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講述羅馬人的故事之前,我們得弄清楚亞平寧半島和周圍一些島嶼的大致情形。還是請出我們的地圖老師吧。
亞平寧半島就像前麵說的,很像一隻高跟鞋,在鞋尖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座小島,它的名字叫西西裏島。在這隻鞋子的正西方,又有兩座島嶼,較大的那個叫撒丁島,較小的那個叫科西嘉島,隻不過後者現在是法國的領土。
現在我們把眼光投落在亞平寧半島北部,那裏有歐洲最高的山脈阿爾卑斯山,它將亞平寧半島和歐洲內陸隔離開來。我們可以注意到,有一列山脈沿著半島俯衝而下,這就是亞平寧山脈,亞平寧半島也因此而得名。
這個半島東、南、西三個方向都被地中海所包圍,因此我們可以戲稱亞平寧半島為"浸在地中海的高跟鞋"。
這就是羅馬人上演好戲的舞台。
羅馬人從來到亞平寧半島伊始,就向世人顯示了如何做一個好學生:當自己學識尚淺時,得虛心求學;但是到了羽翼豐滿時,就得超過老師。
羅馬城建立之時,它的南部和北部有許多義大利部落,特別是附近的伊特魯裏亞人,更是所向無敵,所以誌存高遠的羅馬人向他們低下頭顱,甚至當伊特魯裏亞人派貴族來當羅馬人的王時,羅馬人也忍氣吞聲。
羅馬人在積蓄力量,所以他們為外來者大開城門,羅馬人不但接受了外來者帶來的技術和知識,甚至把希臘人的神也請了來,隻是把他們改了名字罷了。這種民族性的寬大胸懷現在也不多見,更何況兩千多年以前。
這一切似乎註定羅馬人將會成為亞平寧半島的主人。
羅馬人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就在羅馬最後一個王(他也是伊特魯裏亞人)統治時期前後,伊特魯裏亞人與希臘人在亞平寧半島南部建立的一些城邦發生了大規模衝突,結果被打得大敗。羅馬人看到伊特魯裏亞人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便打起獨立的主意。
於是,羅馬人宣布不再設王。這一舉措實質上是針對伊特魯裏亞人的。後者找不到反對的藉口,因為羅馬人隻是在反對王政,而不論這個王是羅馬人還是伊特魯裏亞人。羅馬人此舉帶有試探意味,結果處於內外交困中的伊特魯裏亞人並沒有討伐羅馬城。
羅馬人的首次冒險成功了。
如果說以前羅馬處於王政時代,那麽現在它進入了共和時代,這也是羅馬迅速壯大的時期。
又經過多年準備,羅馬人行動了,他們這次幹得相當徹底,經過幾次艱險的戰役,把伊特魯裏亞人的軍隊消滅得幹幹淨淨。
現在,整條台伯河成了羅馬人的內河。
又過了許多年,羅馬人通過鯨吞蠶食,把北方和東方的一些義大利部落以及南部的希臘城邦變成了自己的附屬,羅馬城終於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人。
在這些戰爭中,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羅馬人打退皮魯斯。
這位皮魯斯是當時希臘最強大的城邦伊皮魯斯的國王,當他聽說當年的小漁村正在掠奪希臘人的土地而且取得節節勝利時,就帶著隊伍來到了亞平寧半島。雙方打了好幾仗,誰也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可皮魯斯是勞師遠征,糧草供應出現問題,而羅馬人卻得到了迦太基人充足的支持,隻得班師回朝。
這次戰爭極大地壯大了羅馬人的聲威,北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城邦和部落紛紛和羅馬結盟。
雖然羅馬人深知這種紙麵上的結盟毫無意義,但是在強敵林立的地中海,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得多。
在這些盟友中,最為強大的是迦太基。
我們在前一章曾提到過它,現在我們就著重看看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的故事。
迦太基人生活在北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突尼西亞一帶,很早之前,他們聽命於腓尼基人,但是自從亞歷山大大帝消滅了腓尼基之後,迦太基人取代了腓尼基人,一舉成為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因為他們從腓尼基人那裏學會了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海戰經驗,所以他們在希臘半島、西西裏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甚至西班牙都建立了殖民地。
形勢對迦太基人顯得很有利,似乎他們一統地中海隻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是,迦太基人都是天生的商人,他們很懂得經商,卻從沒有學會長遠地經營自己的城邦。他們耽於自己優越的生活,縱情於聲色之中,滿足於從生意往來之中撈得大把金銀,然後極為慷慨地花在娛樂場中。
迦太基的年輕人嚮往著能進入城邦議會,但是那裏每天上演的卻是大打出手的鬧劇,可是迦太基人樂得往裏麵擠。每天議會裏的爭鬥往往成為市民們閑聊時的主題。
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願意從軍,所以迦太基人從周圍的部落裏徵召戰士,可是他們從骨子裏又看不起這些"野蠻人",而這些僱傭軍看重的隻是金錢,他們往往在戰鬥最緊要的關頭,埋頭在死人身上掠奪財富。
但是羅馬人與他們不一樣,羅馬人熱愛自己的城邦,樂於為它獻出生命,羅馬人甚至把整個亞平寧半島看成自己的孩子,願意不顧一切地保護它。
這也許是兩個政權的最大區別,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它們的未來。
公元前264年的某一天,一個可怕的消息傳到了迦太基議會,羅馬人在西西裏島對岸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並且讓希臘人幫他們造了大量船隻。看起來意圖十分明顯,羅馬人想圖謀富裕的西西裏島。
亞平寧半島就像前麵說的,很像一隻高跟鞋,在鞋尖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座小島,它的名字叫西西裏島。在這隻鞋子的正西方,又有兩座島嶼,較大的那個叫撒丁島,較小的那個叫科西嘉島,隻不過後者現在是法國的領土。
現在我們把眼光投落在亞平寧半島北部,那裏有歐洲最高的山脈阿爾卑斯山,它將亞平寧半島和歐洲內陸隔離開來。我們可以注意到,有一列山脈沿著半島俯衝而下,這就是亞平寧山脈,亞平寧半島也因此而得名。
這個半島東、南、西三個方向都被地中海所包圍,因此我們可以戲稱亞平寧半島為"浸在地中海的高跟鞋"。
這就是羅馬人上演好戲的舞台。
羅馬人從來到亞平寧半島伊始,就向世人顯示了如何做一個好學生:當自己學識尚淺時,得虛心求學;但是到了羽翼豐滿時,就得超過老師。
羅馬城建立之時,它的南部和北部有許多義大利部落,特別是附近的伊特魯裏亞人,更是所向無敵,所以誌存高遠的羅馬人向他們低下頭顱,甚至當伊特魯裏亞人派貴族來當羅馬人的王時,羅馬人也忍氣吞聲。
羅馬人在積蓄力量,所以他們為外來者大開城門,羅馬人不但接受了外來者帶來的技術和知識,甚至把希臘人的神也請了來,隻是把他們改了名字罷了。這種民族性的寬大胸懷現在也不多見,更何況兩千多年以前。
這一切似乎註定羅馬人將會成為亞平寧半島的主人。
羅馬人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就在羅馬最後一個王(他也是伊特魯裏亞人)統治時期前後,伊特魯裏亞人與希臘人在亞平寧半島南部建立的一些城邦發生了大規模衝突,結果被打得大敗。羅馬人看到伊特魯裏亞人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便打起獨立的主意。
於是,羅馬人宣布不再設王。這一舉措實質上是針對伊特魯裏亞人的。後者找不到反對的藉口,因為羅馬人隻是在反對王政,而不論這個王是羅馬人還是伊特魯裏亞人。羅馬人此舉帶有試探意味,結果處於內外交困中的伊特魯裏亞人並沒有討伐羅馬城。
羅馬人的首次冒險成功了。
如果說以前羅馬處於王政時代,那麽現在它進入了共和時代,這也是羅馬迅速壯大的時期。
又經過多年準備,羅馬人行動了,他們這次幹得相當徹底,經過幾次艱險的戰役,把伊特魯裏亞人的軍隊消滅得幹幹淨淨。
現在,整條台伯河成了羅馬人的內河。
又過了許多年,羅馬人通過鯨吞蠶食,把北方和東方的一些義大利部落以及南部的希臘城邦變成了自己的附屬,羅馬城終於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人。
在這些戰爭中,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羅馬人打退皮魯斯。
這位皮魯斯是當時希臘最強大的城邦伊皮魯斯的國王,當他聽說當年的小漁村正在掠奪希臘人的土地而且取得節節勝利時,就帶著隊伍來到了亞平寧半島。雙方打了好幾仗,誰也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可皮魯斯是勞師遠征,糧草供應出現問題,而羅馬人卻得到了迦太基人充足的支持,隻得班師回朝。
這次戰爭極大地壯大了羅馬人的聲威,北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城邦和部落紛紛和羅馬結盟。
雖然羅馬人深知這種紙麵上的結盟毫無意義,但是在強敵林立的地中海,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得多。
在這些盟友中,最為強大的是迦太基。
我們在前一章曾提到過它,現在我們就著重看看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的故事。
迦太基人生活在北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突尼西亞一帶,很早之前,他們聽命於腓尼基人,但是自從亞歷山大大帝消滅了腓尼基之後,迦太基人取代了腓尼基人,一舉成為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因為他們從腓尼基人那裏學會了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海戰經驗,所以他們在希臘半島、西西裏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甚至西班牙都建立了殖民地。
形勢對迦太基人顯得很有利,似乎他們一統地中海隻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是,迦太基人都是天生的商人,他們很懂得經商,卻從沒有學會長遠地經營自己的城邦。他們耽於自己優越的生活,縱情於聲色之中,滿足於從生意往來之中撈得大把金銀,然後極為慷慨地花在娛樂場中。
迦太基的年輕人嚮往著能進入城邦議會,但是那裏每天上演的卻是大打出手的鬧劇,可是迦太基人樂得往裏麵擠。每天議會裏的爭鬥往往成為市民們閑聊時的主題。
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願意從軍,所以迦太基人從周圍的部落裏徵召戰士,可是他們從骨子裏又看不起這些"野蠻人",而這些僱傭軍看重的隻是金錢,他們往往在戰鬥最緊要的關頭,埋頭在死人身上掠奪財富。
但是羅馬人與他們不一樣,羅馬人熱愛自己的城邦,樂於為它獻出生命,羅馬人甚至把整個亞平寧半島看成自己的孩子,願意不顧一切地保護它。
這也許是兩個政權的最大區別,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它們的未來。
公元前264年的某一天,一個可怕的消息傳到了迦太基議會,羅馬人在西西裏島對岸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並且讓希臘人幫他們造了大量船隻。看起來意圖十分明顯,羅馬人想圖謀富裕的西西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