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曹喜濱院士,1963年2月25日出生於黑龍江省肇東市。
肇東市現為黑龍江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綏化市代管。
它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鬆嫩平原中部,是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經濟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處於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軸位置,擴展延伸可覆蓋東北三省、俄羅斯及東北亞地區。
肇東曆史悠久,商、周時期為穢貊居地,秦、漢、三國及魏、晉時期,夫餘族人民在境內居住,南北朝時期為豆莫婁國。
隋時期民族為靺鞨族,唐為靺鞨族安東骨部。
遼時期屬東京道,金時期屬上京路肇州轄境。元時期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之分封地,為開元路所轄。
明時期屬奴兒幹都司塔山衛,清初屬郭爾羅斯部,順治五年屬郭爾羅斯後旗管轄。
光緒三十二年在郭爾羅斯後旗墾地置肇州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設肇東分防。
民國1912年肇東分防改為肇東設治局,1914年晉升為縣。
偽滿洲國時,1934年今境為濱江省所轄。
1945年劃歸鬆江省哈西專員公署管轄,後曆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86年撤肇東縣設縣級肇東市。
肇東人文底蘊深厚,現存文物遺址8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8處。
宋金古城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宋金時期古城遺址之一。
還有天恩山古墓群等曆史文化遺跡。
出生地解碼
曹喜濱院士出生地黑龍江肇東,對他的成長及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影響。
肇東有著像肇東一中這樣的優質中小學。
曹喜濱院士在此接受基礎教育,能夠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知識基礎,激發對知識的探索欲。
肇東曆史悠久,可追溯到金、遼時代,曾是滿清皇家牧地,有著“滿溝”“甜草崗”等舊稱。
悠久曆史和豐富文化底蘊,讓曹喜濱受家鄉厚重曆史感染,培養出對家鄉、對國家的熱愛,激勵他在科研道路上為家鄉和國家爭光。
肇東有“真心相待圈”文化,鄰裏互助、企業回饋社會。
這種文化氛圍使曹喜濱在成長中受互助精神熏陶,在後來科研工作中懂得團隊合作重要性,善於團結團隊共同攻克難題。
肇東地處鬆嫩平原中部,冬季寒冷漫長,自然環境相對較為艱苦。
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培養曹喜濱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在麵對航天科研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肇東雖為小城,但對教育重視,有良好社會風氣和學習氛圍。
城市發展中對科技、人才需求,讓曹喜濱從小意識到知識重要性,明確努力方向,在社會大環境引導下,樹立為國家科技發展做貢獻理想。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9月起,曹喜濱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壓力加工專業,先後完成本科、碩士以及博士階段的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1991年10月-1993年2月,曹喜濱在哈工大-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器設計專業中俄宇航師資班進修。
1993年3月-1993年8月,曹喜濱在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從事訪問學者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的影響。
曹喜濱在哈工大壓力加工專業完成本科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材料加工等基礎學科知識,培養了他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基本的科研思維能力,是後續深入研究的基石。
曹喜濱在哈工大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使他在專業領域不斷深耕,深入探索壓力加工專業的前沿知識,進一步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創新思維和對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為從事航天相關研究提供了知識和能力儲備。
曹喜濱在哈工大-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器設計專業中俄宇航師資班進修,以及在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的訪問學者經曆,讓他接觸到了當時國際先進的航天技術和理念,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讓他了解到世界航天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動態,為其日後在航天領域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曹喜濱在俄羅斯的學習和研究,使他能夠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與國內的研究相結合,促進了多元學術思想的融合。
這有助於他形成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提升了他在航天器設計等方麵的專業素養,為他在航天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奠定了基礎。
訪學期間,曹喜濱與俄羅斯的航天專家、學者建立了聯係與合作,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為後續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提升了他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影響力。
曹喜濱院士豐富且紮實的求學經曆,從知識儲備、科研能力、國際視野、學術思想融合以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麵,為他後來在航天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並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97年7月-2009年6月,曹喜濱先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工程與力學係副主任、主任。
2002年10月起,曹喜濱先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院長。
2019年2月-2023年,曹喜濱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不同領導崗位上的從業經曆,對其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曹喜濱從航天工程與力學係副主任到主任,他能全麵參與並主導學科建設工作,有機會整合教學與科研資源,提升該係在航天相關領域的學科水平。
這些為他的科研創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條件,也讓他培養了更多優秀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團隊氛圍,共同推動航天技術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
在曹喜濱擔任係領導過程中,他在人員管理、資源調配、教學科研規劃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經驗,鍛煉了他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這種能力有助於他在後續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帶領團隊承擔重大項目,協調各方資源,攻克技術難題。
曹喜濱在航天學院擔任副院長、院長期間,讓他能夠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統籌航天領域多學科的發展,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拓展了學院在國內外航天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這不僅為他個人的學術研究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前沿信息,也使他在航天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成為院士積累了廣泛的行業認可度。
在學院領導崗位上,曹喜濱需要製定學院的發展戰略和規劃,這使他能夠從戰略高度審視航天技術的發展趨勢,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提前布局前沿研究領域,為他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成果奠定了基礎。
曹喜濱擔任哈工大副校長期間,他能夠在學校層麵整合資源,為航天相關學科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科研經費和國際合作機會。
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在航天領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而且也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強大的資源保障和平台支撐。
作為副校長,曹喜濱需要與學校其他部門以及外部機構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協調。
這進一步強化了他的綜合協調能力,使他能夠更好地應對複雜的科研項目和團隊協作中的各種問題。
同時,這些也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綜合素養,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曹喜濱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航天領域專家,長期致力於小衛星基礎理論、創新技術與工程應用研究工作。
在小衛星研發早期,曹喜濱就提出“一體化”設計思想,打破傳統衛星設計中各係統相對獨立的模式。
他將衛星的結構、能源、通信、控製、載荷等各個分係統進行深度融合與協同設計,提高了衛星的整體性能、可靠性,同時降低了衛星的重量、體積和成本。
以“一體化”設計思想為基礎,曹喜濱帶領團隊創建了跟蹤前沿、自主設計、聯合研製、優勢互補、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並重的小衛星研發新模式。
他還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優勢,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推動小衛星技術發展。
曹喜濱及其團隊采用先進的集成電路技術和微機電係統(mems)技術,研發出高度集成的電子係統。
他們將衛星的通信、控製、數據處理等電子設備集成在一個小型化的電路板上,減小了電子係統的體積和重量,提高了係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為實現小衛星各係統之間的高效協同工作,曹喜濱院士團隊研發出多係統協同工作技術。
他們通過建立統一的通信協議和數據接口,使衛星的能源、控製、通信等係統能實時進行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衛星的響應速度和工作效率。
在小衛星的結構設計方麵,曹喜濱院士團隊采用結構與功能一體化的設計方法,賦予衛星結構體散熱、電磁屏蔽等功能。
如設計特殊散熱通道保證衛星溫度穩定,他們利用結構體金屬材料進行電磁屏蔽,提高了衛星抗電磁幹擾能力。
曹喜濱院士主持研製了第一顆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試驗一號”、技術試驗係列首顆小衛星“試驗三號”、首顆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等。他們還研發了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製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曹喜濱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快舟一號”和“快舟二號”星箭一體飛行器,並且將衛星發射準備到在軌應用的時間由國際最快7天縮短為小時級。
此外,曹喜濱院士還主持完成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0餘項,獲授權國家\/國防專利超100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2部。
曹喜濱院士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項成果均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科研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曹喜濱提出的“一體化”設計思想及創建的小衛星研發新模式,為小衛星設計理論帶來重大突破。
這一突破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使他在小衛星研究領域占據前沿地位,在國際國內學術交流中擁有了重要的話語權,為其贏得了極高的學術聲譽。
曹喜濱主持完成眾多科研項目,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培養眾多優秀研究生。
這些成果展示了他深厚的學術積累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在學界形成了廣泛影響力,為其院士評選增添了有力砝碼。
曹喜濱院士在高度集成電子係統、多係統協同工作技術、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技術等方麵的研發突破,解決了小衛星技術發展中的關鍵難題。
這些突破提升了我國小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性能指標,使我國在相關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體現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創新實力。
他研製的“快舟一號”“快舟二號”星箭一體飛行器等成果,將衛星發射準備到在軌應用的時間大幅縮短。
這一成果拓展了小衛星在軍事、商業等領域的應用範圍,為我國航天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凸顯了其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和對行業的推動作用。
曹喜濱主持研製了“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吉林一號”“龍江二號”等多顆具有重要意義的衛星,創造了我國衛星研發領域的多個“第一”。
這些成果帶動了我國小衛星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航天技術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對我國航天事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曹喜濱院士研發的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製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這些成果使得哈工大成為世界上首個將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軌道的高校。
這些成果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我國開展國際航天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也體現了他對推動全球航天事業發展的貢獻。
總的來說,曹喜濱院士的研究成果 ,從學術、技術、行業貢獻等多個維度展現了他的卓越成就和對航天事業的重大價值,為他當選院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
後記
曹喜濱院士的出生地黑龍江肇東,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為他後來投身科研奠定基礎。
求學過程中,他在哈工大完成本碩博學習,打下紮實專業基礎;中俄進修訪學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從業期間,他在哈工大航天相關院係及學校擔任領導,提升他的管理與協調能力,使他能夠整合資源推動學科發展,同時,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與行業影響力。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一體化”設計思想,創建研發新模式,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多顆重要衛星及飛行器。這些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航天產業發展。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曹喜濱院士,1963年2月25日出生於黑龍江省肇東市。
肇東市現為黑龍江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綏化市代管。
它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鬆嫩平原中部,是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經濟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處於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軸位置,擴展延伸可覆蓋東北三省、俄羅斯及東北亞地區。
肇東曆史悠久,商、周時期為穢貊居地,秦、漢、三國及魏、晉時期,夫餘族人民在境內居住,南北朝時期為豆莫婁國。
隋時期民族為靺鞨族,唐為靺鞨族安東骨部。
遼時期屬東京道,金時期屬上京路肇州轄境。元時期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之分封地,為開元路所轄。
明時期屬奴兒幹都司塔山衛,清初屬郭爾羅斯部,順治五年屬郭爾羅斯後旗管轄。
光緒三十二年在郭爾羅斯後旗墾地置肇州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設肇東分防。
民國1912年肇東分防改為肇東設治局,1914年晉升為縣。
偽滿洲國時,1934年今境為濱江省所轄。
1945年劃歸鬆江省哈西專員公署管轄,後曆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86年撤肇東縣設縣級肇東市。
肇東人文底蘊深厚,現存文物遺址8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8處。
宋金古城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宋金時期古城遺址之一。
還有天恩山古墓群等曆史文化遺跡。
出生地解碼
曹喜濱院士出生地黑龍江肇東,對他的成長及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影響。
肇東有著像肇東一中這樣的優質中小學。
曹喜濱院士在此接受基礎教育,能夠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知識基礎,激發對知識的探索欲。
肇東曆史悠久,可追溯到金、遼時代,曾是滿清皇家牧地,有著“滿溝”“甜草崗”等舊稱。
悠久曆史和豐富文化底蘊,讓曹喜濱受家鄉厚重曆史感染,培養出對家鄉、對國家的熱愛,激勵他在科研道路上為家鄉和國家爭光。
肇東有“真心相待圈”文化,鄰裏互助、企業回饋社會。
這種文化氛圍使曹喜濱在成長中受互助精神熏陶,在後來科研工作中懂得團隊合作重要性,善於團結團隊共同攻克難題。
肇東地處鬆嫩平原中部,冬季寒冷漫長,自然環境相對較為艱苦。
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培養曹喜濱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在麵對航天科研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肇東雖為小城,但對教育重視,有良好社會風氣和學習氛圍。
城市發展中對科技、人才需求,讓曹喜濱從小意識到知識重要性,明確努力方向,在社會大環境引導下,樹立為國家科技發展做貢獻理想。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9月起,曹喜濱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壓力加工專業,先後完成本科、碩士以及博士階段的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1991年10月-1993年2月,曹喜濱在哈工大-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器設計專業中俄宇航師資班進修。
1993年3月-1993年8月,曹喜濱在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從事訪問學者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的影響。
曹喜濱在哈工大壓力加工專業完成本科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材料加工等基礎學科知識,培養了他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基本的科研思維能力,是後續深入研究的基石。
曹喜濱在哈工大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使他在專業領域不斷深耕,深入探索壓力加工專業的前沿知識,進一步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創新思維和對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為從事航天相關研究提供了知識和能力儲備。
曹喜濱在哈工大-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器設計專業中俄宇航師資班進修,以及在俄羅斯薩瑪拉國立航空航天大學的訪問學者經曆,讓他接觸到了當時國際先進的航天技術和理念,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讓他了解到世界航天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動態,為其日後在航天領域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曹喜濱在俄羅斯的學習和研究,使他能夠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與國內的研究相結合,促進了多元學術思想的融合。
這有助於他形成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提升了他在航天器設計等方麵的專業素養,為他在航天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奠定了基礎。
訪學期間,曹喜濱與俄羅斯的航天專家、學者建立了聯係與合作,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為後續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提升了他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影響力。
曹喜濱院士豐富且紮實的求學經曆,從知識儲備、科研能力、國際視野、學術思想融合以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麵,為他後來在航天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並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97年7月-2009年6月,曹喜濱先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工程與力學係副主任、主任。
2002年10月起,曹喜濱先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院長。
2019年2月-2023年,曹喜濱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不同領導崗位上的從業經曆,對其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曹喜濱從航天工程與力學係副主任到主任,他能全麵參與並主導學科建設工作,有機會整合教學與科研資源,提升該係在航天相關領域的學科水平。
這些為他的科研創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條件,也讓他培養了更多優秀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團隊氛圍,共同推動航天技術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
在曹喜濱擔任係領導過程中,他在人員管理、資源調配、教學科研規劃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經驗,鍛煉了他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這種能力有助於他在後續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帶領團隊承擔重大項目,協調各方資源,攻克技術難題。
曹喜濱在航天學院擔任副院長、院長期間,讓他能夠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統籌航天領域多學科的發展,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拓展了學院在國內外航天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這不僅為他個人的學術研究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前沿信息,也使他在航天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成為院士積累了廣泛的行業認可度。
在學院領導崗位上,曹喜濱需要製定學院的發展戰略和規劃,這使他能夠從戰略高度審視航天技術的發展趨勢,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提前布局前沿研究領域,為他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成果奠定了基礎。
曹喜濱擔任哈工大副校長期間,他能夠在學校層麵整合資源,為航天相關學科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科研經費和國際合作機會。
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在航天領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而且也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強大的資源保障和平台支撐。
作為副校長,曹喜濱需要與學校其他部門以及外部機構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協調。
這進一步強化了他的綜合協調能力,使他能夠更好地應對複雜的科研項目和團隊協作中的各種問題。
同時,這些也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綜合素養,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曹喜濱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航天領域專家,長期致力於小衛星基礎理論、創新技術與工程應用研究工作。
在小衛星研發早期,曹喜濱就提出“一體化”設計思想,打破傳統衛星設計中各係統相對獨立的模式。
他將衛星的結構、能源、通信、控製、載荷等各個分係統進行深度融合與協同設計,提高了衛星的整體性能、可靠性,同時降低了衛星的重量、體積和成本。
以“一體化”設計思想為基礎,曹喜濱帶領團隊創建了跟蹤前沿、自主設計、聯合研製、優勢互補、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並重的小衛星研發新模式。
他還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優勢,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推動小衛星技術發展。
曹喜濱及其團隊采用先進的集成電路技術和微機電係統(mems)技術,研發出高度集成的電子係統。
他們將衛星的通信、控製、數據處理等電子設備集成在一個小型化的電路板上,減小了電子係統的體積和重量,提高了係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為實現小衛星各係統之間的高效協同工作,曹喜濱院士團隊研發出多係統協同工作技術。
他們通過建立統一的通信協議和數據接口,使衛星的能源、控製、通信等係統能實時進行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衛星的響應速度和工作效率。
在小衛星的結構設計方麵,曹喜濱院士團隊采用結構與功能一體化的設計方法,賦予衛星結構體散熱、電磁屏蔽等功能。
如設計特殊散熱通道保證衛星溫度穩定,他們利用結構體金屬材料進行電磁屏蔽,提高了衛星抗電磁幹擾能力。
曹喜濱院士主持研製了第一顆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試驗一號”、技術試驗係列首顆小衛星“試驗三號”、首顆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等。他們還研發了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製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曹喜濱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快舟一號”和“快舟二號”星箭一體飛行器,並且將衛星發射準備到在軌應用的時間由國際最快7天縮短為小時級。
此外,曹喜濱院士還主持完成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0餘項,獲授權國家\/國防專利超100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2部。
曹喜濱院士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項成果均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科研之路解碼
曹喜濱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曹喜濱提出的“一體化”設計思想及創建的小衛星研發新模式,為小衛星設計理論帶來重大突破。
這一突破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使他在小衛星研究領域占據前沿地位,在國際國內學術交流中擁有了重要的話語權,為其贏得了極高的學術聲譽。
曹喜濱主持完成眾多科研項目,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培養眾多優秀研究生。
這些成果展示了他深厚的學術積累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在學界形成了廣泛影響力,為其院士評選增添了有力砝碼。
曹喜濱院士在高度集成電子係統、多係統協同工作技術、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技術等方麵的研發突破,解決了小衛星技術發展中的關鍵難題。
這些突破提升了我國小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性能指標,使我國在相關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體現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創新實力。
他研製的“快舟一號”“快舟二號”星箭一體飛行器等成果,將衛星發射準備到在軌應用的時間大幅縮短。
這一成果拓展了小衛星在軍事、商業等領域的應用範圍,為我國航天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凸顯了其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和對行業的推動作用。
曹喜濱主持研製了“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吉林一號”“龍江二號”等多顆具有重要意義的衛星,創造了我國衛星研發領域的多個“第一”。
這些成果帶動了我國小衛星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航天技術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對我國航天事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曹喜濱院士研發的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製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這些成果使得哈工大成為世界上首個將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軌道的高校。
這些成果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我國開展國際航天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也體現了他對推動全球航天事業發展的貢獻。
總的來說,曹喜濱院士的研究成果 ,從學術、技術、行業貢獻等多個維度展現了他的卓越成就和對航天事業的重大價值,為他當選院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
後記
曹喜濱院士的出生地黑龍江肇東,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為他後來投身科研奠定基礎。
求學過程中,他在哈工大完成本碩博學習,打下紮實專業基礎;中俄進修訪學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從業期間,他在哈工大航天相關院係及學校擔任領導,提升他的管理與協調能力,使他能夠整合資源推動學科發展,同時,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與行業影響力。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一體化”設計思想,創建研發新模式,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多顆重要衛星及飛行器。這些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航天產業發展。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