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鬆江華亭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曆任湖廣提學副使、福建提學副使、河南參政,因病辭職。朱常洛繼位,授太常少卿、國子司業,參修《明神宗實錄》,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因事辭官。回歸鄉裏,去世,諡號“文敏”。擅於山水畫,師法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


    董其昌,17歲時,參加鬆江府會考,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為準可奪魁,誰知發榜時,竟屈居於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鬆江知府衷貞吉嫌他試卷上的字寫得差,文章雖好,隻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他發憤學習書法,以唐人顏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臨摹鍾繇、王羲之的法帖。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山水畫也漸漸入門。


    董其昌考中進士,並因文章、書法優秀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田一儁去世,告假護柩南下數千裏,送老師回福建大田縣,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不久,便告病回到鬆江,而京官和書畫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社會地位迥異往昔。其後,他相繼擔任過湖廣提學副使、福建副使,一度還被任命為河南參政從三品的官職。一年之後,他就奉旨以編修養病,“家食二十餘年”。其時,正值明朝曆史上長達十餘年的“國本之爭”,其間還發生了著名的“妖書案”、“楚太子獄”,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風雲詭譎,董其昌借口回家養病辭官。


    在研習經史之餘,董其昌與同僚諸友切磋書畫技藝,縱論古今,品評高下,又從韓世能那裏借閱晉、唐、宋、元法帖寶繪,心摹手追,有時廢寢忘餐,因而學問大進,開始在京中有些名氣。在家鄉,董其昌築“來仲樓”、“寶鼎齋”、“戲鴻堂”、“畫禪室”、“香光室”等,牙簽玉軸,左圖右史,置身其中,著書立說,探究古今書畫藝術。他不遺餘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獻之、謝安、桓溫、趙佶、米芾諸名家法書,刊刻《戲鴻堂法帖》行世。


    病休鬆江時期,他正值四十餘歲的盛年,廣聞博識,采集眾長,悠居林泉,心閑手熟,創作了《葑涇訪古圖》《鶴林春社圖》《浮嵐暖翠圖》《神樓圖》《西湖八景圖》《溪回路轉圖》等許多描繪江南風光的著名山水畫。


    神宗駕崩,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啟用董其昌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期間,奉命修《神宗實錄》。光宗執政一個月就駕崩,繼任的明熹宗寵信魏忠賢與乳母客氏,董其昌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在任一年即辭官退隱,退隱“家居八載”。魏忠賢死,政局趨向清明,七十七歲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閣臣周延儒遭溫體仁排擠,離開內閣,溫體仁在魏忠賢餘黨的鼓動下,掀起黨爭,排斥東林,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從三十五歲走上仕途到八十歲告老還鄉,為官十八年歸隱二十七年,與家鄉鬆江的先賢陸機崇奉“士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舉入仕進入精英階層,既結交東林派、公安派,又與反東林黨人惺惺相惜,在鬆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歲,後來葬於吳縣漁洋灣董氏墳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