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說溫大臨有一段時間不走運,那麽三弟溫大有就更不走運了,曾指導過建成、世民西河一戰的溫大有本來很有前途,隻是死得實在太早,武德元年就去世了。
【唐儉】
唐儉,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李靖征突厥時差點害慘了的那位使者。據說是太宗和李靖心有靈犀,因此才用招降使者來麻痹敵人,也就是說,一旦被敵人發現,那麽這個使者多半保不住了,所謂死間者是也。也不知唐儉於亂軍之中是怎麽逃回的,難道是李世民曾麵授機宜?另外唐儉最大的功勞就是及時揭發了獨孤懷恩的謀反。當時獨孤懷恩打算謀反,唐儉知道後派劉世讓去告密。李淵本來乘舟都走到了一半,忽然遇到劉世讓,聽說此事大驚失色,於是趕緊回去了。如果沒有唐儉,李淵這次真的很玄。作為獎勵,李淵把獨孤懷恩的家產全都給了唐儉。這情形有點像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獎賞尉遲敬德,但齊王的家當可是豐厚多了,不是獨孤懷恩可以比的。
【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是長孫無忌的族叔,自然是李世民一黨,參加了玄武門之變。這些都不說了。要說的是,貞觀時期他曾貪汙別人送的絲絹。李世民知道後,處理方法很別開生麵——當然不是朱元璋剝人皮那種別開生麵,而是他“不罪反賞”,在殿上又賜給長孫順德數十匹絹。太宗腦子沒有糊塗,他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認為如果長孫順德懂得羞愧,那麽賞絹比懲罰他更有效,如果不知道羞愧,那就是一隻禽獸,殺了也是白殺。後來長孫順德因事罷官,一年後,太宗在淩煙閣看功臣畫像時想起了還有長孫順德這麽個人,又想起他當初的功勞,頓生憐憫之心,便讓宇文士及去看望他。結果看到的是長孫順德一副酩酊大醉的樣子,當是比較狼狽可憐的,“論者以為達命”。長孫順德好容易這次做了澤州刺史,但不久又因事免職,運氣也實在是不好。最後太宗對他的評價是:“順德無慷慨之節,多兒女之情。”然而長孫順德死後,太宗還是為他罷朝一日,以示哀悼——不過,這是太宗想偷懶也說不準……
此外還有好多可算是唐朝“嫡係”(一開始就跟著李氏家族)的武將,比如被稱作唐的衛青的馬三寶(當然他和衛青是比不了的)、殷開山、劉弘基、丘行恭等人。不一一細說了,馬殷劉三人小說中常作為無能的唐朝老將出現,而洛陽之戰中把自己的馬讓與李世民的丘行恭則有幸被刻在了昭陵六駿中颯露紫的浮雕上——隻是他的帽子好怪,當時是在戰場上,難道不頂盔貫甲嗎?
每個朝代都少不了一大堆的皇親國戚,李家自家的人自然也有很多。說到李唐宗室,大部分扮演的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的那個雞犬,其中記載武德以前事跡的隻有三個人,其餘的人差不多都是從武德時記錄的。估計本來他們之間走親戚走的並不頻繁,但大唐一立國,一下子親人人數就猛漲了若幹倍。李淵倒是很大方,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宗室,基本上都封了郡,因此郡王在武德時期很濫。到了貞觀時期,李世民自然不用再擔心這個,所以除了有功的之外其餘的全都降了公。
有三個人比較有意思,就是李孝恭、李神通和李道宗。
【李孝恭】
李孝恭是李淵的堂侄,武德時為趙郡王,貞觀時為河間郡王。大唐開國之初立功最多的,除了李世民,就是他了。如果說李世民一直是在北方對抗勁敵,那麽李孝恭則是在清理南方的反王。
初唐大臣眾生相(中)(2)
實際上李孝恭得以出兵征蕭銑,也是自己爭取來的,他數次向高祖進言,所以才會讓他去。江南由於有李靖在,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得力助手,再加上李孝恭本人的確有才華,而且當時蕭銑的實力也並不太強,因此比較順利地將江陵拿下。
武德六年,輔公祏謀反。在《全唐文》中,有一道李淵的詔書,《討輔公祏詔》。詔書中很明確地寫著讓李世民做江州道行軍元帥去征討,但最後出兵的並不是他,而是趙郡王李孝恭。聯繫當時的時間,太子與秦王爭鬥之勢已形成,那麽不得不令人懷疑,之所以沒有讓李世民出兵,很可能與此有關。不過當時李世民正在並州防備突厥。但如果此時班師回朝,也是來得及的,畢竟朝廷正式出兵是在幾個月後,應該不會很倉促,何況李世民以進軍神速著稱。莫非李世民此時有意以此要挾?通鑑中有一句話:十月,“秦王世民猶在並州,己未,詔世民引軍還。”一個“猶”字不免令人生疑,猶在並州,意思應該是說他仍然停留在並州,這是有主動性的。到了己未日,詔引軍還,下詔令他回來,似乎有強製性。聯想到此後李世民頗有失寵的趨勢,很可能這次觸怒了李淵,從此將他擱置。這麽解釋可能有點兒摳字眼,而且如果這句話再細細品味又可以解釋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直到十月李世民仍被留在並州,己未日才下詔讓他回來。這樣則李世民留在並州是被迫的了。那麽兩種解釋哪個對?個人傾向於第一種解釋,因為這樣與若幹事聯繫在一起比較符合邏輯,否則李淵剛下詔讓他去討輔公祏,沒有理由不讓他回來。自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兩個解釋都不對……
最終征討輔公祏的人是李孝恭,這應該也與他身在荊州離得比較近有關。輔公祏勢力不強打敗不難,倒是出征前有一件事很有意思,當時李孝恭按例進行戰前動員,不想杯中酒忽然間一下子變紅了——我輩化學已棄置多年,印象中能一下子變紅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鹼遇上酚酞,不過李孝恭弄一堆鹼和酚酞放到酒裏然後一飲而盡,實在不好想像。總之李孝恭很豪氣地把酒喝了,說這是輔公祏授首的象徵,所以大家也跟著一起豪氣沖天。
【唐儉】
唐儉,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李靖征突厥時差點害慘了的那位使者。據說是太宗和李靖心有靈犀,因此才用招降使者來麻痹敵人,也就是說,一旦被敵人發現,那麽這個使者多半保不住了,所謂死間者是也。也不知唐儉於亂軍之中是怎麽逃回的,難道是李世民曾麵授機宜?另外唐儉最大的功勞就是及時揭發了獨孤懷恩的謀反。當時獨孤懷恩打算謀反,唐儉知道後派劉世讓去告密。李淵本來乘舟都走到了一半,忽然遇到劉世讓,聽說此事大驚失色,於是趕緊回去了。如果沒有唐儉,李淵這次真的很玄。作為獎勵,李淵把獨孤懷恩的家產全都給了唐儉。這情形有點像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獎賞尉遲敬德,但齊王的家當可是豐厚多了,不是獨孤懷恩可以比的。
【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是長孫無忌的族叔,自然是李世民一黨,參加了玄武門之變。這些都不說了。要說的是,貞觀時期他曾貪汙別人送的絲絹。李世民知道後,處理方法很別開生麵——當然不是朱元璋剝人皮那種別開生麵,而是他“不罪反賞”,在殿上又賜給長孫順德數十匹絹。太宗腦子沒有糊塗,他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認為如果長孫順德懂得羞愧,那麽賞絹比懲罰他更有效,如果不知道羞愧,那就是一隻禽獸,殺了也是白殺。後來長孫順德因事罷官,一年後,太宗在淩煙閣看功臣畫像時想起了還有長孫順德這麽個人,又想起他當初的功勞,頓生憐憫之心,便讓宇文士及去看望他。結果看到的是長孫順德一副酩酊大醉的樣子,當是比較狼狽可憐的,“論者以為達命”。長孫順德好容易這次做了澤州刺史,但不久又因事免職,運氣也實在是不好。最後太宗對他的評價是:“順德無慷慨之節,多兒女之情。”然而長孫順德死後,太宗還是為他罷朝一日,以示哀悼——不過,這是太宗想偷懶也說不準……
此外還有好多可算是唐朝“嫡係”(一開始就跟著李氏家族)的武將,比如被稱作唐的衛青的馬三寶(當然他和衛青是比不了的)、殷開山、劉弘基、丘行恭等人。不一一細說了,馬殷劉三人小說中常作為無能的唐朝老將出現,而洛陽之戰中把自己的馬讓與李世民的丘行恭則有幸被刻在了昭陵六駿中颯露紫的浮雕上——隻是他的帽子好怪,當時是在戰場上,難道不頂盔貫甲嗎?
每個朝代都少不了一大堆的皇親國戚,李家自家的人自然也有很多。說到李唐宗室,大部分扮演的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的那個雞犬,其中記載武德以前事跡的隻有三個人,其餘的人差不多都是從武德時記錄的。估計本來他們之間走親戚走的並不頻繁,但大唐一立國,一下子親人人數就猛漲了若幹倍。李淵倒是很大方,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宗室,基本上都封了郡,因此郡王在武德時期很濫。到了貞觀時期,李世民自然不用再擔心這個,所以除了有功的之外其餘的全都降了公。
有三個人比較有意思,就是李孝恭、李神通和李道宗。
【李孝恭】
李孝恭是李淵的堂侄,武德時為趙郡王,貞觀時為河間郡王。大唐開國之初立功最多的,除了李世民,就是他了。如果說李世民一直是在北方對抗勁敵,那麽李孝恭則是在清理南方的反王。
初唐大臣眾生相(中)(2)
實際上李孝恭得以出兵征蕭銑,也是自己爭取來的,他數次向高祖進言,所以才會讓他去。江南由於有李靖在,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得力助手,再加上李孝恭本人的確有才華,而且當時蕭銑的實力也並不太強,因此比較順利地將江陵拿下。
武德六年,輔公祏謀反。在《全唐文》中,有一道李淵的詔書,《討輔公祏詔》。詔書中很明確地寫著讓李世民做江州道行軍元帥去征討,但最後出兵的並不是他,而是趙郡王李孝恭。聯繫當時的時間,太子與秦王爭鬥之勢已形成,那麽不得不令人懷疑,之所以沒有讓李世民出兵,很可能與此有關。不過當時李世民正在並州防備突厥。但如果此時班師回朝,也是來得及的,畢竟朝廷正式出兵是在幾個月後,應該不會很倉促,何況李世民以進軍神速著稱。莫非李世民此時有意以此要挾?通鑑中有一句話:十月,“秦王世民猶在並州,己未,詔世民引軍還。”一個“猶”字不免令人生疑,猶在並州,意思應該是說他仍然停留在並州,這是有主動性的。到了己未日,詔引軍還,下詔令他回來,似乎有強製性。聯想到此後李世民頗有失寵的趨勢,很可能這次觸怒了李淵,從此將他擱置。這麽解釋可能有點兒摳字眼,而且如果這句話再細細品味又可以解釋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直到十月李世民仍被留在並州,己未日才下詔讓他回來。這樣則李世民留在並州是被迫的了。那麽兩種解釋哪個對?個人傾向於第一種解釋,因為這樣與若幹事聯繫在一起比較符合邏輯,否則李淵剛下詔讓他去討輔公祏,沒有理由不讓他回來。自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兩個解釋都不對……
最終征討輔公祏的人是李孝恭,這應該也與他身在荊州離得比較近有關。輔公祏勢力不強打敗不難,倒是出征前有一件事很有意思,當時李孝恭按例進行戰前動員,不想杯中酒忽然間一下子變紅了——我輩化學已棄置多年,印象中能一下子變紅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鹼遇上酚酞,不過李孝恭弄一堆鹼和酚酞放到酒裏然後一飲而盡,實在不好想像。總之李孝恭很豪氣地把酒喝了,說這是輔公祏授首的象徵,所以大家也跟著一起豪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