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來到了唐朝時,長孫首先是成為了秦王妃,這一時期她的作用主要就是“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然而平日這麽溫柔恭謹的一個女性,玄武門之變時還親自慰勉眾將士。有一說認為李世民政變時是把她帶到了玄武門的,當然這可不是把她當作女將軍來用,也很難想像長孫拿著刀劍在眾軍中揮舞廝殺。不過那種場麵一般女子多半是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不知道要怎麽大呼小叫——不曉得長孫當時什麽反應,但聯繫她親自慰勉將士的鎮定,應該不會很失態,長孫的確夠堅強。從記載來看,秦王府後來遭到馮立等人的圍困陷入危機,反倒是在玄武門的李世民相對安全一些,也就是說,看起來危險的地方實際上反而安全。另外,如果事敗,也方便兩個人一起死——不用我說,估計你也能想起來常聽到的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謂夫妻情深就是如此。想像一下如果事敗,兩人雙雙自盡的情形,可不亞於項羽和虞姬。不過當時亂糟糟的,長孫縱然不會披掛上陣廝殺,但也得穿得利落安全一點,所以多半還是得穿上鎧甲,至少是細鎧,也就是說,我們親愛的皇後此時一定是非常英姿颯爽的……
唐代絕代雙嬌·長孫皇後和則天皇帝(2)
再後來,隨著李世民短時間內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長孫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後,終於應了那個“遇坤之泰”的卦。
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像
當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長孫主動放棄了參政的機會。也不用給長孫扣什麽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現代的說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現實的。長孫實際上也並不是真正地什麽都不管,像魏徵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氣到恨不得殺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長孫皇後“上有賢君,下有賢臣”的這麽勸,雖說多半也會自己消氣,但還真不會那麽快。此外,看到歷史上外戚最後多無好的結局,長孫也非常明智地勸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辭職,同時也勸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高官。似乎是為了印證長孫皇後的正確,後來長孫無忌最終還是被迫自殺了。不過這與他是外戚的表麵現象關係還不大,主要原因是長孫無忌是託孤重臣,難免有些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又與武後不和,這樣當然危險了。
章懷太子李堅墓壁畫《狩獵出行圖》
長孫皇後是一流賢後,而且也非常有才,寫過《女則》。後宮中有了長孫皇後,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時他發火,長孫皇後都能婉轉地勸止,於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的仁善,對後宮姐妹頗有照顧,很受愛戴。所謂標準的母儀天下,就是這樣了。
隻可惜,現在有些人隻注意到了她的賢惠,而忽略了皇後與皇帝的愛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電視劇裏發展了楊妃這一條線,因此惹得有些不學無術之人真的以為李世民最愛的其實是楊妃,但是查閱歷史的話,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麽新舊唐書都懶得寫上她一筆。反倒是《資治通鑑》裏記載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親為後,隻是因為她過去是齊王妃的身份而罷休。這是見於史冊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來的,即韋貴妃,按後宮等級來說,貴妃是皇後以下最高的,可見也十分得寵。但如果說感情最深厚的,那麽非皇後莫屬。李世民和長孫的確是患難夫妻,宮廷鬥爭中是,當了皇帝皇後以後也仍然是,就連生的病都一樣,都是“氣疾”。大約貞觀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長孫皇後隨身攜帶著毒藥,準備萬一丈夫有個三長兩短,自己義不獨生。其實殉節這套東西是經過程朱理學之後到明朝到達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麽講究這個的,這完全可以說是因為長孫對李世民的愛而致。不過後來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著的長孫卻加重了病情,終於於貞觀十年去逝。長孫皇後死後,李世民對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過立台一事,隻是魏徵老兒不解風情,硬是逼著太宗把台毀了。
長孫皇後可以說很完美了,幾乎找不出來缺點。不過她死後,三個兒子中,兩個因爭位而罷黜,因此難免有人批評她教子無方。但實際上這也不單純是教子有方無方的問題,李淵把幾個兒子都調教得十分厲害,可是最後仍然避免不了一場爭鬥。其實長孫生前對孩子們管教還是很嚴的。太子承幹的乳母說東宮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幾件,長孫皇後說:“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可見她並未寵著孩子們。另外,長孫在世的時候至少還是相安無事,隻是後來孩子們都長大了,必然會有權力方麵的爭奪,這不可避免,批評長孫教子無方沒道理,批評李世民教子無方也不公平。何況,哪個朝代沒有爭皇位的事呢?
要說立儲更亂的當屬李治和武則天了。反正就四個兒子,太子輪流當之後,皇帝也是輪流做,可當來當去,最後皇帝玉璽還是跑到了他們母親的手中。
武則天的事跡可以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後來的地位權力無疑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隻是有些手段在我們看來,未免有些狠。通鑑裏寫的清楚,“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為了自己的地位,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殺掉。對這件事,為她辯解是沒有必要的,以此來批評她也不客觀。既然史書上記下了這一筆,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說什麽“這件事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靠的也隻能是臆斷,再者說,像武則天那樣的女子,這樣的事情還是可以幹出來的。但她當時處境並不是很安全,而如果她自己尚不得保的話,那麽這個孩子即使活下去,隻怕結果也未必會好,所以為了更高更穩固的地位,武則天不惜用這種手段嫁禍於人。然而古人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換作別人在她那個處境下,隻怕也得這麽做。回頭看看蕭淑妃的女兒吧,年齡很大才得出嫁,而且也是將就了事,武則天根本就沒打算讓她們過好日子——可見當年的仇怨是多麽的大。那麽反過來說,如果得勢的是王皇後和蕭淑妃她們,武則天的孩子們也不會過得十分幸福。
唐代絕代雙嬌·長孫皇後和則天皇帝(2)
再後來,隨著李世民短時間內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長孫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後,終於應了那個“遇坤之泰”的卦。
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像
當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長孫主動放棄了參政的機會。也不用給長孫扣什麽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現代的說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現實的。長孫實際上也並不是真正地什麽都不管,像魏徵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氣到恨不得殺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長孫皇後“上有賢君,下有賢臣”的這麽勸,雖說多半也會自己消氣,但還真不會那麽快。此外,看到歷史上外戚最後多無好的結局,長孫也非常明智地勸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辭職,同時也勸李世民不要給長孫無忌高官。似乎是為了印證長孫皇後的正確,後來長孫無忌最終還是被迫自殺了。不過這與他是外戚的表麵現象關係還不大,主要原因是長孫無忌是託孤重臣,難免有些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又與武後不和,這樣當然危險了。
章懷太子李堅墓壁畫《狩獵出行圖》
長孫皇後是一流賢後,而且也非常有才,寫過《女則》。後宮中有了長孫皇後,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時他發火,長孫皇後都能婉轉地勸止,於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的仁善,對後宮姐妹頗有照顧,很受愛戴。所謂標準的母儀天下,就是這樣了。
隻可惜,現在有些人隻注意到了她的賢惠,而忽略了皇後與皇帝的愛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電視劇裏發展了楊妃這一條線,因此惹得有些不學無術之人真的以為李世民最愛的其實是楊妃,但是查閱歷史的話,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麽新舊唐書都懶得寫上她一筆。反倒是《資治通鑑》裏記載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親為後,隻是因為她過去是齊王妃的身份而罷休。這是見於史冊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來的,即韋貴妃,按後宮等級來說,貴妃是皇後以下最高的,可見也十分得寵。但如果說感情最深厚的,那麽非皇後莫屬。李世民和長孫的確是患難夫妻,宮廷鬥爭中是,當了皇帝皇後以後也仍然是,就連生的病都一樣,都是“氣疾”。大約貞觀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長孫皇後隨身攜帶著毒藥,準備萬一丈夫有個三長兩短,自己義不獨生。其實殉節這套東西是經過程朱理學之後到明朝到達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麽講究這個的,這完全可以說是因為長孫對李世民的愛而致。不過後來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著的長孫卻加重了病情,終於於貞觀十年去逝。長孫皇後死後,李世民對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過立台一事,隻是魏徵老兒不解風情,硬是逼著太宗把台毀了。
長孫皇後可以說很完美了,幾乎找不出來缺點。不過她死後,三個兒子中,兩個因爭位而罷黜,因此難免有人批評她教子無方。但實際上這也不單純是教子有方無方的問題,李淵把幾個兒子都調教得十分厲害,可是最後仍然避免不了一場爭鬥。其實長孫生前對孩子們管教還是很嚴的。太子承幹的乳母說東宮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幾件,長孫皇後說:“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可見她並未寵著孩子們。另外,長孫在世的時候至少還是相安無事,隻是後來孩子們都長大了,必然會有權力方麵的爭奪,這不可避免,批評長孫教子無方沒道理,批評李世民教子無方也不公平。何況,哪個朝代沒有爭皇位的事呢?
要說立儲更亂的當屬李治和武則天了。反正就四個兒子,太子輪流當之後,皇帝也是輪流做,可當來當去,最後皇帝玉璽還是跑到了他們母親的手中。
武則天的事跡可以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後來的地位權力無疑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隻是有些手段在我們看來,未免有些狠。通鑑裏寫的清楚,“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為了自己的地位,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殺掉。對這件事,為她辯解是沒有必要的,以此來批評她也不客觀。既然史書上記下了這一筆,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說什麽“這件事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靠的也隻能是臆斷,再者說,像武則天那樣的女子,這樣的事情還是可以幹出來的。但她當時處境並不是很安全,而如果她自己尚不得保的話,那麽這個孩子即使活下去,隻怕結果也未必會好,所以為了更高更穩固的地位,武則天不惜用這種手段嫁禍於人。然而古人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換作別人在她那個處境下,隻怕也得這麽做。回頭看看蕭淑妃的女兒吧,年齡很大才得出嫁,而且也是將就了事,武則天根本就沒打算讓她們過好日子——可見當年的仇怨是多麽的大。那麽反過來說,如果得勢的是王皇後和蕭淑妃她們,武則天的孩子們也不會過得十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