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緒,字孟韜,號元白,山西上黨武鄉縣魏家窯村人。授行人平命使,遷雲南道禦使,補福建道,撫按山東,晉秩少京兆,升太仆寺正卿。被罷官歸田,後與世長辭,死後當日,重新啟用為宣大總督的詔書到家,惜時已晚。


    魏光緒,出生於武鄉縣魏家窯村的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魏鼇,曾任香河、府穀縣令,父輩兄弟5人5房,同鍋吃飯50年,不曾分家,卻始終謙謹如一,和睦相處。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道德熏陶,不但聰明伶俐,才智超群,而且少年老成,落落大方。入塾後,每參加童子試,總是名冠諸生,為了潛心讀書,13歲時他移居鄉下,關起門來專心苦讀,餘事一概不加過問。19歲時,他參加了由學使吳士奇在三立書院主持的鄉試,奪取了第一名舉人,得到了考官們的提攜。第二年,他參加辛醜科考,又以十分優異的成績摘取了“進士高等”的桂冠,朝廷量才授官,剛剛20歲的魏光緒,被任命為行人平命使,到湖北、河南一帶考察行勘,執行公務。按照慣例,楚豫諸省的權貴們,對到他們屬地行勘的朝廷官員,都要贈送“金帛”,但魏光緒一概婉言謝絕,不予接受。當行勘結束時,魏光緒將所過之處的各種利弊逐條上陳,事實清楚,洞若觀火,分析透徹,切中時弊。


    父親魏鼇去世,光緒丁父憂歸家守喪,哀哭的形銷骨立,他親自選擇吉日,親臨督工造墓,父葬後,為父守喪6年。魏光緒丁父憂服滿,奉詔回京,升任雲南道禦使。這時,朝廷中東西黨爭十分激烈,朝廷官員大多卷入其中。但是,魏光緒嶽嶽中立,不依附任何黨派,他上疏彈劾有穢行的官員,從來不避權貴,更不考慮他們屬於那個黨派,所以朝堂上的大小官吏以致衙門裏的隸卒差役,無不把他看作“鐵麵禦使”,所論公正,不偏不倚。


    朝廷中發生了爭立太子的“建儲之爭”,由此而引發了相互傾軋,爭權奪利的激烈黨爭。後來,“建儲”之爭塵埃落定,又發生了明末三案中的第一案“梃擊案”:有人持木棍闖入東宮,打傷宮人,欲殺太子。案件發生,黨爭再掀波瀾,以致使這一案聚訟多年,一直審不清真正主謀。而根據當時種種情況分析,作為案件主謀的最大嫌疑人,是萬曆帝最為寵愛的鄭貴妃。


    魏光緒奉召回京的這年,萬曆去世,老皇帝臨死前囑托太子繼位後,封鄭貴妃為太後。鄭貴妃早就圖謀當皇後,但因王皇後長期占據中宮之位,使她一直沒有機會,王皇後雖因病去世,但又遇萬曆生病,她沒敢提出,現在老皇帝臨死專門囑托此事,太子也答應了。太子登基後,在臨朝廷議冊封太後一事時,卻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對,魏光緒連上抗疏4次,直陳由妃子冊封太後,既無古例,更不合禮法,即使是先帝遺命,也隻是“臨終亂命”。再說“梃擊”一案,鄭貴妃作為主謀嫌疑最大,怎能再擬冊封太後,由於魏光緒剛正不阿,不屬於任何黨派,新皇帝對他的疏議極為重視,加之朝臣反對呼聲甚高,於是將此事作罷。


    魏光緒為死去的繼母守孝服滿,補福建道,撫按山東,由於他一向清廉正直,不避權貴,聲震海嶽,名氣很大。貪官汙吏聞風喪膽,丟官逃跑的很多,他執法如山,人們都拿他和海瑞相提並論。他撫按山東時,正好程啟南升太常寺卿離魯回京,就在前一年,大盜徐鴻儒伏法授首,跟隨徐鴻儒作亂的人都已隱伏。這時,朝廷中和山東官府內的一些當權者,仍主張繼續將這些因生活所迫、被逼起反的百姓斬盡殺絕。


    魏光緒深入民間,細察祥情,認為不妥,上疏力主招撫,使10萬窮苦百姓免遭殺戮。他屢次深入山野,微服私訪,勘察政情民風,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從嚴治吏,匡正民風,取得了明顯效果;他還屢次在任所拔取士子中的優秀人才,使各級官府充滿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他十分重視教育,培養人才,以官府名義給督學使頒正式文書,規定具體標準和程序,讓他們在各級書院以考試和“庭辯”來鑒別學子的優劣,獎優罰劣,促使成才。


    由於他嘔心瀝血,勤於王事,又善於結合實際,革故鼎新,切中時弊,多有建樹,受到朝臣們的好評,在甲子科“列賢書”評比排列賢能官員的名次時,都認為魏光緒應排名第一。吏部將列“賢書”排列敲定後報上去,魏忠賢的閹黨便前來拉攏,讓魏光緒親附閹黨,因囑所親不得遂,降級調外用。


    魏忠賢閹黨垮台,魏光緒奉詔還京巡視京營,他嚴肅軍紀,整頓軍風,使京營“戎政一新”。這時,遭閹黨排斥,被重新啟用的官員們,都想借審理“逆案”的機會,雪恥出氣,便廣搜苛求,牽強附會,大肆株連,使涉案人數大增。魏光緒不隨波逐流,跟風而跑,他力排眾議,勸這些賜環諸君子,應涇渭分明,棄濁揚清、與人為善,養福為主,更不必刻意搜求,致使不少並非大奸大惡的一般官吏免受株連,人心穩定,臣民振奮。


    不久,魏光緒晉秩少京兆,主持科考,一權貴兒子名落孫山,這個權貴便大鬧朝堂。魏光緒上疏彈劾,據實陳述,崇禎帝弄清真相後,大為惱火,降旨對這名權貴進行嚴厲斥責,並指令刑部進行查處。


    努爾哈赤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京城戒嚴,魏光緒奉詔上戰守方略,得到皇帝的讚賞並全部采納。年底,提升他為太仆寺正卿,到任後,發現由太仆寺掌管的國家牧地,有好大一部分被大大小小的權貴圈占,他不顧這些權貴脅迫,據理力爭,為國家爭回牧地數萬傾。同時,他設法籌集白銀兩萬兩,派人出發去購買西部的良馬,充作軍用,裝備京營騎兵,受到了崇禎皇帝的嘉獎。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烽火遍地燃燒。到崇禎登基以後,更成黃河決堤之勢,難以收拾。大明朝廷已如夕陽西下,一片凋零。繼陝西農民大起義發生後,全國各地的中小規模起義彼伏此起。楚中農民起義,引起七府震動。朝廷派一個姓洪的撫軍率部前去征剿,結果師出無功,打了敗仗,被解任。於是,舉朝臣僚都推舉魏光緒前去接任,魏光緒到任後,整肅軍紀,激勵士氣,多方偵察,周密部署,定計於夏至拂曉突出奇兵,實施急襲,在分隔包圍中,將這支起義軍的部眾擊潰,首領斬殺。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地土司彭元景又在嶽陽聚眾起事。


    魏光緒巧施反奸計,挑起這支義軍內部火並,並趁機揮軍圍剿,將這支義軍剿滅。嶽陽地區剛剛安定下來,又得到準確情報,有人正策動十五府同日舉旗造反,他打探到主要策動者的活動規律後,將其秘密逮捕,使這次舉事在兵不血刃中得到平息。魏光緒不僅剛正不阿,敢於言事,而且保境安民,戰功卓著。特別是楚地人民感念其德,在楚地為他建了生祠,賀相國將他的事跡勒碑刻石,存放祠內,千秋萬代,永世傳頌。


    正當魏光緒捉襟見肘窮於應付時,一支義軍攻占了桂陽,朝廷中對魏光緒心存嫉妒和成見的人便以此為口實,極力上書彈劾,於是朝廷將魏光緒罷黜。按說,桂陽屬贛州管轄,不在魏光緒執行任務的範圍之內,朝廷不向贛州主事問罪,卻拿魏光緒替罪,人們都感到不服,覺得魏光緒蒙受了冤枉。後來,尚書省出麵為其白冤,也僅僅是落了個“得勿問”,不再繼續追究他罷了。


    魏光緒免官歸田後,仍憂國憂民,不遺餘力。武鄉遭遇了3次大災,每一次大災降臨,必是餓殍相望,哀鴻遍野,魏光緒把家中囤積糧米盡數發出,分廠設粥棚賑濟饑民,每日兩次,先後賑濟救活3000多人。同時,他設立慈幼局,派人收揀在路途中遺棄的嬰幼兒,給以哺乳,他出資建造義塚,收葬那些拋屍在外的孤魂野鬼,他行醫施藥,救死扶傷,為窮苦百姓解除病痛。總之,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拯救窮苦鄉黨,真是一言難盡。


    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他深謀遠慮,主張“輸血不如造血”,總是設法幫助人們恢複和發展生產,走到哪裏就將恩澤帶到那裏。一日,他出遊來到監漳村,發現村南青溪澗水日夜流淌,完全可以利用來澆灌田園。於是,他直接出資,說動當地父老,並親自勘測設計,親督工役疏浚,開挖修建了一條自流引水渠,將澗水引入良田,這便是武鄉縣曆史記載最早的一項水利工程設施。


    為了保境安民,魏光緒不惜重資投入,武鄉縣城東南城牆毀壞,“不良於守”,他捐資重建,將塌損的城磚拆除,全部更以大石。又重修東城門以及城樓,花費白銀1000餘兩。他還造炮、築寨,加強縣城的軍事守備,流寇經由襄垣直撲武鄉縣城,魏光緒親自協助縣令守城,並急調由自己蓄養並親手提拔的權店守備營參守張一龍和百總孟克濟率部前來解困。他親自運籌,命令張一龍、孟克濟夜襲敵寨,三戰三捷,斬敵首俊虎,殺敵50餘數,將賊擊敗。二人追敵至漆樹坡,遇敵援兵大至,陷入重圍,張一龍受傷自刎,孟克濟奮戰力竭被殺。


    魏光緒,一生熱愛吟哦,性喜為文,每遇暇時,或登高覽勝,或遊跡茂園,觸景生情,每每以詩詞文賦加以記述。他文辭風雅,意境深遠,往往有超凡脫俗,馭氣趁風之妙。即使在戰火連天的兩軍陣前,他也照例嘔詠不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留下的文稿於身後大部散佚。現存的大都收在古版《武鄉縣誌》中。由於他一向豁達儒雅,風流倜儻,所以,當時人們以“風流宰相,唯有謝安”來相推許。


    魏光緒英年早逝,終年48歲,死後當日,朝廷重新啟用他為宣大總督的詔書來到,惜時已晚,因而,他的死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哀思,無奈的惋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