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殺完煬帝之後,和李淵、王世充等人一樣,宇文化及也立了一個傀儡皇帝——秦王楊浩。然後便領兵去打洛陽——當時李密正在和王世充較勁,沒想到半路竟然來了個宇文化及。洛陽的越王楊侗立刻轉變政策封李密為太尉,讓他對付宇文化及。本來宇文化及率領的兵士是隋朝的正規軍,戰鬥力應該很強的,可是卻數戰不利,可見其指揮水平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打不勝,心中自然鬱悶,有時酒後就埋怨起他弟弟來:都是你連累了我。首領做成這樣,也實在夠窩囊。很多人看出來他成不了大事,於是逃走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宇文化及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殺了楊浩,自立為帝,國號為許。
既然宇文化及是殺害隋煬帝的兇手,那麽誰要是殺了他,便會得到故隋臣民的擁護。李淵看到了這點,竇建德也看到了這點。本來李淵派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在前,若說李神通不爭氣也是有點冤枉他,畢竟和宇文化及相比,李神通還是稍強的,他把前者的都城拿了下來。於是宇文化及逃到聊城,李神通又追了過去。城裏糧盡之時,宇文化及打算請降,可是李神通為了顯示國威,硬是沒答應。這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最後國威沒顯示,反倒讓後麵趕來的竇建德揀了個現成的便宜。
被竇建德抓住後,宇文化及一家全都被斬。此後不久,李神通和宇文化及一樣,也敗在了竇建德手中。一人差不多同時打敗兩家,這種情形有點像是李世民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的翻版。隻是不同的是,竇建德是一個一個打的,而李世民則是一起打的。當初的勝利者竇建德,最終也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王世充】
打完劉武周沒多久,李世民再次披掛,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奔赴戰場。這一次唐軍兵鋒直指洛陽的王世充。可以說,攻打洛陽和後麵的虎牢關之戰,才是唐初具有定天下意義的大戰。因為隋末雖然反王甚多,可真正有實力能與唐爭天下的,就是王世充和後麵要寫的竇建德。但是未等三足之勢完全形成,這兩人就在相同的一場大戰役中,在相近的地方,同時敗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王世充說來有點“傳奇人物”的色彩,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所以他改姓了王。他對隋煬帝阿諛奉承,討得了隋煬帝的歡心,後來煬帝讓他去解洛陽之圍,可見不是一般的信任。瓦崗之圍使洛陽城裏極其困難,即使王世充到了,也是三連敗,情況糟糕得很吶。眼看就要不行了,但王世充祭起鬼神當法寶,安排了一個巫師來表演託夢,夢到了周公旦對他說會保佑王世充取勝。這在我們今天看來不光愚昧,而且可笑得緊,不想這招當時還真起了作用,他的部下多信鬼神,當時一看有周公相助,於是紛紛請戰。就這樣王世充率精兵兩萬、精騎兩千出擊,竟然獲得了勝利,一下子摧垮了做著盟主大夢的李密。
亂世群雄(上)(4)
對付完李密,洛陽一下子輕鬆了好多。本來已經攬得大權的王世充自封為太尉、尚書令,又要加九錫,楊侗本不想同意,不過被派去的段達卻說了一句大實話:“太尉欲之。”王世充就想這麽幹,誰也阻止不了。楊侗熟視良久,呆了半天說不出話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最後隻能沒好氣地說:“隨便你。”加九錫是篡位的前兆,果然在李淵登基後的第二年,洛陽城內也上演了一出禪讓的大戲。不過越王侗可不像代王侑那麽好擺布,而且洛陽城中楊隋的勢力相對於長安來說還是不小的,王世充也著實費了很大力氣。篡位的程序都差不多,製造神話自是必不可少的,哪個皇帝登基都要弄出幾個這種故事來,李淵不也是弄了個老子顯聖嗎?然後是推辭三次,最後逼不得已無可奈何,王世充隻得答應了皇泰主的讓位請求。可是,登基你就老老實實地當皇帝唄,王世充偏許了個可笑的牙疼咒,說以後等皇泰主長大一點兒就把皇位還給他。不久,王世充就把楊侗殺了,楊侗臨死之前,求禱以後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裏。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剛當上皇帝的王世充還是擺出了一副勤政愛民的樣子,隻是堅持的時間實在太短,還在他沒殺楊侗的時候,就已經懶得再演戲了。此外,王世充還有一個缺點,就是話雖多但卻往往不得要領,常把大臣們聽得暈頭轉向。結果有人當麵把這點提出來,王世充默然良久,倒是沒有怪罪他,但卻始終也改不了。就是這個缺點,在程知節的口中,評價則是“老巫嫗”,就是老巫婆了。在王世充還沒當皇帝的時候,一次,兩軍陣前,程知節拉著秦瓊當眾投降王的敵軍(就是唐軍了)。臨走前,程知節毫不隱晦地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不過沒提那個“老巫婆”,不然就成笑話了。這樣的叛逃光明磊落,而且相當少見,可比演義裏的暗中逃走有趣多了,當時肯定有很多人看得瞠目結舌。還有,王世充任人唯親也是不怎麽得人心的——李淵也是任人唯親,不過能堵住人口的是,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孝恭,都是比較有才能的,尤其是李世民,這個不服不行。不過王世充倒是很輕視他,稱他為“童子”,就是後來演義裏常用的“唐童”。
武德三年的七月,王世充口中的“童子”率領著大軍來征討他了。王世充一下子犯起糊塗來,不曉得為什麽唐要出兵征討他。於是兩軍陣前問道:“唐帝關中,鄭帝河南,你們為什麽要來打我?”讓人想到“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這句詩,隻不過王世充可不會“終日思君不見君”,他巴不得李世民永遠不來找他呢。此問可說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統一天下征討四方難道需要理由嗎?這本身就是理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答說:“四海鹹仰皇風,唯公獨阻聲教,為此而來!”這當然是明顯的藉口,阻“聲教”(其實就是指王世充阻擋了李唐王朝的統一)的並非隻有王世充一個,隻能說按進度是到了該消滅王世充的時候了。王世充仍不覺悟,又問:“那麽和好行不行呢?”“我爹隻教我來打你,可沒說讓我與你講和。”反正我們就是要打你,你又能怎樣呢?既然如此隻好開戰了。
既然宇文化及是殺害隋煬帝的兇手,那麽誰要是殺了他,便會得到故隋臣民的擁護。李淵看到了這點,竇建德也看到了這點。本來李淵派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在前,若說李神通不爭氣也是有點冤枉他,畢竟和宇文化及相比,李神通還是稍強的,他把前者的都城拿了下來。於是宇文化及逃到聊城,李神通又追了過去。城裏糧盡之時,宇文化及打算請降,可是李神通為了顯示國威,硬是沒答應。這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最後國威沒顯示,反倒讓後麵趕來的竇建德揀了個現成的便宜。
被竇建德抓住後,宇文化及一家全都被斬。此後不久,李神通和宇文化及一樣,也敗在了竇建德手中。一人差不多同時打敗兩家,這種情形有點像是李世民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的翻版。隻是不同的是,竇建德是一個一個打的,而李世民則是一起打的。當初的勝利者竇建德,最終也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王世充】
打完劉武周沒多久,李世民再次披掛,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奔赴戰場。這一次唐軍兵鋒直指洛陽的王世充。可以說,攻打洛陽和後麵的虎牢關之戰,才是唐初具有定天下意義的大戰。因為隋末雖然反王甚多,可真正有實力能與唐爭天下的,就是王世充和後麵要寫的竇建德。但是未等三足之勢完全形成,這兩人就在相同的一場大戰役中,在相近的地方,同時敗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王世充說來有點“傳奇人物”的色彩,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所以他改姓了王。他對隋煬帝阿諛奉承,討得了隋煬帝的歡心,後來煬帝讓他去解洛陽之圍,可見不是一般的信任。瓦崗之圍使洛陽城裏極其困難,即使王世充到了,也是三連敗,情況糟糕得很吶。眼看就要不行了,但王世充祭起鬼神當法寶,安排了一個巫師來表演託夢,夢到了周公旦對他說會保佑王世充取勝。這在我們今天看來不光愚昧,而且可笑得緊,不想這招當時還真起了作用,他的部下多信鬼神,當時一看有周公相助,於是紛紛請戰。就這樣王世充率精兵兩萬、精騎兩千出擊,竟然獲得了勝利,一下子摧垮了做著盟主大夢的李密。
亂世群雄(上)(4)
對付完李密,洛陽一下子輕鬆了好多。本來已經攬得大權的王世充自封為太尉、尚書令,又要加九錫,楊侗本不想同意,不過被派去的段達卻說了一句大實話:“太尉欲之。”王世充就想這麽幹,誰也阻止不了。楊侗熟視良久,呆了半天說不出話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最後隻能沒好氣地說:“隨便你。”加九錫是篡位的前兆,果然在李淵登基後的第二年,洛陽城內也上演了一出禪讓的大戲。不過越王侗可不像代王侑那麽好擺布,而且洛陽城中楊隋的勢力相對於長安來說還是不小的,王世充也著實費了很大力氣。篡位的程序都差不多,製造神話自是必不可少的,哪個皇帝登基都要弄出幾個這種故事來,李淵不也是弄了個老子顯聖嗎?然後是推辭三次,最後逼不得已無可奈何,王世充隻得答應了皇泰主的讓位請求。可是,登基你就老老實實地當皇帝唄,王世充偏許了個可笑的牙疼咒,說以後等皇泰主長大一點兒就把皇位還給他。不久,王世充就把楊侗殺了,楊侗臨死之前,求禱以後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裏。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剛當上皇帝的王世充還是擺出了一副勤政愛民的樣子,隻是堅持的時間實在太短,還在他沒殺楊侗的時候,就已經懶得再演戲了。此外,王世充還有一個缺點,就是話雖多但卻往往不得要領,常把大臣們聽得暈頭轉向。結果有人當麵把這點提出來,王世充默然良久,倒是沒有怪罪他,但卻始終也改不了。就是這個缺點,在程知節的口中,評價則是“老巫嫗”,就是老巫婆了。在王世充還沒當皇帝的時候,一次,兩軍陣前,程知節拉著秦瓊當眾投降王的敵軍(就是唐軍了)。臨走前,程知節毫不隱晦地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不過沒提那個“老巫婆”,不然就成笑話了。這樣的叛逃光明磊落,而且相當少見,可比演義裏的暗中逃走有趣多了,當時肯定有很多人看得瞠目結舌。還有,王世充任人唯親也是不怎麽得人心的——李淵也是任人唯親,不過能堵住人口的是,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孝恭,都是比較有才能的,尤其是李世民,這個不服不行。不過王世充倒是很輕視他,稱他為“童子”,就是後來演義裏常用的“唐童”。
武德三年的七月,王世充口中的“童子”率領著大軍來征討他了。王世充一下子犯起糊塗來,不曉得為什麽唐要出兵征討他。於是兩軍陣前問道:“唐帝關中,鄭帝河南,你們為什麽要來打我?”讓人想到“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這句詩,隻不過王世充可不會“終日思君不見君”,他巴不得李世民永遠不來找他呢。此問可說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統一天下征討四方難道需要理由嗎?這本身就是理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回答說:“四海鹹仰皇風,唯公獨阻聲教,為此而來!”這當然是明顯的藉口,阻“聲教”(其實就是指王世充阻擋了李唐王朝的統一)的並非隻有王世充一個,隻能說按進度是到了該消滅王世充的時候了。王世充仍不覺悟,又問:“那麽和好行不行呢?”“我爹隻教我來打你,可沒說讓我與你講和。”反正我們就是要打你,你又能怎樣呢?既然如此隻好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