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延安人,明代大臣,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多次巡邊出征,戰功顯赫,為人沉敏有智略,臨大事不亂,一生戎馬,多在邊地謀事,巡撫山東,與登萊巡撫袁可立共同剿撫鄒、藤一帶的白蓮教騷亂,主張隻懲首者,隨者從寬。出使廣東,屯兵粵東,留有《籌邊略》等著述,關心家鄉教育,出資在延安北關瑞藝園興建“趙公書院”,附建有義學坊、然利樓、會經堂,建築規模宏大,對地方開化風氣頗有影響,病故後葬於故裏。


    在光宗做皇帝時,趙彥被任用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山東,光宗隻做了一年皇帝便病死了。熹宗嗣位後,由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行將滅亡的明王朝奸佞當道,內外交困,危機四伏。遼東戰事接連失利,軍事重鎮遼陽、廣寧先後失守,領土淪喪;四川土司奢崇明作亂,占據重慶等州、縣、衛、所四十多處;貴州土目安邦彥揭杆而起,占領遵義,重兵圍困省城貴陽,明朝統治者調集雲、貴、湖、廣、川五省兵力征討。


    白蓮教興起,教徒遍布京城附近和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教徒徐鴻儒在山東舉兵起義,頭係紅巾作為標識,亦稱作‘紅巾軍’。紅巾軍一舉占領巨野縣城,迅即進兵鄆城,鄆城知縣棄城而逃,緊接著鄒縣、滕縣告急,鄒縣署印通判、滕縣知縣偷生逃命不知去向,鄒縣、滕縣被紅巾軍占領。在這危難之際,山東武備空虛,沒有多少軍隊,而且因為遼東戰事吃緊,籌集軍餉幾乎把所有的地皮盡行剝去,餉缺兵稀。趙彥奏請朝廷,緊急動員募練鄉勇,截留廣東援助遼東的軍隊在山東境內平定叛亂,舉薦原大同總兵楊肇基統領山東軍隊討賊。


    紅巾軍蜂起雲湧,起義隊伍多達十七支,這邊奔散,那邊嘯聚,黨徒不下200萬,官軍日夕追剿,疲於奔命。有一次,趙彥在兗州巡視,剛出城便與一萬多紅巾軍遭遇,趙彥縋城而入才逃得性命。紅巾軍精銳集中在鄒縣和滕縣之間,官軍難以取勝,趙彥采納部下“攻堅不若攻瑕,搗實不若搗虛”的建議,集中優勢兵力在黃陰、紀王城大敗紅巾軍,先後殲滅武邑於弘誌、深州王好賢、艾山劉永明統領的紅巾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突襲峰山,攻撥滕縣,消滅紅巾軍大量有生力量,將鄒城團團圍住。


    徐鴻儒與高尚賓、歐陽德、豐九敘、許道靖等紅巾軍首領誓死守城,堅守三月,城內食盡糧絕。趙彥下令招降,除徐鴻儒外一概免死,紅巾軍被分化瓦解,有四萬七千多人向官軍投誠,擒獲紅巾軍首領徐鴻儒,押解到京城,處以分裂肢體的酷刑,曆時七個月,轟轟烈烈的白蓮教起義徹底失敗。趙彥鎮壓白蓮教有功,晉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再加太子太保。


    趙彥在尚書任上,竭盡人臣之能事,懲治邊防將領克扣軍餉、奴役軍人、虛報兵丁、侵吞戰馬等軍用物資的行為,加強邊防。傳聞清兵欲從喜峰口進犯,趙彥非常憂慮,提出八條建議,被皇帝采納並受到褒獎。貴州征討苗兵屢次失敗,趙彥列舉八條對策,朝廷頒布詔書在軍中施行。左副都禦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熹宗帝姑息養奸袒護魏忠賢,趙彥亦抗疏劾之,因此被魏忠賢所憎惡,楊漣等一批大臣被魏忠賢迫害致死,趙彥被罷免官職遣歸原籍。


    趙彥回到家鄉後在城北創辦書院,設有燃藜樓、會經堂、西廊,門口立有義學坊,史稱‘趙公書院’,崇禎年間鬧災荒,趙彥輸粟賑貧救活許多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