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氣氛相當緊張,這時大家都爭得不可開交,已是沸沸揚揚的一鍋粥了。事態告訴李淵他不能再以慈父的身份解決事情,而必須拿出君主的作風來,因此直至最後李淵才稍下狠心。即使這樣李淵也還曾想過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這個辦法明顯對唐朝是不利的,很可能會製造分裂,大概是李淵被氣昏了頭腦,覺得隻要能緩解一下,也比再爭下去強。這是他最後的好辦法了,卻行不通。六月太白星白晝劃過天空,李淵把傅奕的奏表交給李世民,暗示世民要他自盡。但假如李世民聽話自殺了,李淵也會非常地悲痛。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李世民才沒有那麽傻,就憑李淵沒有公開下詔就知道事情還有救。李淵答應他讓他們三兄弟次日集聚,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出意外,李淵第二天的辦法當然不會是改立太子。從建成、元吉安心進宮“自問消息”來看,他們在父皇處理這件事上是有把握的,而相反李世民第二天則不得不發動政變。李淵次日到底想怎麽辦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是對世民不利。不利到何種程度,削爵?罷官?免職?貶謫?還是殺?……感覺是要剝奪他所擁有的權力,但不一定會殺他,從李淵召見的人——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雖然不一定是秦王黨,但都是有偏向世民的傾向。由此能看出來李淵的指導方向是並不想殺世民的。比如當年李淵決意殺劉文靜時,就派了劉的死對頭裴寂參與審理。而他讓這幾個偏向秦王的人來參加,當是預備著要他們為世民求情。如果真是徹底的對世民不利,那麽有裴寂、封倫這幾個中間或偏太子的人就夠了(封倫的真實麵目,李世民不知道,但李淵一定知道)。六月四日,本該是李世民政治生命的結束日,卻因玄武門之變而徹底翻轉。


    玄武門之變中的悍將尉遲恭


    聽說建成、元吉被殺的李淵第一感覺會怎樣?驚訝,憤怒,痛苦,難過,悲傷……李淵的心情真是複雜極了。他的第一句話是轉向裴寂說的:“該怎麽辦?”揣測一下,這時靠得住的也就是這個自己人了,別的人都已向李世民的鐵腕屈服,而且他們素來都不曾得罪過世民,在這個關頭上更犯不著得罪未來的執政者。莫非李淵這時曾起心要懲辦李世民嗎?在突然聽說此事時,心裏一下子湧上來的氣憤極有可能使李淵衝動。李淵不是個軟弱廢物,要是那麽軟弱,李世民事先也就不值得苦惱良久了——當時他思考的更多應當是對付李淵的問題。可是這時裴寂沒有說話,而別人則爭先恐後的勸李淵趕快交權。裴寂當然知道眼前的情勢了,為自己著想,最好也和大家一樣說。這時他並沒有支持李世民,不過要向相反方向勸李淵懲治世民更是沒膽量這麽幹,而且那樣也不明智。休說他,就是李淵這下子都難保了。連裴寂都不支持自己,別人更是牆頭草一樣倒向另一方。李淵情知大勢已去,自己真成了孤家寡人,再鬧也鬧不出個所以然來,加上一開始的衝動已經緩和,對當前形勢業已認清,還有喪子悲痛襲上心頭,以及對自己未來命運的隱憂……麵對著滿身血汙、已經不在乎再多殺幾個人,而且很可能是領了李世民的旨意逼宮不成就斬草除根的尉遲恭,李淵也隻能退讓了。


    痛並快樂著·李淵(4)


    下麵就是令人“感動”的父子相擁大泣的場麵。總覺得李淵此時應該對李世民是又怕又恨又痛惜。我看過一個比較好的版本裏這樣寫的:李淵當時的反應是驚呆了,口中囁嚅著李世民的小名,半天才緩過神來。回到宮中悲痛交加,想到:“誅兄殺弟,二郎你好狠啊!……”描寫雖然簡單,但是卻很到位,當時的李淵除了這麽想,還能想什麽呢。覺得這才像李淵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至於他“投杼”的那番言語,隱約有向李世民道歉的意思,這個則是有些無奈,父子之情到此還能剩下多少實難揣測。如果玄武門之變發生之時他知道的話,還可以阻止或緩解,然而此時他明知十個孫兒要被殺卻無能為力,隻得眼睜睜地看他們被綁赴刑場。“二子十孫同日喪命”,六十多歲的李淵淚流滂沱,同時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本身也必須為此付出點什麽了,這一天無疑是他一生中最悲涼的一天。


    權力,對,他要交出的就是權力,發生了這樣的事不就是為了它嗎?於私於公這都不失為明智之舉,於私不必說了,於公,讓年輕有為的李世民早些主政無疑對大唐是有利的。因此不久之後,皇帝名號名存實亡的李淵徹底退出政治舞台,做了唐朝第一個太上皇。他也許不知道,他身後的唐朝還會有若幹個太上皇……


    李淵後來在貞觀三年又遷居大安宮——就是當年他下令給李世民建造的宏義宮。要是當初知道這裏會成為自己的養老之所,李淵當時真應該讓人好好建這座宮。不必再為什麽而發生衝突的父子漸漸地緩和了關係。在李淵生命最後的九年中,李世民也算盡了孝道,對老父親還是很照顧的。有人考證說從幾件事可看出來李世民對李淵時而也會暴露不滿,比如他在故漢未央宮說:“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就是暗諷李淵和漢太上皇是一樣沒有眼光。這諷刺是夠狠,把父親說成是劉太公,還要說自己不會像劉邦那樣妄自尊大,真是一句冷冰冰的話。然而此事通鑑與新舊唐書記載是不同的。《新唐書》高祖太宗傳裏都不曾提到;《舊唐書》中有前麵“之所以有這些成就都是父親您所教”這些話,而且很具體;通鑑裏則是前麵說著好好的,話鋒一轉,轉到了那句話。若說《舊唐書》尚有為唐朝尊者諱的限製,成書於宋的《新唐書》完全可以不管這些,通鑑所據何來也值得研究。粗看了一下《唐國史補》、《大唐新語》等幾本重要的唐野史,好像也無相關內容。單純就憑這點就說李世民對李淵說話多刻薄也不太全麵,何況據《舊唐書》前麵還有那麽多誇老爹的話呢。另外一件事就是李世民貶裴寂時說武德時期朝綱紊亂的一席話,的確是有過分之處,但也是事實啊,不見得有指責李淵的成分在內,很多皇帝不都說過前任皇帝時出什麽事的情況嗎,這也是很正常的。隻不過李世民把責任全推給裴寂而不提自己與兄弟爭權引起的影響,對裴寂也不甚公平。當然,李世民對李淵有不滿可能是真的。他曾經說過“武德九年太上皇有改立太子之心而不定也”,這句話裏就有不滿的情緒。有一本書就分析過,這話的重點在後四個字上。《貞觀政要》裏沒有後四個字,雖然念起來意思還是一樣,語氣卻有所不同了,就變成了一句敘事的話而沒有了感情色彩。原因大概是政要不能記李世民不好的地方,所以編者把後四個字去掉了。這一說比較可信。此外還有一件事,就是夏季避暑九成宮而滯留李淵在長安一事。連續幾年都是這樣,馬周也曾上表提過,李世民都沒聽。直到李淵病了,李世民才請李淵去。有人說這是李世民在李淵病時有意為難,這個就未免太過了,我倒覺得是李世民見老爹病了,心生慚愧,才請李淵去的。然而李淵的回答也是大出意料。他居然提起隋文帝,“隋文帝就是死在那裏”,難道是擔心李世民會像楊廣那樣弒父嗎?這麽多年都過來了,父子間本已和睦起來,又怎麽會出這種事呢?可能李淵也是氣話。這句話的分量也很重,相信李世民聽見父親這麽說當時也要一愣,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是這種態度,於是十月決定為李淵修大明宮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可惜的是,大明宮沒修成,李淵就去世了。於是難免又有人懷疑:大明宮究竟是不是給李淵修的呢?別不是打著這個幌子吧……唉,真是納悶,怎麽就有人有這麽多的疑心呢?非得證明出來李淵晚年是多麽悲慘才甘心嗎?總體說來,李淵的晚年過得還算平安,至於他晚年心境的悲涼,那卻是不可避免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磊並收藏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