無拘無束地做些蠢事,才能學會如何明智地運用自由(評論家們認為許可證的條款本身約束得太死,那他們一定是聽信了德國人的抱怨而沒有閱讀德國人的報紙)。但是德國人看到的是正在按照德國的觀點來撰寫的新聞稿件,這一事實加上有必要提高德國人尊重客觀報導的標準,使盟國認識到擁有它們自己的喉舌是很重要的。實際上,當盟國遠征軍司令部的政策到1946年年中左右得到徹底貫徹時,在大多數宣傳工具中就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齊頭並進的指導思想。一方麵,給予德國人適當的、越來越多的自由去辦他們自己的報紙、電台等等,甚至把負責批準的任務也交給了德國機構。另一方麵,使德國人辦的報刊、電台與盟國直接控製的報刊、電台競爭。後者有意避免使人覺得太象進行宣傳:而另一方麵,他們的有利條件是說話比較具有權威性,而且在消息來源、人員配備和新聞紙張供應等方麵也享有優先權。這類報紙中首先出現的是《新報》,由美國主辦,從1945年10月起在慕尼黑出版。它每周出三期,而由於新聞紙張缺乏,德國人得到批準的報紙仍被限定每周出兩期。該報文章的重點不是放在“最新”消息上,而是放在新聞特寫和關於整個世界,特別是美國的背景知識方麵。因為出版這些官方報紙的另一個目的是旨在消除德國人對外國的無知和誤解——納粹留給德國的遺產之一。豐富的內容是這些報紙的主要魅力之一。盡管德國人無疑是有保留地閱讀這些報紙,但這些報紙還是逐漸受到歡迎。mpanel(1);


    英國辦的同類報紙是《世界報》,1946年3 月在漢堡215 開始出版,當年秋季增加了埃森版,次年夏季又增加了柏林版。其目的是使《世界報》成為一份比《新報》更側重新聞報導的報紙,因而它除了採用路透社所發消息外,還從倫敦得到特殊的新聞供應。它很成功地達到了一百萬份發行量,按德國標準衡量這是異乎尋常的,盡管這個數字後來下降了。該報的主要困難是物色一個第一流的英國新聞工作者,這個人既能講流利的德語又願意按照管製委員會內部等級製度的規定領取薪金。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解決,而且,英國的政策是在柏林和倫敦決定的,報紙卻得在漢堡出版,這樣一來,問題就更加無法解決了。不僅英方主持辦報的人員缺乏編輯才能,而且其中沒有一個人真正熟悉英國的政策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結果是,雖然《世界報》被認為是闡述英國觀點的,但它常常闡述的隻是德國編輯人員所想像的英國觀念,這就必然造成麻煩。該報有一個方針是毋須始終支持占領國的行動,但德國編輯人員當然感到難於掌握分寸。如果經濟形勢的壓力並未使高級英國官員無暇把對於該報的一般口頭支持轉變為落實到物色人員和調整薪金方麵去,那就很難令人置信這個問題竟會無法解決。問題還在於人們未能理解編輯部把政策化為社評不能僅僅根據臨時的指示行事,而必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盡管如此,該報還不失為英占區最好的一份報紙,對德國報刊產主了有益的影響。


    另一種英國的官方刊物是畫刊《世界一瞥》,在英國出版(因為德國缺乏紙張),不定期地出售。第三種是模仿《讀者文摘》的《新作品選》,也在英國出版,由英美共同指導。美國人在德國出版了《現代》畫報月刊和文學雙月刊《美國評論》。所有這些刊物的基本任務是向德國人提供客觀的報導和擴大他們的視野,為了使刊登的宣傳材料易於為人們所接受,隻給它裹上一層恰到好處的“糖衣”。與這些刊物平行的有大量的不同種類和價值更為懸殊的德國刊物(至1946年底,美占區有二百五十五種)。由於對讀物的需求達到飢不擇食的地步,以致任何可以出版的東西部有銷路,但因紙張缺乏,隨之需要對發行量加以限製,這就意味著報刊的價值從未受到真正的考驗。這樣一來,在申請發給一種新期刊的許可證時,就有一個216微妙的問題向盟國提出。不批準就有審查專橫之嫌,然而,每增加一種新刊物又意味著原有刊物的發行量要減少,而這些刊物很可能是更值得支持的。這個問題是憑經驗來解決的,凡申請出版的報刊看來已經夠多或者申請者的背景並不很硬的,則一概不予批準。


    占領區邊界的劃分情況使得蘇占區擁有德國的紙張和造紙材料的生產能力過大,而法占區也擁有與其人口不相稱的資源。美占區情況較差,英占區最糟(尤其是在重要化學藥品或亞硫酸紙漿的產量方麵,紙漿產量隻相當於全德供應量的百分之四)。而且,造紙廠也象其他工廠一樣,由於缺乏必要的原料,特別是缺乏煤,都開工不足。1946年5 月,英占區一百七十家造紙廠中實際開工生產的隻有四十家。克萊將軍提出的經濟政策排除了向國外大量採購紙張的可能,而國外也是供不應求。當然,報紙無論如何不是紙張供應的唯一競爭者,書籍(特別是教科書)、定量供應卡、竟選傳單、小冊子、商業單據和無數其他用途都要求配給,甚至包括腸衣和菸捲也要用紙。真的,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意識到現代文明有多少方麵要依靠紙張。人們可以輕易地說,由於限製報紙每周出兩期,每期出四版,限製書籍每版印五千冊,宣傳工作所應得的紙張配給是很不充分的,但其他非基本用途的紙張配給也是很少的。無可否認,若不是偶然遇到有“黑市”紙張的人,使無法擴大發行量;然而這種“黑市”紙張絕大部分是數量少而規格不一。因此人們很快就意識到,不考慮各種紙張類型,不考慮配料及其供應,不考慮各種造紙廠適合於製造何種紙張以及種種類似的因素,而空談“紙張”本身,那完全是欺人之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