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改名艾哈邁德的這個男孩,原來是波士尼亞的基督教徒,他犯了強 奸罪,逃到君士坦丁堡,把自己賣給一個猶太教的奴隸販子,被運到開羅, 賣給了阿裏貝。作為劊子手,他為主子立了大功,因而有了查薩爾(意為屠 夫)的綽號。查薩爾從埃及逃到敘利亞,在西頓對紮希爾作戰中立了功,被 任命為西頓的長官。他逐漸擴張自己的權力,向北侵入黎巴嫩,向南侵入巴 勒斯坦,在那裏繼承了紮希爾在阿克的職位。他建立了兩支衛隊,一支是由 波士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騎兵軍團,一支是由馬格裏布人組成的步 兵軍團。他想盡辦法來加強這個城市的工事,並且在港口裏組織了一支小型 艦隊。1780 年,“崇高的闕下”作為權宜之計,把大馬士革省長的職位賞賜 他,使他真正成為敘利亞的總督和黎巴嫩的公斷人。名義上他雖然承認“崇 高的闕下”的權利,但是他卻肆無忌憚地把素丹賽裏木三世的欽差大臣處死 了。正是這位艾哈邁德帕夏,在史密斯爵士所指揮的艦隊的協助下,成功地 反抗並打退拿破崙對阿克的猛攻。查薩爾這個強奪者和獨裁者,在對付敵人 和嫌疑犯的時候,是殘忍的。他始終保持屠夫的聲譽。據一位本國的編年史 家的著錄,查薩爾有妻妾三十七人,她們當中有幾個有不貞潔的嫌疑,他曾命令太監們把她們投入熊熊的火葬堆。在全國各地,他的姓名仍然是恐怖和 殘忍的同義詞。1804 年,他的未因失敗和挫折而受到損害的一生,在疾病中 自然告終了,這真是一種稀罕的現象。
在查薩爾的時代,黎巴嫩的統治者是艾米爾伯什爾二世(1788—1840 年),在拿破崙入侵的時候,他未能馳援阿克的統治者,因此,引起查薩爾 的冷遇。伯什爾當時不能不乘一隻英國船,退到賽普勒斯島。他使比嘎耳隸 屬於黎巴嫩,因而捲入與大馬士革和的黎波裏的省長們的爭論的旋渦,於是在 1821 年逃到埃及。在埃及期間,他與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交上朋友。1831 年,易卜拉欣率領埃及軍隊入侵敘利亞,他們發現伯什爾和他的部下是 現成的同盟者。易卜拉欣在占領雅法和耶路撒冷之後,圍攻阿克,黎巴嫩人 便幫助他猛撲這座城市。大馬士革投降的時候,德魯茲人站在城牆的前麵。 打垮了駐防於希姆斯的土耳其軍隊,通往小亞細亞的道路就敞開了。陶魯斯 山隘有幾處必須放寬,埃及的炮隊才能通過。由於 1832 年科尼亞的勝利,通 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就暢通了。埃及的帳棚,搭在屈塔希亞,幾乎在博斯普 魯斯的視野之內。這驚動了俄國。法國向來是鼓勵穆罕默德·阿裏向外擴張 的。法國和美國由於猜忌俄國,為了素丹的利益而被迫行動。埃及的野心, 就這樣終歸失敗了。
起初,易卜拉欣討好敘利亞人民,特別是他們當中的基督教徒,為此而建立了安全和公道,推行了社會改良。後來,在大馬士革那樣的城市裏,沒 有一個基督教徒,能騎著馬或戴著白的、紅的或綠的頭巾,出現在大庭廣眾 之中。沒有一個基督教徒,能在政府機關裏擔任責任重大的官職。所有這些 無資格的人,現在都被撤職了。但是,隨後易卜拉欣遵照他父親的指令,把 原來的賦稅提高兩倍多,對於絲綢和其他土產,建立了國家壟斷(這是依照 埃及的先例的),更壞的是,還堅持解除人民的武裝,並實行徵兵製。徵兵 製在敘利亞人,特別是黎巴嫩人看來,是最侮辱人的製度。1834 年在巴勒斯 坦開始的起義,蔓延到敘利亞全境。1840 年 6 月 8 日,黎巴嫩的起義者發表 宣言,列舉埋怨的各種原因,就把解除武裝和徵兵製度放在首要地位。在那 個時候,由於黎巴嫩封建地主與穆罕默德·阿裏之間的友誼,黎巴嫩曾獲得 特殊的待遇。穆罕默德·阿裏希望從黎巴嫩的森林裏獲得重建他的海軍船隻 的木料,他的海軍在納瓦裏諾島幾乎全軍覆沒了。當年埃及人在蓋爾那伊勒 開採煤礦,在麥特尼縣的麥爾哲巴開採鐵礦的痕跡,仍然是引人注目的。素 丹麥哈茂德想要撲滅這些起義,竟於 1839 年又大膽派出一支軍隊到敘利亞 去,結果在尼濟普(在敘利亞北部)遭到慘敗,使帝國再一次跪在它的封臣 的腳下。但是,列強再次幹涉,於 1840 年 11 月 22 日,強迫穆罕默德·阿裏 從敘利亞撤退。易卜拉欣於 12 月 29 日從大馬士革動身,取道加宰回國。伯 什爾由一隻英國船送到馬爾他島。具有國際意義的敘利亞—埃及插話,結果 是加強了英國在東方的利益,而犧牲了法國的利益。奧斯曼當局現在相信,要使黎巴嫩歸他們直接控製,唯一的辦法是在馬 龍派和德魯茲派之間煽動鬥爭,在伯什爾統治之下,正如在法赫魯丁的統治 之下一樣,在這兩個教派當中,總的準線是遵循黨派的路線,而不是宗派的 路線;黎巴嫩間歇的國內戰爭,直到現在,都是封建性的戰爭,不是宗教性 的戰爭。土耳其人對於古羅馬的格言,《分而治之》的應用,並非新手。為 了控製各省,現在正是他們開始執行中央集權政策的時候。在基督教徒和德 魯茲派教徒中間的人民大眾,特別是基督教徒中的群眾,內心惶惶,對於封建貴族政治心懷不滿。北方的黎巴嫩農民,受牧師們的慫恿,於 1858 年舉行 暴動,反對地方的封建主,還計劃在農民之間平分他們的大量財產。伯什爾 是黎巴嫩歷史上最堅強的統治者,他曾保持高標準的社會治安和公道,修築 新道路,獎勵吸收西方的文化教育影響,但是,他的同名者和繼任者,卻是 另一種素質。在德魯茲派教徒和馬龍派教徒之間,因土耳其政府的挑撥離間而發生了 許多內部的騷動,這些騷動,開始於 1841 年,以 1860 年的大屠殺為結束。1860 年這一年在這個國家的編年史上永遠是不光彩的。阿卜杜勒·麥吉德一 世,是當時的哈裏發。在這次大屠殺裏,大約有一萬一千個基督教徒(大半 是馬龍派教徒),死於動亂,有一百五十個鄉村,曾被焚毀。黎巴嫩的農民, 仍然以這個動亂年(sanat al-harakah)為他們歷史上地方事件的紀元。這 次屠殺,曾引起歐洲人的幹涉和法國軍隊對黎巴嫩的占領。1861 年,這個山 區接到一個法令(三年後曾經修訂),準許享受在一個信基督教的總督(mutasarrif)統治下的民族自治,總督每五年改任一次,由素丹任命,由 各簽字國批準。歷任的總督,都是天主教徒。新的黎巴嫩山總督轄區,沒有 土耳其駐軍,不向君士坦丁堡繳納年貢,轄區的公民不服兵役。第一任總督 達五德帕夏(1861—1868 年),出生在阿貝的一所小學校旁,那所學校創建於 1862 年,是作為德魯茲教派的學校,由宗教基金維持的。
在查薩爾的時代,黎巴嫩的統治者是艾米爾伯什爾二世(1788—1840 年),在拿破崙入侵的時候,他未能馳援阿克的統治者,因此,引起查薩爾 的冷遇。伯什爾當時不能不乘一隻英國船,退到賽普勒斯島。他使比嘎耳隸 屬於黎巴嫩,因而捲入與大馬士革和的黎波裏的省長們的爭論的旋渦,於是在 1821 年逃到埃及。在埃及期間,他與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交上朋友。1831 年,易卜拉欣率領埃及軍隊入侵敘利亞,他們發現伯什爾和他的部下是 現成的同盟者。易卜拉欣在占領雅法和耶路撒冷之後,圍攻阿克,黎巴嫩人 便幫助他猛撲這座城市。大馬士革投降的時候,德魯茲人站在城牆的前麵。 打垮了駐防於希姆斯的土耳其軍隊,通往小亞細亞的道路就敞開了。陶魯斯 山隘有幾處必須放寬,埃及的炮隊才能通過。由於 1832 年科尼亞的勝利,通 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就暢通了。埃及的帳棚,搭在屈塔希亞,幾乎在博斯普 魯斯的視野之內。這驚動了俄國。法國向來是鼓勵穆罕默德·阿裏向外擴張 的。法國和美國由於猜忌俄國,為了素丹的利益而被迫行動。埃及的野心, 就這樣終歸失敗了。
起初,易卜拉欣討好敘利亞人民,特別是他們當中的基督教徒,為此而建立了安全和公道,推行了社會改良。後來,在大馬士革那樣的城市裏,沒 有一個基督教徒,能騎著馬或戴著白的、紅的或綠的頭巾,出現在大庭廣眾 之中。沒有一個基督教徒,能在政府機關裏擔任責任重大的官職。所有這些 無資格的人,現在都被撤職了。但是,隨後易卜拉欣遵照他父親的指令,把 原來的賦稅提高兩倍多,對於絲綢和其他土產,建立了國家壟斷(這是依照 埃及的先例的),更壞的是,還堅持解除人民的武裝,並實行徵兵製。徵兵 製在敘利亞人,特別是黎巴嫩人看來,是最侮辱人的製度。1834 年在巴勒斯 坦開始的起義,蔓延到敘利亞全境。1840 年 6 月 8 日,黎巴嫩的起義者發表 宣言,列舉埋怨的各種原因,就把解除武裝和徵兵製度放在首要地位。在那 個時候,由於黎巴嫩封建地主與穆罕默德·阿裏之間的友誼,黎巴嫩曾獲得 特殊的待遇。穆罕默德·阿裏希望從黎巴嫩的森林裏獲得重建他的海軍船隻 的木料,他的海軍在納瓦裏諾島幾乎全軍覆沒了。當年埃及人在蓋爾那伊勒 開採煤礦,在麥特尼縣的麥爾哲巴開採鐵礦的痕跡,仍然是引人注目的。素 丹麥哈茂德想要撲滅這些起義,竟於 1839 年又大膽派出一支軍隊到敘利亞 去,結果在尼濟普(在敘利亞北部)遭到慘敗,使帝國再一次跪在它的封臣 的腳下。但是,列強再次幹涉,於 1840 年 11 月 22 日,強迫穆罕默德·阿裏 從敘利亞撤退。易卜拉欣於 12 月 29 日從大馬士革動身,取道加宰回國。伯 什爾由一隻英國船送到馬爾他島。具有國際意義的敘利亞—埃及插話,結果 是加強了英國在東方的利益,而犧牲了法國的利益。奧斯曼當局現在相信,要使黎巴嫩歸他們直接控製,唯一的辦法是在馬 龍派和德魯茲派之間煽動鬥爭,在伯什爾統治之下,正如在法赫魯丁的統治 之下一樣,在這兩個教派當中,總的準線是遵循黨派的路線,而不是宗派的 路線;黎巴嫩間歇的國內戰爭,直到現在,都是封建性的戰爭,不是宗教性 的戰爭。土耳其人對於古羅馬的格言,《分而治之》的應用,並非新手。為 了控製各省,現在正是他們開始執行中央集權政策的時候。在基督教徒和德 魯茲派教徒中間的人民大眾,特別是基督教徒中的群眾,內心惶惶,對於封建貴族政治心懷不滿。北方的黎巴嫩農民,受牧師們的慫恿,於 1858 年舉行 暴動,反對地方的封建主,還計劃在農民之間平分他們的大量財產。伯什爾 是黎巴嫩歷史上最堅強的統治者,他曾保持高標準的社會治安和公道,修築 新道路,獎勵吸收西方的文化教育影響,但是,他的同名者和繼任者,卻是 另一種素質。在德魯茲派教徒和馬龍派教徒之間,因土耳其政府的挑撥離間而發生了 許多內部的騷動,這些騷動,開始於 1841 年,以 1860 年的大屠殺為結束。1860 年這一年在這個國家的編年史上永遠是不光彩的。阿卜杜勒·麥吉德一 世,是當時的哈裏發。在這次大屠殺裏,大約有一萬一千個基督教徒(大半 是馬龍派教徒),死於動亂,有一百五十個鄉村,曾被焚毀。黎巴嫩的農民, 仍然以這個動亂年(sanat al-harakah)為他們歷史上地方事件的紀元。這 次屠殺,曾引起歐洲人的幹涉和法國軍隊對黎巴嫩的占領。1861 年,這個山 區接到一個法令(三年後曾經修訂),準許享受在一個信基督教的總督(mutasarrif)統治下的民族自治,總督每五年改任一次,由素丹任命,由 各簽字國批準。歷任的總督,都是天主教徒。新的黎巴嫩山總督轄區,沒有 土耳其駐軍,不向君士坦丁堡繳納年貢,轄區的公民不服兵役。第一任總督 達五德帕夏(1861—1868 年),出生在阿貝的一所小學校旁,那所學校創建於 1862 年,是作為德魯茲教派的學校,由宗教基金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